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双元制教育看职业教育为何成为德国制造的基石
【作者】 王鸿博 宋景娥
【机构】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法规、体系、教育框架、教学方法及考核等细节,阐述德国职业教育如何成为德国制造的基石。通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德国职业工种定位明确、学员学习动机积极、综合职业能力强且与企业联系紧密,所以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为德国制造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工人。因此,根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完善体系建设、加快职业标准、改进教学方法等建议,吸收和借鉴德国职教有点,结合本土化优势,改善当前职业教育的面貌。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细节;德国制造
引言
德国制造的品质享誉世界,而这一切依赖于高素质的一线职业工人,面向各职业工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各行各业培养出优质的一线产业技术工人,正如德国联邦经济部长所说:“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领先的保障”,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个人就业、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正是高质量工业产品的“德国制造”,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德国制造”是德国应对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变化所带来的成功[1]。本文从不同层面剖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细节,分析为何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德国制造的基石;结合本土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何借鉴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一.健全的面向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及职业工种条例
在德国,从联邦政府、各州教育部门、工商大会等层面建立完善的职业工种条例和法律法规是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法律依据。德国职业教育企业由联邦经济部负责管理参与职业教育,由联邦法律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职业学校则由各州教育部门负责管理,由州法律规定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各类法律和法规详细制定了参与职业教育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如[2]:
1) 职业教育法:也称联邦教育法,适用于全德国范围;包括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组织,职业教育的研究、规划和统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等规定。
2) 学校法:德国16个联邦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学校法。规定了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学校的毕业考试等详细内容。
3) 职业培训条例:针对企业培训的规定,对培训职业的正式名称、职业培训年限、职业内容描述、培训框架计划、考试要求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4) 手工业条例:对手工业领域中的职业做了规定,包括手工业行业类型,手工业职业教育,师傅考试、师傅头衔,手工业的组织结构,过度和结束条款等。
5) 青年劳动保护法:对培训学员在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做了详细规定。
6) 企业组织法:针对有意向参与职业培训的公司(至少有5名员工)有效,对雇员和青少年代表参与制定职业培训的权利作了规定,是企业职工委员会权利和义务的基础。
7) 培训师资质规定:对企业培训师的资质及怎样取得资质作了规定。
8) 职业培训促进法:对职业培训的计划和统计做了规定,为职业培训报告的编写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定了联邦职业培训研究所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9)就业促进法:对职业培训(个人和机构)财政方面做了规定,是推动就业市场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与技术发展、新工种以及教育需求的变化,德国联邦政府每隔2-3年组织教育、企业、员工等各界参与修订上述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条例,使职业教育在法律层面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挑战,从而保障青少年受职业教育的权利,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规定职业学校严格执行职业教育框架等。
二.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职业教育体系
(一)多元化的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的设计为不同能力、兴趣与爱好的各类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而且体制灵活,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求学通道(如图1所示);而且不论年龄、职业,只要自己愿意提高,均可选择合适的学习途径,前提是必须获得相应的资质。
图1 德国教育体系
从德国教育体系中可以看到,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学的比例占到60%左右,文理高中向上的研究型通道占40%左右[2]。所以在德国,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所占比例较大,为德国各类行业提供较多专门人才,尤为重要的是社会和家长对各类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较高。
(二)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畅通
与国内不同,德国无论是职业中学、文理中学的学生均都有机会上大学,这一点比国内的高职学生多了上升的通道(如图2所示)[2];在职业教育阶段,德国学员通过3.5年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可以获得某项专业职业资格,再经过2年的提升培训,获得师傅级的职业资格后,也就同时获得上大学的资格,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意愿的大学继续深造;文理中学高中毕业且未获得上大学资格的学生,可以通过双元制课程学习,获取某种专业职业资格后,也可以获得上大学的资质。从某专业资格、师傅级证书、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整个面向职业工种或工程类的学习通道是畅通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在择业和求学方面做出合理的选择。
图2 德国职业教育再学习通道
(三)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框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面向职业行为的职业培训方式,以企业为主体(70%)学校为辅(30%)的校企双元共同育人的模式[2][3],双元制的特点主要是:
1.首先接受培训学习的是企业的实习员工,根据法律规定,具有教育资格的企业有义务接受中学毕业后的学生进入企业作为实习员工,所以学员在企业的岗位比较明确;
2.培训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为为自己培养员工,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培训企业自身所需要的各岗位工种,所以定位准确;
3.学校负责培训学员相应工种必要的理论和基本技能,由于学员为企业员工,知道岗位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所以在学习期间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4.是企业和学校只是负责培养学生岗位知识与技能,考核由第三方的IHK协会组织考试,而且是全国统考,这种由第三方监督考试的方式,激发了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为获得职业资格的学习积极性;学员、企业、学校三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使学员顺利通过考试,获取证书;
5.全德国的职业工种都有标准的教育框架,是由联邦政府联合企业及协会、学校共同根据当前企业的需要制定的工种标准,包括学习领域、教材、手册及培养目标要求等,这些标准全国统一。统一的工种标准,使得工种的知识与技能定位明确,培养的学员规范、标准、职业素质等方面统一。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细节
在德国,中国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职业法规的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还是实践操作的学习,德国老师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贯穿始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无论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上都表现的尤其突出,而且成效显著。
(一)教育教学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职业教育当中
德国职业教学方法不仅是老师、培训师在不同阶段的提升都要学习,而且在学生的职业培训过程中,非常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得教与学思想统一,贯彻执行力及效果良好。
1. 学员阶段除知识与技能学习外,在各个环节都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做事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专注专业能力的敬业精神。通过几个环节的训练,学员成为具有高素质、高修养的职业技术工人。
2. 教师与培训师在个人晋升的各个阶段,都要考核相关职业法规、教育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不同阶段深刻学习和掌握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教学法规条例以及相关工种的职业条例。教育方法学的学习,使得德国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在培养人的方法上,得到统一,学校和企业按照相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培养更具有规范性。
3.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强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如何去学,如何去做,让学生在个人学习行动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及社会方法等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在课程和技能中传授学生明白工作任务是什么、理解相关工作原理、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4.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看似简单的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职业教师和培训师需要在情景设计、工作任务、资料及材料准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等多方面准备详实的资料。
(二)与职业相关的学习领域及考核标准的规范性
德国的各行业各工种划分之细、条例与规定之多,使得各工种非常规范。德国的职业工种是由联邦政府与各行业协会联合以法规形式制定出台的,适用于全德国。虽然德国的教育由各州自行统筹,但在职业领域,职业法规、工种的各项条例却是全国统一的。这种规范有序的各行业工种条例,规范和约束各州对各行各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使得标准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德国的行业工种无论是名称还是工种的标准均全国统一,而且各工种的学习领域内容、大纲、考试标准既不是学校也不是企业规定,而是全国统一标准。这种标准化的学习内容与标准,使得任何培训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执行。
2. 各行业工种建立国家统一的标准制定委员会,并协同教育研究机构制定统一的学习领域,建立各工种规范的考试委员会;
3. 建立了职业教育完善的考核体系,虽然职业教育的培养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但考核是由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认定,避免自教自考所带来的弊端。而且初级职业培训的考核全国统一考试(类似国内高考),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能考核,每年两次。德国职业教育初级阶段通常3.5学年,分两个阶段考核,每个阶段均全国统一考试.
(三)课程规划与教学执行的可操作性
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各工种的学习领域是统一的,规定了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但如何使学生掌握各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则由培训教师和培训师根据标准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规划和教学情景设计[4]。教师和培训师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标准如何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规划、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与授课、课程的效果检查等工作。
德国职业教育中教师在课程规划与教学执行中主要遵循下述几个原则:
1. 以问题(任务)为主导,以行动、操作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
2. 严格按照工种职业教学大纲进行,采用符合学习逻辑的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会学到什么专业能力、个人能力”为导向,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规划与课程实施以规划学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与实践训练。
5. 课程规划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状态,明确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学会什么的理念。
6. 建立一整套详实的围绕课程规划(专业能力、个人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准备资料。
(四)专门化的教材与手册等资料陪伴学员终生学习
与国内各类职业教育各种遍地开花的所谓教材不同,同时也与国内职业教育中人为地由任课老师选择教材不同,德国各工种在教材、参考手册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大多数工种的教材、手册都经历过几十版本的改版出版。想像一下,一本教材经历59版的改编修订,它应该是多好的一本教材,它的权威性该是多么让人敬畏。
德国各工种的教材都是在各行业标准和法规的框架下,严格按照该工种此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编写,且编写团队庞大、权威,教材与手册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品质都极为精致,不仅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参考书,而且是伴随学员做此类工种整个职业生涯的良师益友。
(五)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细致入微,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能力
由德国工商大会作为第三方考核机构,组织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进行命题、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工作。这种教考分离的办法促使企业和职业学校必须认真对学员进行职业培训。
考核标准、考核细则规范透明,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试题中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综合考核提出严格要求。以工业机械工为例,加工出一个高品质的零件并不是评判结果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流程规划、工艺编制、切削参数选择、工具选择等每一个与零件加工相关的细节逐一考核。实践考核的过程也逐一对各个环节进行了专门的规定。所以,德国学员长期的这种全方位、细致的实践训练,不断养成了会书写计划书、编写工艺文件、工具检测与使用、设备操作与加工等各个方面的良好习惯。这些方面比只是会动手作为一个技工更能让学员受益终生。
(六)学习动机明确,学员认真学习训练的态度,值得尊敬
双元制的以企业为培训主体的突出优点是学员的学习动机明确,知道该学什么,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做此类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这些都是学员进入企业后受到企业氛围所感染和影响,从而无论在企业培训还是在职业学校培训,都是目标明确,踏踏实实进行专业学习。
四.借鉴与建议
鉴于德国双元制已经实行百年历史,形成德国特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和领会双元制的核心思想,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区域特点,借鉴和转移部分双元制的理念,对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企业生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设想和实践:
(一)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系统化与规范化
相对落后的职业教育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符,而且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创新的发展。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导致供需资源浪费。为此建议在已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出台法规政策,创新企业与职业学校在共同育人方面的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加职业教育,让利于企业,使企业能够从人才红利中品尝到员工培训得到的利益。
2.建立适应区域发展的行业工种职业规范,形成标准,严格执行。
3.建立由行业协会主导的第三方考核委员会,实现教考分离。
4.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细化,中高职各类学生的再提升目前通道较少,门槛过高,制约了学员提升的空间。
5.加大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的功能,让各行业、各层次想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可以随时加入职业培训,使部分职业学校由培养全日制的学员过渡到为社会各类职业培训需求人员长线学习的场所。
(二)建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体系
对各类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制约着教师全身心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现有的评价体系照办本科教师的评价体系,使得广大职业院校的老师为了晋升职称,而花大良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职称而努力,使得教师无法专心投入专业教学过程当中。 (下转第71页)
(上接第57页)
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教师的晋升一定与专业能力紧密联系,通过考核从事工种的专业能力能够促使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创新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重要因素。
(三)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规范性理念学习
职业院校的教师需在不同阶段不断学习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需规范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教学条件的建设过程中也要规范有序进行。
逐步建立本区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各工种的专业建设条件和标准,完善学习领域、专业标准、教学条件,做到统一、规范而有效。
(四)做好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执行
借鉴德国职业的教学方法,教师从最基本的课程内容规划、课程实施、课程检查评价等基本环节做起,从细节入手把每一门课程按照德国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实践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以必学够用为原则,细化知识与技能,以行动导向为主线规划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资料准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
在教学检查方面,实现教考分离,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兼顾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细节上规划考核细则。
五.结束语
德国制造的高品质依赖于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和职业教育体系,应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消化吸收,并结合本土化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教育从根本上为中国制造增添力量,需要更加深入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姜大元,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
[2]西格里德.马丁,贝恩德.霍夫特,AHK培训行动领域1-检查培训条件并安排培训计划[M].上海:德国工商大会职业教育协会出版,2014:8-9,
[3]高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1(09).
[4]段言,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5]张丽颖,张学军,基于双元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本土化实践——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作者简介:1. 王鸿博 男 1973年生 副教授 河南三门峡人主要从事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科研等工作
2. 宋景娥 女 1974年生 讲师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主要从事高职经济管理类教学科研等工作
基金支持:2012-SJPYZYPT01顺德学院省级重点专业机电一化技术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细节;德国制造
引言
德国制造的品质享誉世界,而这一切依赖于高素质的一线职业工人,面向各职业工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各行各业培养出优质的一线产业技术工人,正如德国联邦经济部长所说:“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领先的保障”,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个人就业、企业发展、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必要环节;正是高质量工业产品的“德国制造”,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德国制造”是德国应对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变化所带来的成功[1]。本文从不同层面剖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细节,分析为何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德国制造的基石;结合本土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何借鉴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
一.健全的面向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及职业工种条例
在德国,从联邦政府、各州教育部门、工商大会等层面建立完善的职业工种条例和法律法规是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法律依据。德国职业教育企业由联邦经济部负责管理参与职业教育,由联邦法律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职业学校则由各州教育部门负责管理,由州法律规定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各类法律和法规详细制定了参与职业教育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如[2]:
1) 职业教育法:也称联邦教育法,适用于全德国范围;包括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组织,职业教育的研究、规划和统计,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等规定。
2) 学校法:德国16个联邦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学校法。规定了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学校的毕业考试等详细内容。
3) 职业培训条例:针对企业培训的规定,对培训职业的正式名称、职业培训年限、职业内容描述、培训框架计划、考试要求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4) 手工业条例:对手工业领域中的职业做了规定,包括手工业行业类型,手工业职业教育,师傅考试、师傅头衔,手工业的组织结构,过度和结束条款等。
5) 青年劳动保护法:对培训学员在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等做了详细规定。
6) 企业组织法:针对有意向参与职业培训的公司(至少有5名员工)有效,对雇员和青少年代表参与制定职业培训的权利作了规定,是企业职工委员会权利和义务的基础。
7) 培训师资质规定:对企业培训师的资质及怎样取得资质作了规定。
8) 职业培训促进法:对职业培训的计划和统计做了规定,为职业培训报告的编写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定了联邦职业培训研究所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9)就业促进法:对职业培训(个人和机构)财政方面做了规定,是推动就业市场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与技术发展、新工种以及教育需求的变化,德国联邦政府每隔2-3年组织教育、企业、员工等各界参与修订上述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条例,使职业教育在法律层面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挑战,从而保障青少年受职业教育的权利,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规定职业学校严格执行职业教育框架等。
二.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和职业教育体系
(一)多元化的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的设计为不同能力、兴趣与爱好的各类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而且体制灵活,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求学通道(如图1所示);而且不论年龄、职业,只要自己愿意提高,均可选择合适的学习途径,前提是必须获得相应的资质。
图1 德国教育体系
从德国教育体系中可以看到,各类职业培训、职业中学的比例占到60%左右,文理高中向上的研究型通道占40%左右[2]。所以在德国,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和教育所占比例较大,为德国各类行业提供较多专门人才,尤为重要的是社会和家长对各类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较高。
(二)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畅通
与国内不同,德国无论是职业中学、文理中学的学生均都有机会上大学,这一点比国内的高职学生多了上升的通道(如图2所示)[2];在职业教育阶段,德国学员通过3.5年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可以获得某项专业职业资格,再经过2年的提升培训,获得师傅级的职业资格后,也就同时获得上大学的资格,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意愿的大学继续深造;文理中学高中毕业且未获得上大学资格的学生,可以通过双元制课程学习,获取某种专业职业资格后,也可以获得上大学的资质。从某专业资格、师傅级证书、学士、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整个面向职业工种或工程类的学习通道是畅通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在择业和求学方面做出合理的选择。
图2 德国职业教育再学习通道
(三)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框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面向职业行为的职业培训方式,以企业为主体(70%)学校为辅(30%)的校企双元共同育人的模式[2][3],双元制的特点主要是:
1.首先接受培训学习的是企业的实习员工,根据法律规定,具有教育资格的企业有义务接受中学毕业后的学生进入企业作为实习员工,所以学员在企业的岗位比较明确;
2.培训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为为自己培养员工,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培训企业自身所需要的各岗位工种,所以定位准确;
3.学校负责培训学员相应工种必要的理论和基本技能,由于学员为企业员工,知道岗位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所以在学习期间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4.是企业和学校只是负责培养学生岗位知识与技能,考核由第三方的IHK协会组织考试,而且是全国统考,这种由第三方监督考试的方式,激发了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为获得职业资格的学习积极性;学员、企业、学校三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使学员顺利通过考试,获取证书;
5.全德国的职业工种都有标准的教育框架,是由联邦政府联合企业及协会、学校共同根据当前企业的需要制定的工种标准,包括学习领域、教材、手册及培养目标要求等,这些标准全国统一。统一的工种标准,使得工种的知识与技能定位明确,培养的学员规范、标准、职业素质等方面统一。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细节
在德国,中国古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职业法规的学习、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还是实践操作的学习,德国老师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贯穿始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会学生怎么样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无论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上都表现的尤其突出,而且成效显著。
(一)教育教学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职业教育当中
德国职业教学方法不仅是老师、培训师在不同阶段的提升都要学习,而且在学生的职业培训过程中,非常注重方法能力的培养。使得教与学思想统一,贯彻执行力及效果良好。
1. 学员阶段除知识与技能学习外,在各个环节都注重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知识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做事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专注专业能力的敬业精神。通过几个环节的训练,学员成为具有高素质、高修养的职业技术工人。
2. 教师与培训师在个人晋升的各个阶段,都要考核相关职业法规、教育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不同阶段深刻学习和掌握职业培训的教学方法、教学法规条例以及相关工种的职业条例。教育方法学的学习,使得德国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在培养人的方法上,得到统一,学校和企业按照相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培养更具有规范性。
3.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强调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什么,如何去学,如何去做,让学生在个人学习行动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及社会方法等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在课程和技能中传授学生明白工作任务是什么、理解相关工作原理、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4.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看似简单的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过程,职业教师和培训师需要在情景设计、工作任务、资料及材料准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等多方面准备详实的资料。
(二)与职业相关的学习领域及考核标准的规范性
德国的各行业各工种划分之细、条例与规定之多,使得各工种非常规范。德国的职业工种是由联邦政府与各行业协会联合以法规形式制定出台的,适用于全德国。虽然德国的教育由各州自行统筹,但在职业领域,职业法规、工种的各项条例却是全国统一的。这种规范有序的各行业工种条例,规范和约束各州对各行各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使得标准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德国的行业工种无论是名称还是工种的标准均全国统一,而且各工种的学习领域内容、大纲、考试标准既不是学校也不是企业规定,而是全国统一标准。这种标准化的学习内容与标准,使得任何培训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执行。
2. 各行业工种建立国家统一的标准制定委员会,并协同教育研究机构制定统一的学习领域,建立各工种规范的考试委员会;
3. 建立了职业教育完善的考核体系,虽然职业教育的培养主体是企业和学校,但考核是由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进行考核认定,避免自教自考所带来的弊端。而且初级职业培训的考核全国统一考试(类似国内高考),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技能考核,每年两次。德国职业教育初级阶段通常3.5学年,分两个阶段考核,每个阶段均全国统一考试.
(三)课程规划与教学执行的可操作性
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各工种的学习领域是统一的,规定了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但如何使学生掌握各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则由培训教师和培训师根据标准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规划和教学情景设计[4]。教师和培训师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标准如何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规划、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与授课、课程的效果检查等工作。
德国职业教育中教师在课程规划与教学执行中主要遵循下述几个原则:
1. 以问题(任务)为主导,以行动、操作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
2. 严格按照工种职业教学大纲进行,采用符合学习逻辑的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会学到什么专业能力、个人能力”为导向,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规划与课程实施以规划学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与实践训练。
5. 课程规划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状态,明确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学会什么的理念。
6. 建立一整套详实的围绕课程规划(专业能力、个人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准备资料。
(四)专门化的教材与手册等资料陪伴学员终生学习
与国内各类职业教育各种遍地开花的所谓教材不同,同时也与国内职业教育中人为地由任课老师选择教材不同,德国各工种在教材、参考手册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大多数工种的教材、手册都经历过几十版本的改版出版。想像一下,一本教材经历59版的改编修订,它应该是多好的一本教材,它的权威性该是多么让人敬畏。
德国各工种的教材都是在各行业标准和法规的框架下,严格按照该工种此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编写,且编写团队庞大、权威,教材与手册无论是内容还是印刷品质都极为精致,不仅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参考书,而且是伴随学员做此类工种整个职业生涯的良师益友。
(五)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细致入微,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能力
由德国工商大会作为第三方考核机构,组织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进行命题、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工作。这种教考分离的办法促使企业和职业学校必须认真对学员进行职业培训。
考核标准、考核细则规范透明,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试题中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综合考核提出严格要求。以工业机械工为例,加工出一个高品质的零件并不是评判结果的唯一标准,而是从流程规划、工艺编制、切削参数选择、工具选择等每一个与零件加工相关的细节逐一考核。实践考核的过程也逐一对各个环节进行了专门的规定。所以,德国学员长期的这种全方位、细致的实践训练,不断养成了会书写计划书、编写工艺文件、工具检测与使用、设备操作与加工等各个方面的良好习惯。这些方面比只是会动手作为一个技工更能让学员受益终生。
(六)学习动机明确,学员认真学习训练的态度,值得尊敬
双元制的以企业为培训主体的突出优点是学员的学习动机明确,知道该学什么,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做此类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这些都是学员进入企业后受到企业氛围所感染和影响,从而无论在企业培训还是在职业学校培训,都是目标明确,踏踏实实进行专业学习。
四.借鉴与建议
鉴于德国双元制已经实行百年历史,形成德国特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和领会双元制的核心思想,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区域特点,借鉴和转移部分双元制的理念,对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企业生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设想和实践:
(一)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系统化与规范化
相对落后的职业教育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符,而且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创新的发展。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不符合企业的需求,导致供需资源浪费。为此建议在已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出台法规政策,创新企业与职业学校在共同育人方面的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加职业教育,让利于企业,使企业能够从人才红利中品尝到员工培训得到的利益。
2.建立适应区域发展的行业工种职业规范,形成标准,严格执行。
3.建立由行业协会主导的第三方考核委员会,实现教考分离。
4.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细化,中高职各类学生的再提升目前通道较少,门槛过高,制约了学员提升的空间。
5.加大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化培训的功能,让各行业、各层次想参加职业培训的学员可以随时加入职业培训,使部分职业学校由培养全日制的学员过渡到为社会各类职业培训需求人员长线学习的场所。
(二)建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体系
对各类职业学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制约着教师全身心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现有的评价体系照办本科教师的评价体系,使得广大职业院校的老师为了晋升职称,而花大良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职称而努力,使得教师无法专心投入专业教学过程当中。 (下转第71页)
(上接第57页)
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教师的晋升一定与专业能力紧密联系,通过考核从事工种的专业能力能够促使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创新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必须重视的重要因素。
(三)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规范性理念学习
职业院校的教师需在不同阶段不断学习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需规范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教学条件的建设过程中也要规范有序进行。
逐步建立本区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各工种的专业建设条件和标准,完善学习领域、专业标准、教学条件,做到统一、规范而有效。
(四)做好教学内容的规划和执行
借鉴德国职业的教学方法,教师从最基本的课程内容规划、课程实施、课程检查评价等基本环节做起,从细节入手把每一门课程按照德国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实践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以必学够用为原则,细化知识与技能,以行动导向为主线规划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资料准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手段,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
在教学检查方面,实现教考分离,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兼顾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细节上规划考核细则。
五.结束语
德国制造的高品质依赖于完善的职业教育法规和职业教育体系,应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消化吸收,并结合本土化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使职业教育从根本上为中国制造增添力量,需要更加深入的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姜大元,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0).
[2]西格里德.马丁,贝恩德.霍夫特,AHK培训行动领域1-检查培训条件并安排培训计划[M].上海:德国工商大会职业教育协会出版,2014:8-9,
[3]高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1(09).
[4]段言,德国职业学院: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5]张丽颖,张学军,基于双元制的高职人才培养本土化实践——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
作者简介:1. 王鸿博 男 1973年生 副教授 河南三门峡人主要从事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科研等工作
2. 宋景娥 女 1974年生 讲师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主要从事高职经济管理类教学科研等工作
基金支持:2012-SJPYZYPT01顺德学院省级重点专业机电一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