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学生课堂师生价值观冲突与对策研究

【作者】 黄 煜

【机构】 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结合学科知识直接或间接渗透价值观是我国中学课堂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正面临着多元化价值观的挑战,因此,要解决课堂价值观冲突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的态度、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和机会和改变课堂教学氛围三个方面解决。
  关键词:课堂教学;价值观冲突;教师
  1.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旧事物总是处在“碰撞”之中,世界各国的文化、科技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当代初中生的思想也趋于多元化,给初中生的价值观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中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显著的变化。
  2. 当代师生课堂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开展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以英语学科为例,教师在进行新课的教学前,通识教材并理解新课程上涉及到一些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问题,教师创设情境,在适当的课堂时间教给学生文化背后所反映的价值观。英语属于具体学科,但是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对教育价值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对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却很少涉及,“被老师抽象地谈论着的教学价值观与他们教学实践中奉行的价值观并非一致,而且相差甚远”[1]。
  在价值观教育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所谓的教学价值观就是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教学属性与教学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态度和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价值观念体系[2]。教学价值观最重要的两个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价值观既决定教学思维方式,又指引教学行为方式,因此,教学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没有他的指引,将会使教学的两个主要主体变得迷茫。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自身要拥有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但是在现如今的课堂上除了教师对价值观教育抱着不重视的态度外,周围社会以及文化都对价值观的教育产生影响。由于多元价值的存在,课堂上现在主要谈论的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多”与“一”的关系,以及正确理解社会转型期间人们面临价值观冲突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学生知识的学习、身心的发展与教师的互动统一于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课堂价值观的冲突不应该被老师和社会所忽略,它并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偶然事件。
  3. 解决课堂师生价值观冲突的路径
  3.1 培养学生宽容与合作的态度
  处在转型期间的社会,因为外来文化渗透,导致现在价值观出现多元式发展,社会宏观环境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但这种影响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是通过个体与他们的交往互动中产生的。在课堂上,教师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或者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冲突时,要教授学生主动选择的能力,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老师碰到冲突时,要敢于面对这种挑战,告诫学生身处在一个多元社会下,要对其他的价值观或文化有宽容之心,引导学生引向主流价值观,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多元理解,从而以个性的方式认识主导价值观。教师还应善于利用课堂,鼓励同伴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沟通,社会心理学认为,班级作为一个团体能够影响班集体的态度和行为。老师重视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2 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和机会
  学校培养的是能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的人,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承接传统道德,参与当代生活,并探索未来生活的生存方式。老师是学校道德价值观培养的重要主体,作用就是通过“引导儿童参与社会生活,认识一切社会关系,从而获得道德教育”[3]。加强实践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接受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这是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上学生主动袒露自己的教学观,是学生价值观主动性被激活的表现,其中包含着学生价值观成长过程中的契机,因此,老师应该多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不仅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高,在实践中也修正自己的价值标准。学生的价值观不能仅靠教师强行灌输,而是要通过实践,才能逐步真正把握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3.3 改变课堂教学氛围
  过去师生之间是一种僵化的权威-服从关系。教师把学生当做知识和品德承载的容器,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知识和价值观。课堂上避免不了价值观冲突,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价值观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在现实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世界,课程要做的就是为挖掘学生潜能、伸展学生个性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教师要将自己训练成理解课程的艺术家,帮助学生在符合他们个性特征的个性发展道路上走好每一步[4]。在面对价值观冲突时,自由与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解决这种气氛,学生能够大胆阐述对事件的看法,折射出自己的价值观,老师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一起讨论,教师能够清晰了解价值观问题的存在,为价值观冲突的解决提供良好的基础。在现实的师生关系中,如果老师不能做到完全民主和谐的气氛,也应该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沟通,体会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价值观产生的缘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双方的互动是相互作用的社会性过程。 
  4. 结语
  初中生价值观是初中生对价值观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初中生行为目标、行为方式的核心因素。在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自身价值观问题。只有老师关注课堂上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学生在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中才能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 教育研究,2002,(5):3-7
  [2]周波. 新课改中教学价值观的冲突与调试[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17
  [3]王凯. 当代课堂价值观教育的遭遇、取向与进路[J]. 理论视野,2009,(12): 5-6
  [4]李政. 中学课堂师生价值观冲突事件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14
  [5]童卫红. 初中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陈春宝. 提高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思考[J]. 安徽教育,20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