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超大规模办学下高中校园的可持续建设策略研究—以陕西为例
【作者】 罗 琳1 李志民1,2
【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建工学院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1, 2)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以县域为单位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调整规划中,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不断集中使得超大规模高中已大量存在。教育设施普遍不达标、建设资金不足的广大西部地区,更是把超大规模高中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本研究选取陕西省为典型代表,在资源配置、安全管理、用地布局等方面探讨适宜超大规模办学的高中校园建设适应性策略,为完善现有的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的教学管理探讨方法和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大规模 高中校园 可持续建设
1、超大规模高中现状
1.1超大规模高中的办学背景
自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开展了十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均规模明显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批转移,高等学校扩招等政策的逐步施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渴求导致了现有高中发展规模和人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中教育的优质资源逐渐向重点镇、县城或城市集中,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中校园规模急剧膨胀,很多学校不得不斥巨资建新校区,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致使“超大规模学校”(3000人以上)2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又一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超大规模高中”的发展在极大地促进我国普及高中教育的同时,由于其在教育发展中起到的积
表1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现状一览表(人)资料来源:《2001-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极作用,要比小规模分散
办高中具有明显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超
大规模办学要比小规模分
散办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未来潜在超大规模高中的数量将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表1)。
1.2 陕西超大规模高中现状分析
陕西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布局调整和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趋势下,政府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校舍的使用效益,陕西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大规模高中。在陕西所辖80个县中(不含县级市和市辖区),目前存在超大规模高中的县有46个,占总数57.5%,多集中于人口规模接近或超过20万人的县域,至今为止,陕西县域公立超大规模高中的学校数量共计72所(图1)。且伴随着人口的继续上升,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日剧增,县级超大规模高中数量还在增加。
2、 超大规模高中现状问题
2.1 规模扩张带来的资源配置问题
伴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东西部经济基础的差距,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均衡配置,要么因为缺乏相应的设计规范和依据,导致大量新建学校建设成本增加,资源浪费;要么在原有校区,因为缺乏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造成学校和社会融合不够紧密,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共享,资源利用率不高。教育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教育资源如何配置优化,因此,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高中的规模化办学需要在规模扩大过程中使得资源获得充分适当运用,避免衍生不经济缺陷。从更大范围讲,作为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公立高中,更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尽量按统筹建设的原则,与周边文体、公共设施互通有无,谋求公共投入高效率使用,进而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互惠互利的大目标。
2.2 人数增加导致的疏散安全问题
根据已有调研得知,现有的超大规模高中平均一个年级在20班以上,一个班的人数也在70左右,原本可容纳50人左右的教室,却要挤下70甚至近90人,校园的人均用地面积也是大打折扣。因为人流拥挤导致的课间活动、紧急疏散、大型集会的安全成为首要注意的问题。加之,在超大规模高中办学中,对于一些地处县城中心的学校,走读制和寄宿制不能得到很好的严格执行,为了午休,学生放学骑车速度过快、供餐高峰期的食堂拥挤、汽车数量增加后的人车分流等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其次,由于学校规模变大而引发的空间组合的复杂性,以及由于公共财政投入对社会开放引起的校园管理、校园安全等问题也成为整个社会较为敏感的话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2.3 用地不足引发的空间使用问题
因超大规模高中普遍存在用地不足、生均占地面积不高的问题,加之老校区的选址多处在县城中心,改扩建的预留空间严重不足,所以课间操、体育课、运动会等教学活动难以展开。人流密度大,活动空间不足,安全事故多发,尤其是田径场过小,无3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50个班规模以上的球类运动和田径教学难以开展,课间操只能在人行道摊开进行。体育运动设施用地不足,绿化景观庭院的面积更是寥寥无几。
3、 应对超大规模办学的主要策略研究
3.1学社融合、共享周边公共服务设施
国际上比较突出的是学校与社区融合的办学理念。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比较典型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设立自己的实验室,研究自然或者小规模的科学实验。同时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场所,以社区为教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社区的工厂、企业、图书馆、娱乐中心等公共设施。教学方式也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变得多样化,如车间操作演示、在社区公共场所的现场讨论等。
因此,在超大规模办学背景下,为节约公共财政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社会效益,部分文体、实验等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与城市或周边互用共用,例如体育场、文化馆、影剧院、游泳馆等为学校在举行大型活动时使用,节约了校园的体育文化活动用地、使得有效的财政投入得到了最大化的使用。同时,校园已有设施如图书馆、游泳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也可以向社会开放,进而推动地区教育发展。
3.2增加连廊、加宽疏散空间
为保障在校生人数增加后带来的安全疏散问题,可以通过在主要教学楼的南北向设置双外廊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为南向教室的夏季遮阳起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增加的连廊在课间活动、紧急疏散、自然采光和通风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学办公用房的主要楼梯间可以增加梯段宽度、休息平台的宽度,从而保障了平时交通疏散的必要空间。在食堂、多功能厅等大型人流聚集的场所,可以通过设置直通二层的大台阶加快疏散的速度,保障校园正常教学活动的安全。
3.3校园空间环境集约化利用
3.3.1功能叠合与置换
因超大规模办学引发了各类功能空间的需求量都迅速增加,校园主要功能空间的面积与数量不能因为人数的递增而加倍,反而应该寻求在最大化的满足使用前提下实现空间活用和功能置换,合理分配时间,实现分时段教学、分时段生活,可以很大地节约校园各项面积指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例如:除了普通教室能承担教学考试的场所外,在特殊时期,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食堂等空间也可以活用为标准化考场(表2)。
表2超大规模高中空间活用和功能置换示例 注:带*标志的为置换功能 (作者自绘)
3.3.2 立体校园营造
1)建筑底层架空
将建筑的一层地面架空,地面尽可能留给学生学习、休憩、绿化、展览、文化、体育运动等活动,营造开敞的空间感受,自然通风良好,并为今后发展留下宝贵的空间。
2)地下空间最大化利用
结合采光天窗设计,在保障采光通风的前提下,设计游泳馆、多功能球类馆、停车场、生活超市、社团活动等功能空间,解决停车、设备、器材和活动等用房。
开。
4、结语
我国土地资源相当紧缺。尤其是西部经济基础薄弱、地形复杂多变、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城镇化推动下,应对超大规模高中的办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应采取学社融合、空间集约化利用、增进交流的发展策略更显得意义重大。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将学校建设与地区文教设施建设相结合,以提高教育设施利用率,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地区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2010.12.7
[2]郑小明.“超大规模高中”现象研究——以C中学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张新平.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5-11.
[4]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378418)
作者简介:罗琳(1984-),汉族,女,硕士,讲师。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0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关键词:超大规模 高中校园 可持续建设
1、超大规模高中现状
1.1超大规模高中的办学背景
自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开展了十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均规模明显扩大,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批转移,高等学校扩招等政策的逐步施行,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渴求导致了现有高中发展规模和人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中教育的优质资源逐渐向重点镇、县城或城市集中,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教育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中校园规模急剧膨胀,很多学校不得不斥巨资建新校区,或者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致使“超大规模学校”(3000人以上)2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又一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超大规模高中”的发展在极大地促进我国普及高中教育的同时,由于其在教育发展中起到的积
表1我国普通高中发展现状一览表(人)资料来源:《2001-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极作用,要比小规模分散
办高中具有明显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超
大规模办学要比小规模分
散办高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未来潜在超大规模高中的数量将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表1)。
1.2 陕西超大规模高中现状分析
陕西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在布局调整和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趋势下,政府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校舍的使用效益,陕西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大规模高中。在陕西所辖80个县中(不含县级市和市辖区),目前存在超大规模高中的县有46个,占总数57.5%,多集中于人口规模接近或超过20万人的县域,至今为止,陕西县域公立超大规模高中的学校数量共计72所(图1)。且伴随着人口的继续上升,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日剧增,县级超大规模高中数量还在增加。
2、 超大规模高中现状问题
2.1 规模扩张带来的资源配置问题
伴随着校园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东西部经济基础的差距,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影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均衡配置,要么因为缺乏相应的设计规范和依据,导致大量新建学校建设成本增加,资源浪费;要么在原有校区,因为缺乏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造成学校和社会融合不够紧密,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共享,资源利用率不高。教育发展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教育资源如何配置优化,因此,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高中的规模化办学需要在规模扩大过程中使得资源获得充分适当运用,避免衍生不经济缺陷。从更大范围讲,作为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公立高中,更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尽量按统筹建设的原则,与周边文体、公共设施互通有无,谋求公共投入高效率使用,进而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互惠互利的大目标。
2.2 人数增加导致的疏散安全问题
根据已有调研得知,现有的超大规模高中平均一个年级在20班以上,一个班的人数也在70左右,原本可容纳50人左右的教室,却要挤下70甚至近90人,校园的人均用地面积也是大打折扣。因为人流拥挤导致的课间活动、紧急疏散、大型集会的安全成为首要注意的问题。加之,在超大规模高中办学中,对于一些地处县城中心的学校,走读制和寄宿制不能得到很好的严格执行,为了午休,学生放学骑车速度过快、供餐高峰期的食堂拥挤、汽车数量增加后的人车分流等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其次,由于学校规模变大而引发的空间组合的复杂性,以及由于公共财政投入对社会开放引起的校园管理、校园安全等问题也成为整个社会较为敏感的话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2.3 用地不足引发的空间使用问题
因超大规模高中普遍存在用地不足、生均占地面积不高的问题,加之老校区的选址多处在县城中心,改扩建的预留空间严重不足,所以课间操、体育课、运动会等教学活动难以展开。人流密度大,活动空间不足,安全事故多发,尤其是田径场过小,无3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50个班规模以上的球类运动和田径教学难以开展,课间操只能在人行道摊开进行。体育运动设施用地不足,绿化景观庭院的面积更是寥寥无几。
3、 应对超大规模办学的主要策略研究
3.1学社融合、共享周边公共服务设施
国际上比较突出的是学校与社区融合的办学理念。学校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比较典型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设立自己的实验室,研究自然或者小规模的科学实验。同时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和场所,以社区为教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如社区的工厂、企业、图书馆、娱乐中心等公共设施。教学方式也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变得多样化,如车间操作演示、在社区公共场所的现场讨论等。
因此,在超大规模办学背景下,为节约公共财政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社会效益,部分文体、实验等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与城市或周边互用共用,例如体育场、文化馆、影剧院、游泳馆等为学校在举行大型活动时使用,节约了校园的体育文化活动用地、使得有效的财政投入得到了最大化的使用。同时,校园已有设施如图书馆、游泳馆、实验室、体育馆等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也可以向社会开放,进而推动地区教育发展。
3.2增加连廊、加宽疏散空间
为保障在校生人数增加后带来的安全疏散问题,可以通过在主要教学楼的南北向设置双外廊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为南向教室的夏季遮阳起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增加的连廊在课间活动、紧急疏散、自然采光和通风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学办公用房的主要楼梯间可以增加梯段宽度、休息平台的宽度,从而保障了平时交通疏散的必要空间。在食堂、多功能厅等大型人流聚集的场所,可以通过设置直通二层的大台阶加快疏散的速度,保障校园正常教学活动的安全。
3.3校园空间环境集约化利用
3.3.1功能叠合与置换
因超大规模办学引发了各类功能空间的需求量都迅速增加,校园主要功能空间的面积与数量不能因为人数的递增而加倍,反而应该寻求在最大化的满足使用前提下实现空间活用和功能置换,合理分配时间,实现分时段教学、分时段生活,可以很大地节约校园各项面积指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例如:除了普通教室能承担教学考试的场所外,在特殊时期,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食堂等空间也可以活用为标准化考场(表2)。
表2超大规模高中空间活用和功能置换示例 注:带*标志的为置换功能 (作者自绘)
3.3.2 立体校园营造
1)建筑底层架空
将建筑的一层地面架空,地面尽可能留给学生学习、休憩、绿化、展览、文化、体育运动等活动,营造开敞的空间感受,自然通风良好,并为今后发展留下宝贵的空间。
2)地下空间最大化利用
结合采光天窗设计,在保障采光通风的前提下,设计游泳馆、多功能球类馆、停车场、生活超市、社团活动等功能空间,解决停车、设备、器材和活动等用房。
开。
4、结语
我国土地资源相当紧缺。尤其是西部经济基础薄弱、地形复杂多变、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城镇化推动下,应对超大规模高中的办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应采取学社融合、空间集约化利用、增进交流的发展策略更显得意义重大。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将学校建设与地区文教设施建设相结合,以提高教育设施利用率,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地区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2010.12.7
[2]郑小明.“超大规模高中”现象研究——以C中学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4.
[3]张新平.巨型学校的成因、问题及治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7(1):5-11.
[4]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378418)
作者简介:罗琳(1984-),汉族,女,硕士,讲师。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0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