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探究的时空,解决问题的根基
【作者】 季维伟
【机构】 山东临沂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我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蕴含丰富品德内涵的学习素材,以学生的探究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为宗旨。
关键词:情境;情感;活动;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我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蕴含丰富品德内涵的学习素材,以学生的探究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为宗旨。日常品德课中我们师生的品德学习,是探究的时空,解决问题的根基,关注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情境生活化
品德课的学习内容情境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在精心筛选小学生典型生活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构建起小学生生活经验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选择灵活的适宜于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展品德学习活动。
我紧紧围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取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引入品德课的教学,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触景生情、触景生疑,让学生进入自觉、主动的探求状态。例如:《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二、情感培养趣味化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执教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尊重他人有礼貌》一课中,我采取课前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的形式,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演出来。其中有一组的七、八位学生共同编排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故事: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同时又上来几个小学生。当时,车上没有空位,而且也没人给老人让座。到了下一站,空出了一个空位,这几个小学生主动把空位让给了老奶奶。学生编排的小品虽然很幼稚,但学生演的认真,看的也认真,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室里还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如此一来,使学生感觉到上思品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三、活动内容丰富化
我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十分重视对学生动脑的引领。学生真正的体验活动的高效不但产生在学生灵巧的身体中,更是诞生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兴趣,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进行反思,积极与同学一起交流与沟通。
例如:在执教《拍手拉钩不要变》一课中,小美既想和奇奇一起看动画片,又和张斌约好了去书店。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美,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张斌,小美不按时赴约,你心情怎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进行表现(可以是短剧也可以是小品),感受别人说话不算话后的那种难过、气愤的心情,引导学生懂得要守信誉的道理。创设了这些活动,让学生很容易地提高了道德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实践活动时效化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例如:在《手拉手、情谊深》一课结束后,同学一致提议进行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困同学的活动。于是,学生自己组织,到各个班去调查贫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把捐赠的学具整理好,并进行登记。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这次活动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学生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例如: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前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理发、修鞋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课后组织学生体验父母的职业活动;学习“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后,分小组举行“我为小区做件事”的实践活动;学习《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调查访问学校有关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学习《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从“五人六腿”游戏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习《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教师设计“单手穿衣”、“蒙眼走路”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的困难……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不难,难在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认识、参与社会,收到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有周详的计划,活动时有具体组织安排,活动后能有力地评价。
以上的几点尝试,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良好环境,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鲜活的主体,还需要我们多动脑,多创新。
参考文献:
1、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关键词:情境;情感;活动;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我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蕴含丰富品德内涵的学习素材,以学生的探究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为宗旨。日常品德课中我们师生的品德学习,是探究的时空,解决问题的根基,关注的是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情境生活化
品德课的学习内容情境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强调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在精心筛选小学生典型生活经验案例的基础上,构建起小学生生活经验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生长基”,选择灵活的适宜于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展品德学习活动。
我紧紧围绕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选取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情境引入品德课的教学,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触景生情、触景生疑,让学生进入自觉、主动的探求状态。例如:《想想他们的难处》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二、情感培养趣味化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比如通过玩具、故事、谜语或者通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执教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尊重他人有礼貌》一课中,我采取课前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的形式,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演出来。其中有一组的七、八位学生共同编排了在公共汽车上发生的故事: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同时又上来几个小学生。当时,车上没有空位,而且也没人给老人让座。到了下一站,空出了一个空位,这几个小学生主动把空位让给了老奶奶。学生编排的小品虽然很幼稚,但学生演的认真,看的也认真,故事情节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室里还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如此一来,使学生感觉到上思品课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三、活动内容丰富化
我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十分重视对学生动脑的引领。学生真正的体验活动的高效不但产生在学生灵巧的身体中,更是诞生在孩子们的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积极的兴趣,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进行反思,积极与同学一起交流与沟通。
例如:在执教《拍手拉钩不要变》一课中,小美既想和奇奇一起看动画片,又和张斌约好了去书店。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美,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张斌,小美不按时赴约,你心情怎样?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思考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进行表现(可以是短剧也可以是小品),感受别人说话不算话后的那种难过、气愤的心情,引导学生懂得要守信誉的道理。创设了这些活动,让学生很容易地提高了道德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实践活动时效化
品德与社会课标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例如:在《手拉手、情谊深》一课结束后,同学一致提议进行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困同学的活动。于是,学生自己组织,到各个班去调查贫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把捐赠的学具整理好,并进行登记。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这次活动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学生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例如: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前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理发、修鞋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课后组织学生体验父母的职业活动;学习“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后,分小组举行“我为小区做件事”的实践活动;学习《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调查访问学校有关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学习《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从“五人六腿”游戏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习《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教师设计“单手穿衣”、“蒙眼走路”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残疾人的生活的困难……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不难,难在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认识、参与社会,收到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有周详的计划,活动时有具体组织安排,活动后能有力地评价。
以上的几点尝试,在实际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良好环境,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鲜活的主体,还需要我们多动脑,多创新。
参考文献:
1、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