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科技馆的非正式教育作用

【作者】 罗 琴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瑞金南路2号贵州科技馆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看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而要求,不可否认,学校科学课堂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长久以来我国的科学教育一直将传播和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放在首位,学校教育系统内存在的科学知识脱离社会实践,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等客观问题,也使人们开始寻求如博物馆、科技馆等非正式教育渠道,这些科普场馆利用非正式教育的环境和资源,提高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如何利用这些公共教育文化设施的非正式教育功能更好地弥补学校科学教育的不足,促进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1. 何为非正式教育
  1.1 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概念
  要了解非正式教育,首先要明确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的涵义。
  所谓“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和培养活动,由专职人员承担,教育周期稳定、学制统一,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一般而言,正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所谓“非正规教育”,则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之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如各种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与正规教育相比,非正规教育更加灵活。
  “非正式教育”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工作、家庭娱乐等相关日常生活中所获得态度、价值观、知识等教育经验的过程,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活动。
  1.2非正式教育的特点
  非正式教育的英文是“Informal Education”,虽然也有人将其翻译为“非正规教育”,但与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比,非正式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就教学目的而言,非正式教育一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的内容具有零散性和随机性;其次,就学习过程而言,非正式教育显得更加随意,学习者通常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习得经验,因此学习效果难以进行统一的评估;第三非正式教育没有明确的施教者,习得知识的渠道比较多样,既可以在学校、工作环境中获得,也可以在家庭、社会等情景中习得,既可以通过广播、电势、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了解信息,也可以借助参观、体验等方式掌握知识;第四,就教育形态而言,非正式教育更加自由和多元,学习者不仅可以有意识探索和研究,也可以在娱乐、游戏等无意识环境下学习,因此,学习的时间不固定,与学校的正规教育的每节课45分钟相比,非正式教育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既可以是游戏、娱乐的十几分钟,也可以是参观展馆的几个小时,甚至更长。
  2. 科技馆非正式教育的优势
  2.1 互动性环境使学习者有了自主选择权
  学校正规教育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的方向标,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侧重于科学知识的灌输,课程体系虽然完整,逻辑性强,但教材、教学内容常常会落后与现代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科技馆作为非正式学习的公共教育文化设施之一,可以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延伸,在科技馆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科技展品,从原来的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探究,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验证学校课堂中所学的科学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实践、推论、检验,可以说,科技馆的互动展品和空间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可以自由选择的可能,从而满足了学习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
  2.2 自主性体验激发学习者探究积极性
  在科技馆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者不必像在学校那样端坐在椅子上,聆听老师讲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参观展品,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形式,他们通常会通过观察、倾听、操作、感觉等感官器官收集到的信息,在做中学、玩中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对生活现象的想法或概念,借助展品语音解说、说明牌展示等渠道,逐渐建构出自己的知识框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以得到提升,这无疑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2.3 趣味性参与使学习者体验“玩中学”乐趣
  在学校正规教育的科学课堂上,学生使用学校统一配发的教材,虽然教学效率很高,但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接受的仍然是传统的教育学的灌输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掌握课堂知识、应对学校考试的压力中。与学校教育相比,科技馆更强调趣味性的“玩中学”、“做中学”,馆内的趣味、互动性参与则显得相对轻松,在科技馆里,学习者不比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学习目标而带有压力,他们可以在实际体验、模拟和娱乐的同时,既能学到新知识,又加深了对学校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游戏、娱乐中参与科学活动,使视野得以拓宽,获得更广泛而多元的信息。
  2.4 体现终身教育的价值
  《科技馆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观众可参与的互动性科普展览、教育活动室科技馆的核心功能。科技馆虽不属于正规教育,但同样是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突破了学校正规教育中班级、课堂的限制,为公众提供了均等的教育机会。广泛来说,来到科技馆参观的人员皆为科技馆的教育对象,不论是学校师生,还是家庭亲子,不论是牙牙学语的孩童,还是耄耋老人,不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不论是目不识丁的农民,还是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从这个层面来看,科技馆的教育环境要比学校正规教育开放的多,《学会生存》中指出:“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而科技馆也正是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真正意义。
  3. 如何发挥科技馆的非正式教育作用
  3.1 倡导系统的探究性学习
  与正规教育相比,科技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学习者可以拥有来探究学习的自主权,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在科技馆中的许多展品只需要观众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解释科学原理,这样的展品其教育意义是最小的,这也是造成国内科技馆重复参观率低、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在展品展项的设计上,就不能就事论事、单一地展示科学原理,而是必须充分尊重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在展示理念上树立更为广阔的视野,为公众提供更多元的视角,让学习者主动参与体验探究,在探索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真谛。
  3.2 注重与正规教育的优势互补
  学校正规教育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体系的优势显而易见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也使得学校正规教育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具有局限性,尤其由于经费的有限,无法购置一些相应的展示教具,或是因为场地、空间的局限,而无法展示,使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观察科技馆作为公共教育的文化设施,则可以充分发挥其非正式教育的作用,利用科技馆资源,与学校正规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和有效衔接,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场馆、开展相应的科技馆教育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探究实践,达到科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3.3 建立专业的组织体系
  目前,对于科技馆教育大多数人持有“既然科技馆属于非正式教育的一种形式,那么不必进行教育目标设计”的观点,因此,公众在科技馆中的参观就变成了无须、随意的简单观赏和休闲娱乐方式,这也使得很多科技馆将大部分经费都用于建筑外观和硬件设施上,而软见投入和教育活动经费则显得相对不足,所以很多科技馆教育者在开展活动时常常会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那就是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常常会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活动的系统性不强,而成为了“一次过”,因此,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借鉴法大国家开展科技馆教育的优秀经验,比如制定教育目标,组织跨学科的专家学者,形成专业的组织体系,组织开展适合学习者特点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展览教育活动,使这些教育活动更能符合学习者的期望。同时,按住《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使科技馆教育得以持续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