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健康城镇化发展的内涵及要求——以甘肃省为视角
【作者】 曹天昌
【机构】 (甘肃 平凉)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在发展速度、水平、布局、城乡关系、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独特而科学的规定性。文章主要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城镇化 健康发展 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甘肃省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呈现新常态,即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和城市病发作阶段的叠加期①,城镇化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城镇化取得了骄人成就,但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问题,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城市病。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多重任务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适应和习惯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走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一、健康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健康城镇化的概念
根据健康城镇化的理论来源及启示,我们认为健康城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土地非农化和人口迁移相协调,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能力,即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适应城镇化的需要,生态环境能通过自我调整修复而趋于完善的水平。
(二)健康城镇化的内涵
与以往侧重于强调人口类型和聚落类型的结构转变的理念和理论相区别的是,健康城镇化主要分三个层次:自然(资源环境)一社会一人。从这个角度看,健康城镇化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注重城乡社会协调,并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和目标的新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形式。②因此,健康城镇化的内涵应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的发展、城乡互动、资源环境,即健康的人的发展、健康的城乡互动、健康的资源环境结合的有机整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福利和自由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医疗等条件的改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等。城乡互动是指城镇化具有区域特性,它不是城市单方面的建设,而是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能够平等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健康的资源环境是指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消耗具有可持续性,其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生态环境也能通过自我调整修复而趋于完善的水平。
(三)健康城镇化的政策含义
中国城镇化异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主导因素大于市场自然演变因素,政府干预对城镇化进程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渐进式改革在不断深化,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应逐渐淡化,尤其是在缺乏充足的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应停止搞“政府推动”或“形象工程”,“拔苗助长”式的达到某种城镇化指标。但是,鉴于甘肃独特省情,我们认为甘肃的城镇化并不具备完全回归市场化运行的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有关的公共政策,主动积极地引导调控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主要在人的发展、城乡互动、资源环境基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和甘肃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在发展速度、水平、布局、城乡关系、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独特而科学的规定性。③
(一)水平要适当
新型城镇化是适度城镇化,要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过于滞后。城镇化既是工业化、非农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工业化、非农化、经济发展的促进器,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进步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定量的对应关系,适度同步,协调发展,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都是不健康的。判断城镇化率是超前、滞后,还是适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既要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又要进行国际国内比较,考察同类省份或不同地区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情况。
(二)速度要适中
新型城镇化是速度适中的城镇化,强调速度与质量相协调,即城镇化速度要与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反映城镇发展质量的指标相协调,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更不能以牺牲城镇化质量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城镇化是否健康不能单纯从城镇化速度来判断。原因有两个,一是城镇化不是匀速发展的,城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
1.判断城镇化速度是否适中必须结合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保持相应的发展速度,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不能错位发展。
2.判断城镇化速度是否适中必须结合城镇化质量,只有有质量的城镇化才是健康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发展的综合体,这些也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要素。所以,判断城镇化速度是否适中,关键是要看城镇化速度与这些反映城镇化质量的要素是否协调。
(三)布局要合理
新型城镇化是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有序,即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城镇体系合理布局、东中西地区因地制宜、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从国际国内的现实情况看,在特定发展阶段,人口过度集聚和规模过大的特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城市病”,如伦敦的雾都、纽约的交通拥堵、拉美特大城市普遍存在的贫民窟等。甘肃省(下转第37页)(上接第79页)与全国一样虽然地域广阔,但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基本省情决定了甘肃城镇化既不能是大城市化,也不能是小城镇化,既不能是集中型城镇化,也不能是分散型城镇化,而必须优化城镇规模结构,集中型城镇化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地区城镇化协调平衡。
(四)城乡要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态势。城镇化过程即是城乡关系演进、发展的过程。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随之产生。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城乡之间资源、经济、社会诸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流量和速率取决于城乡之间的联系程度。城乡协调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城乡协调包括城乡政治协调、经济协调、生态环境协调、人口协调、文化协调、空间协调等方面,在观念上消除城乡差别;在发展模式上推进城市和农村融合发展,尤其注重实现农村现代化;在功能上强调城乡一体化职能;在空间、景观生态上强化城乡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五)发展可持续
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即新型城镇化必须将生态文明融入全过程,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当前,甘肃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三重任务的叠加时期,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倍受考验。近年来全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显著增大,是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以及体制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十面霾伏”,垃圾围城,给甘肃敲响了警钟,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深度耦合,处理好城镇化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简新华、杨冕、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当代财经》2013年第9期。
[2]张占斌:《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蓝皮书(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和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曹天昌,男,西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毕业,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平凉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138(2014—2015)】此文为《甘肃省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城镇化 健康发展 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甘肃省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呈现新常态,即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和城市病发作阶段的叠加期①,城镇化自身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城镇化取得了骄人成就,但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问题,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城市病。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多重任务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适应和习惯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走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一、健康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健康城镇化的概念
根据健康城镇化的理论来源及启示,我们认为健康城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土地非农化和人口迁移相协调,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可持续能力,即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适应城镇化的需要,生态环境能通过自我调整修复而趋于完善的水平。
(二)健康城镇化的内涵
与以往侧重于强调人口类型和聚落类型的结构转变的理念和理论相区别的是,健康城镇化主要分三个层次:自然(资源环境)一社会一人。从这个角度看,健康城镇化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注重城乡社会协调,并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和目标的新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和形式。②因此,健康城镇化的内涵应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的发展、城乡互动、资源环境,即健康的人的发展、健康的城乡互动、健康的资源环境结合的有机整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福利和自由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医疗等条件的改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等。城乡互动是指城镇化具有区域特性,它不是城市单方面的建设,而是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能够平等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健康的资源环境是指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消耗具有可持续性,其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要,生态环境也能通过自我调整修复而趋于完善的水平。
(三)健康城镇化的政策含义
中国城镇化异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主导因素大于市场自然演变因素,政府干预对城镇化进程起着关键性的调控作用。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渐进式改革在不断深化,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应逐渐淡化,尤其是在缺乏充足的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应停止搞“政府推动”或“形象工程”,“拔苗助长”式的达到某种城镇化指标。但是,鉴于甘肃独特省情,我们认为甘肃的城镇化并不具备完全回归市场化运行的条件,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有关的公共政策,主动积极地引导调控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主要在人的发展、城乡互动、资源环境基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根据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城镇化的发展规律、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和甘肃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在发展速度、水平、布局、城乡关系、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独特而科学的规定性。③
(一)水平要适当
新型城镇化是适度城镇化,要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过于滞后。城镇化既是工业化、非农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工业化、非农化、经济发展的促进器,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进步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定量的对应关系,适度同步,协调发展,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都是不健康的。判断城镇化率是超前、滞后,还是适当,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既要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又要进行国际国内比较,考察同类省份或不同地区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情况。
(二)速度要适中
新型城镇化是速度适中的城镇化,强调速度与质量相协调,即城镇化速度要与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反映城镇发展质量的指标相协调,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更不能以牺牲城镇化质量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城镇化是否健康不能单纯从城镇化速度来判断。原因有两个,一是城镇化不是匀速发展的,城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
1.判断城镇化速度是否适中必须结合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保持相应的发展速度,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不能错位发展。
2.判断城镇化速度是否适中必须结合城镇化质量,只有有质量的城镇化才是健康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人口、生态发展的综合体,这些也是反映城镇化质量的要素。所以,判断城镇化速度是否适中,关键是要看城镇化速度与这些反映城镇化质量的要素是否协调。
(三)布局要合理
新型城镇化是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协调有序,即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城镇体系合理布局、东中西地区因地制宜、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从国际国内的现实情况看,在特定发展阶段,人口过度集聚和规模过大的特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城市病”,如伦敦的雾都、纽约的交通拥堵、拉美特大城市普遍存在的贫民窟等。甘肃省(下转第37页)(上接第79页)与全国一样虽然地域广阔,但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基本省情决定了甘肃城镇化既不能是大城市化,也不能是小城镇化,既不能是集中型城镇化,也不能是分散型城镇化,而必须优化城镇规模结构,集中型城镇化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地区城镇化协调平衡。
(四)城乡要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形成城乡一体、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态势。城镇化过程即是城乡关系演进、发展的过程。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随之产生。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城乡之间资源、经济、社会诸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流量和速率取决于城乡之间的联系程度。城乡协调发展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城乡协调包括城乡政治协调、经济协调、生态环境协调、人口协调、文化协调、空间协调等方面,在观念上消除城乡差别;在发展模式上推进城市和农村融合发展,尤其注重实现农村现代化;在功能上强调城乡一体化职能;在空间、景观生态上强化城乡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五)发展可持续
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强调城镇化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即新型城镇化必须将生态文明融入全过程,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当前,甘肃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三重任务的叠加时期,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及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倍受考验。近年来全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显著增大,是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以及体制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十面霾伏”,垃圾围城,给甘肃敲响了警钟,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深度耦合,处理好城镇化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简新华、杨冕、黄锟:《中国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和健康发展》,《当代财经》2013年第9期。
[2]张占斌:《中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报告蓝皮书(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3]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和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曹天昌,男,西北师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毕业,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平凉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
【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138(2014—2015)】此文为《甘肃省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