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作者】 梅盛志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梅家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满堂灌、填鸭式,老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点播者;学生应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特别是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以来,不少教师为了转变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采取了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积极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大胆展示,充分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权力还给了学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教师为了片面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追求课堂学习的热闹,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智慧、点播技巧明显滞后,甚至无原则地默许或肯定,对学生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听之任之,让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究竟有哪些有效策略呢?结合本人的具体教学实践,下面谈几点想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欠缺
合作学习实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不注重积极引导学生,致使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尽管在部分初中学校开展的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较成功,学生也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师却没有将其责任具体落实到位,不注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引导,而是采取放任自流式的教学,影响了合作学习质量。初中生缺少教师的引导,不能更好地将知识掌握住,影响教学质量。
(二)只注重"形"似而忽略"神"似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仅仅随便地将附近或者同排的学生分为合作小组,导致只是表面上应用合作学习来进行教学,但是实质内容却没有被运用。另外,部分教师多次在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给学生开展大量的教学活动,消耗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合作学习使用的次数很多,使合作学习没有从根本上被执行,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应付。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兴趣地下
虽然不少初中学校均对合作教学活动进行认真仔细的设计,并在课堂上得到了执行,但实际上,学生兴趣不是很高,参与度非常低。在不少公开课上,我们发现小组内合作学习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也有不少学生是滥竽充数或根本未参与进去,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虽然也有一些学生积极回答,但是大部分学生参与性不高,将自己摆在观众的角度上,兴趣不大。这种现象说明了其合作教学活动是不成功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有效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有力保障
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组,并选择一个管理者,方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另外,教师还要明确每个小组在活动中的任务,详细地记录每组的发言,从而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对每个小组进行有效的掌握,具有很强的实效性。通常来说,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或者"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两个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的水平尽可能维持在平衡的状态中,而在位置安排上,尽可能缩短组与组之间的距离。
(二)及时指导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向指南
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高,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考虑后再进行分组,防止学生由于吵架以及兴趣不大而使学习时间被白白浪费。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很有必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形成分工合作、共同修正以及一起研究等合作学习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此文主题非常多,可用多种说法来概括,然后再让学生以文章主题为讨论内容开展讨论,认为哪种好,原因是什么等,接着再提问,以产生极强的合作学习效果。
2、确保充足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考虑、讨论、处理问题的时间,使学生在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里,通过讨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引起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我与地摊》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讨论时间,使其通过共同讨论,体会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
(三)不断交流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通常为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很难进行沟通,这给学生造成了沟通恐惧心理。教师要努力转变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确保师生、生生之间得到充分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氛围活跃、平等自由的课堂,鼓励学生主动沟通、积极发言。如在讲授《背影》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
1、设计问题:"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多少次背影?"然后让学生讨论,同时讨论每个背影的含义。
2、以父亲为作者买桔时的背影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仔细思考,并发现自己最感动的背影。
3、课文全部讲授后,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动的事情,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强团结及交际的能力。此教学模式跳出了传统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欠缺
合作学习实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不注重积极引导学生,致使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尽管在部分初中学校开展的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比较成功,学生也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师却没有将其责任具体落实到位,不注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引导,而是采取放任自流式的教学,影响了合作学习质量。初中生缺少教师的引导,不能更好地将知识掌握住,影响教学质量。
(二)只注重"形"似而忽略"神"似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仅仅随便地将附近或者同排的学生分为合作小组,导致只是表面上应用合作学习来进行教学,但是实质内容却没有被运用。另外,部分教师多次在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给学生开展大量的教学活动,消耗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合作学习使用的次数很多,使合作学习没有从根本上被执行,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应付。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兴趣地下
虽然不少初中学校均对合作教学活动进行认真仔细的设计,并在课堂上得到了执行,但实际上,学生兴趣不是很高,参与度非常低。在不少公开课上,我们发现小组内合作学习部分学生参与度较高,但也有不少学生是滥竽充数或根本未参与进去,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虽然也有一些学生积极回答,但是大部分学生参与性不高,将自己摆在观众的角度上,兴趣不大。这种现象说明了其合作教学活动是不成功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有效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有力保障
分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先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组,并选择一个管理者,方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另外,教师还要明确每个小组在活动中的任务,详细地记录每组的发言,从而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对每个小组进行有效的掌握,具有很强的实效性。通常来说,教师可以按照"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或者"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两个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的水平尽可能维持在平衡的状态中,而在位置安排上,尽可能缩短组与组之间的距离。
(二)及时指导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向指南
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高,因此,教师需要在充分考虑后再进行分组,防止学生由于吵架以及兴趣不大而使学习时间被白白浪费。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很有必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形成分工合作、共同修正以及一起研究等合作学习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此文主题非常多,可用多种说法来概括,然后再让学生以文章主题为讨论内容开展讨论,认为哪种好,原因是什么等,接着再提问,以产生极强的合作学习效果。
2、确保充足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考虑、讨论、处理问题的时间,使学生在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里,通过讨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引起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我与地摊》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讨论时间,使其通过共同讨论,体会作者和母亲之间的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
(三)不断交流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通常为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师生、生生之间很难进行沟通,这给学生造成了沟通恐惧心理。教师要努力转变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确保师生、生生之间得到充分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氛围活跃、平等自由的课堂,鼓励学生主动沟通、积极发言。如在讲授《背影》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
1、设计问题:"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多少次背影?"然后让学生讨论,同时讨论每个背影的含义。
2、以父亲为作者买桔时的背影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仔细思考,并发现自己最感动的背影。
3、课文全部讲授后,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动的事情,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增强团结及交际的能力。此教学模式跳出了传统束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