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对小学民语系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作者】 艾丽玛·杰太西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17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根据目前双语教学二模式要求,学校民语系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汉语语文教材。随意翻开教材,我们便可以发现每学期都有两篇古诗的学习要求。由此可见,教材凸显了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常只是采用:“教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学生自读→正词正音→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解读诗词内容→熟读成诵→背会默写”的环节。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太高,还抱怨“又要背了”。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如果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怎样使民语系学生能够不吃力的学会古诗,并理解其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值得我们去探讨。
为了改变这种死记硬背的形式,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有兴趣的学习古诗,我尝试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使他们易于朗读,乐于背诵,受益匪浅。
一、边听音乐边学习: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比如,在《绝句》、《望庐山瀑布》等诗中,我配上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想象感受到大自然优美的景色。
二、边绘画边学习: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古诗配画,不仅是古诗形象的解说词,更是古诗意境的再创造。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古诗的意思画出来,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艺术氛围。小学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创作画”,基于这个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或几幅图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记得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一边吟,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赏析图画时,不少学生发现在那个捕捉蝴蝶的儿童,身在金色菜花海洋的里,很难找到那只美丽的蝴蝶,从而,更好的理解了“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边唱读边学习: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典雅、清丽的古诗词名句配上时尚流行的优美旋律让同学们如痴如醉。教学时,我找到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磁带,磁带中将《鹅、鹅、鹅》、《春晓》、《鸟鸣涧》等语文优美的古诗词谱上了曲子,我和同学们一起反复的听,认真学唱,课堂上常常回荡着同学们青纯、烂漫的天籁之音。同学们浸润在古诗与音乐营造的海洋里,如饥似渴,欲罢不能。大家兴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时,很快就把古诗背诵下来了,而且印象深刻。
四、边讲故事边学习:讲故事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先向同学们介绍白居易,接着我向同学们讲了当时年轻的白居易带着这首诗去唐朝都城长安拜访名闻全国的诗人顾况,开始时顾况说“长安居,大不易。”当看了他的这首诗,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说有了这句在长安生活下去就容易了。于是,白居易得到了当时顾况的提携。通过作者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兴趣去学习。
五、边比赛边学习: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竞争。比赛是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诗背诵活动之后,为了及时掌握同学们的背诵情况,并巩固学过的古诗,我进行了游戏和比赛。如:古诗接龙游戏,抽签背诵,看谁背得多等活动,分阶段评出表现突出,背诵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喜欢上了古诗,而且背诵时,还身如其境,,摇头晃脑,颇有古代诗人的感觉,轻松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领悟中华古诗魅力,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通常只是采用:“教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学生自读→正词正音→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解读诗词内容→熟读成诵→背会默写”的环节。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太高,还抱怨“又要背了”。诗的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有的古诗比较难懂,即便明白了诗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也很难。如果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古诗失去兴趣。作为一名汉语教师,怎样使民语系学生能够不吃力的学会古诗,并理解其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值得我们去探讨。
为了改变这种死记硬背的形式,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有兴趣的学习古诗,我尝试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创设多种情境,拉近古诗与生活的距离,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使他们易于朗读,乐于背诵,受益匪浅。
一、边听音乐边学习: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有时古诗的意境,确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音乐,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比如,在《绝句》、《望庐山瀑布》等诗中,我配上轻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想象感受到大自然优美的景色。
二、边绘画边学习: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事半功倍。古诗配画,不仅是古诗形象的解说词,更是古诗意境的再创造。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生活经历体验,将古诗的意思画出来,不但激发学生参与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更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艺术氛围。小学生喜欢画画,尤其喜欢“创作画”,基于这个特点,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诗配画,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或几幅图画,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记得在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我一边吟,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赏析图画时,不少学生发现在那个捕捉蝴蝶的儿童,身在金色菜花海洋的里,很难找到那只美丽的蝴蝶,从而,更好的理解了“飞入菜花无处寻”。
三、边唱读边学习: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典雅、清丽的古诗词名句配上时尚流行的优美旋律让同学们如痴如醉。教学时,我找到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磁带,磁带中将《鹅、鹅、鹅》、《春晓》、《鸟鸣涧》等语文优美的古诗词谱上了曲子,我和同学们一起反复的听,认真学唱,课堂上常常回荡着同学们青纯、烂漫的天籁之音。同学们浸润在古诗与音乐营造的海洋里,如饥似渴,欲罢不能。大家兴致勃勃,在唱歌的同时,很快就把古诗背诵下来了,而且印象深刻。
四、边讲故事边学习:讲故事能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学习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先向同学们介绍白居易,接着我向同学们讲了当时年轻的白居易带着这首诗去唐朝都城长安拜访名闻全国的诗人顾况,开始时顾况说“长安居,大不易。”当看了他的这首诗,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加赞赏,说有了这句在长安生活下去就容易了。于是,白居易得到了当时顾况的提携。通过作者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兴趣去学习。
五、边比赛边学习: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竞争。比赛是一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诗背诵活动之后,为了及时掌握同学们的背诵情况,并巩固学过的古诗,我进行了游戏和比赛。如:古诗接龙游戏,抽签背诵,看谁背得多等活动,分阶段评出表现突出,背诵认真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通过以上方法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喜欢上了古诗,而且背诵时,还身如其境,,摇头晃脑,颇有古代诗人的感觉,轻松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领悟中华古诗魅力,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