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探析——以大连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作者】 王明伟1 李 姝1 赵秀君1 赵艳龙2

【机构】 (大连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辽宁 大连1 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例,阐述了校企协同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的机制构建、培养模式、具体举措和培养成效。以期为 “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校企协同;模具卓越工程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传统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分割“工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呼唤“协同育人”。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世界各国无不把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满足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国际化要求[1-3]。无疑,这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大连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自2012年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
  一、校企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构建
  1.高度一致的目标机制
  企业是以生产和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是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注重以人为本,把人当作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根本源泉,而不是把自动化技术当作根本。一定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不仅注意在使用人中培养人,而且十分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重视员工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一点上,企业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2.互利多赢的动力机制
  学校和企业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以育人为根本着眼点,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条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协同育人各方的利益,让所有的参与协同育人的各方共享协同育人的成果和利益,才能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长效动力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需选择具有高的社会责任感、管理规范、技术人员和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等措施保障校企合作有序进行。
  根据以上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和合作企业选择标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与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共立精机(大连)有限公司、铂翔超精密模具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浙江嘉仁模具有限公司等25家行业领先并具有特色的模具制造类企业分别签署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完成了立足大连,辐射昆山和黄岩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一区两翼”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群建设。
  二、建立了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企业的专业需求,借鉴了全面质量管理和一体化教学理念,全面修订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项目引导式的校企联合“3+1”人才培养模式。“三年校内培养”,学校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以综合实验和竞赛项目为载体;“一年企业培养”,企业为主,校内导师为辅,以真实模具项目为载体,多个模块分步实施,使学生经受项目工程师的系统训练,既保证了学生接受厚基础宽口径的扎实基础理论教育,又受到良好的工程师能力训练。
  三、校企协同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的具体举措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标准
  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每年组织一次包括大连市模具园和模具协会领导、十余家模具企业老总参加的大规模校企联合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研讨会,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制定企业培养实施方案,同时针对企业每门理论和实践课程,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商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且每学年都进行多次小型研讨,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共建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的保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探索师资队伍能力结构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学术工程复合型转变,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工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自2012年实施“卓越计划”以来,聘请了企业总经理、技术专家和高级工程师共计27人担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他们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承担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教师任务。在企业现场承担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任务。
  3.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国华录·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在现场提供专用房间作为学生入厂学习场所,学校购置了相应的教学设施、实习工具和用于教学的检测设备。学生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接受为期一年的企业培养。
  4.共建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推动课程实施。在课程制定过程中,由企业教师、企业技术专家、校内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按照模具工作岗位和职业能力要求,梳理其知识结构,并将模具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现由企业开设课程9门,并开发了相应课程讲义和课件。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讨教学、角色扮演和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校企双方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和日中韩大学生模具大赛课题为案例,共同开发项目课程,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背景,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形式。它使学生经历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进行成果展示和学习总结评价等组成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校企双方共同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十二五”规划教材。
  5.实习与毕业设计
  实习过程采用师傅带徒方式,1对1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每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能力训练考评,学生要汇报一个月所学知识、现场发现的具体工程问题和感受体会。根据企业现有模具工程项目和岗位技能情况,由企业提出毕业设计题目。所有题目全部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同时毕业答辩也在企业现场进行,由企业技术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组建答辩委员会进行考核评价。
  6.共同开展教学评价,保证教学质量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项目课程所要求的生产项目向教学项目的转化,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是否掌握了企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依靠课程评价来判断。在企业培养效果评价环节,学校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第三方对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学生实习守则、“卓越计划”学生企业学习成绩的评定办法、“卓越计划”毕业设计选题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实施暂行方案等。编写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习手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过程记录册。
  四、校企协同培养成效
  经过三年的“校企协同”共同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实践,实现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具体成效如下:
  首先学生经过在企业现场真实的工程环境中一年学习实践,其基本理论知识更加扎实,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性、做事条理性、责任心、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现已毕业的3届卓越班学生,就业率为100%,模具企业专业内就业率为68%,他们所展现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企业的赞扬与肯定。
  其次校企协同培养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学校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建设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出其他专业可借鉴模式。2013年学校受邀参加“全国模具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研讨会”,并在大会上做了《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模具卓越工程师》报告。2014年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成果亮相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等。通过三年的校企协同育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最后校企协同育人使企业优先招聘到“定制化”稳定的工程后备人才,同时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企业员工岗位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
  五、结语
  按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目标要求,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育人模式,为其他高校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张洪田. 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31-33.
  [3]孙秋柏.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机制的构建与深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4,(1), 34-38.
  作者简介:王明伟(1976-),男,辽宁阜新人,大连工业大学模具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工学博士,主要从事材料成型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UPRP20140092);2012年大连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LX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