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 何必繁

【机构】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 中国1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重庆 中国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以高校理论核心课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实践为样本,采取平时成绩鉴定、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以及修正系数相结合的“2+1+1”鉴定模式。研究借助DPS等数理软件展开数据分析。研究显示,平时成绩/期中笔试/期末笔试的权重比为30%/30%/40%适于高校理论课程考核评价。
  关键词:高校 课程考核 评价体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64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evaluation was the key poi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is research took the reform of the major course of the University's professional theory as a sample. To take the compound identification mode which is combined with the usual score appraisal,midterm and final exams. It was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It took DPS and other mathematical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usual results, midterm and final exams stand by the ratio of 30%/30%/40% was suit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Course.
  一、引言
  高校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是把控教学质量、评价人才以及反馈教学信息的关键环节[1-2]。传统纸笔测试一考定乾坤的模式作为区别学生个体学习效果的唯一量化标准,其主要目的是甄别、选择和奖惩;很难适应以素质拓展、能力提升、培育创新意识为价值诉求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3-5]。探索考核目的明确、重视考核反馈功能、考核内容范围宽泛、考试题型设置科学、考核方式多样以及成绩评定较为合理的高校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6]是当代高等教育从业者的首要任务。
  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是传授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单元;探索理论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实践,推行多元、动态发展的评价策略势在必行。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应立足于考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7],以促进学生“德、能、勤、绩”的全面均衡发展为目的。笔者以重庆某高校城市学专业理论核心课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实践为例,深入研讨了基于全教学生命周期的动态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践的关键影响因子,阐明了“2+1+1”课程动态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指导高校理论课程教育教学的重要实践价值。
  二、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一)实验样本
  本课程考核改革实践样本为重庆某高校专业理论核心课,课程采取以平时成绩鉴定、期中测试与期末测试为主,辅以综合成绩修正的“2+1+1”能力鉴定改革模式开展教学与综合能力评定。
  (二)考核体系整体架构
  “2+1+1”课程考核体系架构主要针对高校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创设。理论课程教学有别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本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整体架构如表1所示:
  表1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架构





  课程考核实施方案为:平时成绩鉴定指标K1计算方式为满分100分,扣分因子包括缺课、迟到、早退;加分因子包括课堂发言、讨论、课程作业等;具体量化尺度由授课教师掌握。K2为期中纸笔测试得分;K3指标为期末纸笔测试得分;修正系数K0的取值为K0=(■)÷100。基于“2+1+1”模式的课程考核综合成绩(以字母C表示)计算方式为C=(0.3K1+0.3K2+0.4K3)XK0。
  三、“2+1+1”模式实践讨论
  (一)实践案例分析
  笔者借助DPS数理统计软件开展教改实践的数据处理,其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各因子统计参数分析表









  根据表2不难看出,修正系数K0指标的极差为0.23,比较显著;这与设置修正系数实现差别化课程考核目标的初衷相吻合,也即是增大优生与差生的综合评定分数。综合成绩C指标的极差为41.10,非常显著,这与修正系数的较大极差相一致。而五个主要因子的平均偏差均在10%以内,这表明实验样本统计因子的可信度较高。
  1.K1-C偏差分析
  平时成绩K1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偏差关系如图1所示:








  通过DPS数理统计软件,笔者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K1、C两组数据得知:,y=0.0176x2-2.2482x+135.96,R2=0.31表明K1与C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根据图1不难看出,K1与C之间的偏差分布较宽;绝大多数同学K1-C的偏差为正数,表明大多数同学的期末综合成绩与平时成绩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最大偏差达到27分。笔者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理论课程的学习方面存在兴趣不足,课程参与度不高以及两次笔试的成绩不理想所致。极少数同学K1-C的偏差为负数,这说明该部分同学的平时成绩略差,但是两次笔试成绩比较理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同学的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明显优于其它同学,课堂积极发言、课程作业质量好、有课后自学的习惯;诱发平时成绩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同学的课堂出勤率相对较差,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了解到这少部分同学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较多,且时间与该课程刚好冲突。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的课后自学是弥补课堂讲授局限性的主要手段;妥善协调各类社团活动是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所在。
  2.K2-C偏差分析
  期中考试K2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偏差关系如图2所示:






  借助DPS数理统计软件,笔者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K2、C两组数据得知:Y-0.0065x2+1.14115x,R2=0.0351,表明K2与C之间无相关关系。
  分析图2得知,全班同学k2-C的偏差均为正数,说明期中笔试成绩普遍优于期末综合成绩。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对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导致K2得分较高,加之K2在期末综合评定中所占权重较高所致。极个别学生k2-C的偏差值超过30分,笔者认为出现这一极端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这部分学生的K3成绩太差,连锁反应导致修正系数K0值过低的缘故。设置期中笔试的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的半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出教学调整。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数学生k2-C的偏差介于10~15分之间,极少学生介于5分以下;这表明期中考试占期末综合成绩的权重设置为30%是合理可行的。
  3.K3-C偏差分析
  期末考试K3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偏差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K3与C的关系
  通过DPS数理统计软件,笔者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K3、C两组数据得知:y=-0.0015x2+1.0214x,R2=0.80,表明K3与C之间相关关系比较显著。
  分析图3得知,全班同学k3-C的偏差均为正数,说明期末笔试成绩普遍优于期末综合成绩;极个别学生的k3-C偏差值超过15分,而多数学生k2-C的偏差介于5~10分之间。对比图2分析得知,k3-C的偏差值区间明显小于k2-C的偏差值区间,这是因为经过期中测试,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了教学方法,而学生也对高校理论课程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K2扮演了半程“试金石”的作用。笔者认为,期末笔试是针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全面检验,有别于期中测验的过程试探;分析认为期末笔试占期末综合成绩的权重取40%是合理的。
  5.修正系数K0分析
  修正系数K0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K0与C之间的关系
  通过DPS数理统计软件,笔者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K0、C两组数据得知:Y=-8E-0.5X2+0.0179x,R2=0.96,表明K0与C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结合图4不难看出,K0曲线与C曲线走势几乎一致,修正系数K0的设置初衷就是实现期末成绩的二次调节,主要作用就是“放大镜”,加大优生与差生的分数悬殊;其次,通过设置修正系数迫使学生重视每个教学环节以期获得较高的修正系数,避免在期末综合成绩评定过程中掉队落伍。由表1可知,修正系数K0的极差达到0.23,这表明优生和差生的悬殊比较大,也凸显了K0甄别优生与差生的重要作用。
  (二)“2+1+1”模式分析
  本次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实践采取以平时成绩K1、期中笔试K2以及期末笔试K3为基准、辅以修正系数K0的“2+1+1”综合能力鉴定改革模式开展实施。研究显示,期末综合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如图5所示:









  图5 期末综合成绩分布图
  根据图5可知,期末综合成绩80分以上的优生率达到30%,70~79分的良好率达到40%,而不及格率则低于4%。这表明采取“2+1+1”综合能力鉴定改革模式实践效果显著,在有效甄别优生与差生的同时,也客观的反映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本次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实践有以下亮点:首先,采取期中笔试和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模式,加大了考查知识点涉及面,降低了集中期末测试的命题主观倾向,两次笔试的方式适合高校理论课程考核综合评价。其次,修正系数的设置迫使学生重视日常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努力寻求K1、K2以及K3的最大化以换取修正系数K0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期末综合成绩评定取得良好成绩;与此同时,也确保课程教学取得实效。最后,通过实践确定主要鉴定因子K1、K2和K3的权重比为30%/30%/40%是适合高校理论课程考核综合评价的最优权重比。
  四、结论
  通过本次教改实践取得如下成果:
  (一)以平时成绩K1、期中笔试K2、期末笔试K3为基准,辅以修正系数K0的“2+1+1”综合能力鉴定改革模式适合高校理论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二)鉴定因子权重比“K1/K2/K3=30%/30%/40%”是适合高校理论课程考核综合评价的最优权重比。
  (三)本次教改实践研究为构建高校理论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苗晋峰,王争,常永青. 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教育与职业, 2012, 21:186-187.
  [2] 林智中,马云鹏. 课程评价模式及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 教育研究,1997, 09:31-36.
  [3] 杨启亮. 走出课程评价改革的两难困境[J]. 教育研究, 2005, 09:31-35.
  [4] 王中男. 考试文化:课程评价改革的深层桎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3, 01:33-38.
  [5] 张瑞. 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实践平台[J]. 教育发展研究, 2010, 08:74-77.
  [6] 李楠.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 65-69.
  [7] 母小勇,薛菁. 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3:46-49.
  作者简介:何必繁,男,汉族,重庆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06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