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作者】 杜广顺 宁登海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以小学体育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基础,阐述了当前小学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了较为合理的体育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 教学改革
一、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可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而这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环境与教育的积极影响,且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潜力作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的能动性,这就使所有学生都在已有发挥水平之上有所发展,且都在其可能发挥内充分的发展。而它既包括从解剖生理特点界定的先天遗传素质,而且也包括主体的发展能与教育因素的现实素质。但是素质教育不是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一种教育观念,是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的素质,即思想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这是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二、小学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适应性
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已经很早深人到了各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的工作之中。但是在国外他们则以尊重与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等等;但是在我国,则表现为有看共性轻个性、重技术轻理论,强调纪律严明忽视轻松活泼,强调一板一眼的教学秩序忽略灵活多样具有实效的教学形式。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小学体育已经早以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而在世纪之交,如何才可以构筑出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学体育,如何才可以主动适应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这是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且有十分紧迫的时代挑战性。
三、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体育教学观和应试教育对小学体育教学影响根深蒂固。可以说长期以来,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了传统体育教学观和应试教育影响,总是片面的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与此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教育模式虽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有限的范围之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却更多地造成了人才的培养的片面性,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发展隐患。其原因是很多方面的,第一是素质教育理论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研究不够,其中缺乏中间环节,而且没有形成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第二是小学体育教育行政与业务指导部门监督指导的不力。
(二)小学现行体育课程的有些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且层次无区别、针对性也很差。
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的大纲很多内容都是用强调传习运动的技艺为中心,但是大多数活动的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因此这不能说是适应成年后的运动,而且使得不少的学生在成年之后,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是有减无增。教学的内容安排,基本上选用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分类方式与直线式、间隔式与混合式的排列方式。
四、体育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使体育教学更加健康化、兴趣化和民主化
(一)教学健康化。中小学体育教学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努力培养教学健康化的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内容健康化,不过分追求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身体练习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促进其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学态度要端正、师生关系要融洽、体育教学器材配置要合理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合理恰当的体育教学行为,表现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的行为。不体罚、不侮辱、嘲笑学生,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强度,运动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帮助与保护,个体行为表现有鲜明个性,又能根据体育教学环境做出调整,为青少年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恰当。
(二)教学兴趣化。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兴趣化是激发和保持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
五、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框架体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这首先要从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二是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素质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二)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1)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乐学、愿学并从中得到快乐,同时学会一些简单的健身方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兴趣性和实用性趋势。(2)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锻炼。在准备部分教学中,可开设一个“你自选”小栏目,即让学生分成若干组,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甚至可以打破固定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练习,自己编操,自喊口令等。
六、结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体育课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新大纲、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出台,大大地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许多观点和设想冲击现行体育教学的弊端,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尽快地进入角色,积极追求一种全新教学方式,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运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0年
[2]刘兆厚.小学体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 教学改革
一、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可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而这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环境与教育的积极影响,且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潜力作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的能动性,这就使所有学生都在已有发挥水平之上有所发展,且都在其可能发挥内充分的发展。而它既包括从解剖生理特点界定的先天遗传素质,而且也包括主体的发展能与教育因素的现实素质。但是素质教育不是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一种教育观念,是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的素质,即思想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这是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二、小学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适应性
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已经很早深人到了各发达国家的体育教学的工作之中。但是在国外他们则以尊重与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社会人际关系的交往能力等等;但是在我国,则表现为有看共性轻个性、重技术轻理论,强调纪律严明忽视轻松活泼,强调一板一眼的教学秩序忽略灵活多样具有实效的教学形式。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小学体育已经早以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在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而在世纪之交,如何才可以构筑出面向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学体育,如何才可以主动适应跨世纪人才的培养,这是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且有十分紧迫的时代挑战性。
三、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体育教学观和应试教育对小学体育教学影响根深蒂固。可以说长期以来,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了传统体育教学观和应试教育影响,总是片面的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与此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教育模式虽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有限的范围之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却更多地造成了人才的培养的片面性,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发展隐患。其原因是很多方面的,第一是素质教育理论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研究不够,其中缺乏中间环节,而且没有形成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第二是小学体育教育行政与业务指导部门监督指导的不力。
(二)小学现行体育课程的有些教学内容重点不够突出、且层次无区别、针对性也很差。
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的大纲很多内容都是用强调传习运动的技艺为中心,但是大多数活动的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因此这不能说是适应成年后的运动,而且使得不少的学生在成年之后,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是有减无增。教学的内容安排,基本上选用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分类方式与直线式、间隔式与混合式的排列方式。
四、体育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使体育教学更加健康化、兴趣化和民主化
(一)教学健康化。中小学体育教学是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努力培养教学健康化的理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内容健康化,不过分追求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身体练习活动,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促进其心理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努力营造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学态度要端正、师生关系要融洽、体育教学器材配置要合理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合理恰当的体育教学行为,表现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的行为。不体罚、不侮辱、嘲笑学生,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强度,运动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帮助与保护,个体行为表现有鲜明个性,又能根据体育教学环境做出调整,为青少年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恰当。
(二)教学兴趣化。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兴趣化是激发和保持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
五、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框架体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之一,这首先要从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转变,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来。二是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素质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二)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1)要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乐学、愿学并从中得到快乐,同时学会一些简单的健身方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要体现出兴趣性和实用性趋势。(2)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少些干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锻炼。在准备部分教学中,可开设一个“你自选”小栏目,即让学生分成若干组,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甚至可以打破固定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练习,自己编操,自喊口令等。
六、结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体育课教学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活力,新大纲、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出台,大大地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许多观点和设想冲击现行体育教学的弊端,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尽快地进入角色,积极追求一种全新教学方式,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运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0年
[2]刘兆厚.小学体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