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策略
【作者】 丰茂村 扈秀蕾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二中学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体育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如违反课堂常规和纪律的现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所应遵循的教育原则和处理策略,目的旨在教师处理和解决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时,既要教育学生,又要维护学生自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使师生间情感得以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 问题行为 情感
一、问题提出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从而干扰教师的预先设计与构思。如学生上课穿牛仔裤和皮鞋、吃口香糖、配戴饰品、练习中讲废话、与同学吵架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等,遇到上述问题,会使很多教师感到尴尬、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如果教师采用过激的手段和不理智方法,结果会损害师生间情感,影响课堂教学。
二、原因分析
1.自我意识。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依据自己本身的探求和反思导向发现自己的时期。他们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是非评价,从中产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尊心等,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如追求时尚——表现在课堂上要穿好的、有品牌的运动服,认为学校统一发的运动服穿着不舒服,在外观上更是不够好看,比不上耐克、阿的达斯、李宁等名牌服装好,于是做出了与体育课常规要求不相符的事。
2.情绪、情感。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变得多愁善感,情绪体验强烈且不深刻及两极性显明。教师一次善意的批评都会使他们思绪万千,无限感慨,甚至是怨恨,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如情绪高涨时踢球、打球、跑步,觉得干什么都行,做什么事都顺手;当情绪低落时,就什么都不顺,没兴趣,觉得无聊,练习中碰到有难度、有危险、脏的累的教学内容就在旁边做“观众”,女生会以例假为由向教师请假,很多意志不坚强的学生遇到测试就以“反正我不及格”等语言,放弃了考核测试机会。
3.同伴关系。初中学生间关系成“横向”结合外,还组成若干非正式小团体,特别是性别小团体,如哥们、姐妹们等。他们平时学习、生活、锻炼中经常三五成对在一起,生活中琐事和学习中问题都是他们涉及和议论的话题。不可避免将一些问题带入体育课堂中。
4.个性。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是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初中学生的性格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日益接近成人,对周围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性格逐渐定型。
体育课堂中问题行为大多是个性缺陷的学生,如狭隘、偏激、暴躁、敌对、孤僻等。教师在处理此类学生时,如果不注意克制自己情绪和冷静分析问题、动用合理策略,难免会激发学生间、师生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师生情感。
三、处理策略
1.积极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行为,教师首先做的就是关注他,直至给予相应的信号刺激或反馈。重点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言行。如,教师讲解时他听吗?示范时他观察吗?组织练习时他认真参与积极练习吗?关注学生,即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能及时教育和处理,并有说服、劝导的充分而正当理由。我们教师坚决摒弃没有根据地乱猜疑和批评。教师的关注让学生感到虽然自己在课堂中犯了错,甚至违了纪,应当接受批评和教育,却是在教师充满温暖、亲切和关爱的氛围中进行的。
2.适时接触。课堂中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要注意与学生的第一次交锋,即第一次接触。体育课堂是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尝试运动成败、满足运动需要、进行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是男女生合班教学情况下,学生在同学、异性前显得要“面子”、自尊心强、不屈服,此时若当场训斥、责备,学生的情绪会低沉、不安、害怕,有的更是愤怒、敌对。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隐蔽性和即时性,选择好时机。可在整个教学组织、示范讲解、指导纠正、教学比赛过程中渗透。如学生在练习跳箱时,便可在保护和帮助中对他暗示提醒或简要交流。如此方法,学生肯定能接受,而不会表现出厌恶、拒绝、对抗。
3.真诚会谈。通过师生会谈使双方的信息交流对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这是相当重要和具有实际意义的。对于问题行为的发生,自然有其原因和背景,教师仅以课堂中观察到,那是极其表面和浅薄的,是没有有力依据的,不应该乱猜测、推断和评价。
4.及时反思。不管在对每件事、每个问题处理上是否做到完满和顺心,具有良好预期效果。作为教师仍应进行深刻反思和及时总结。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当解决一个问题后,也许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只有不断“实践——学习——再实践”进行总结和积累经验与得失,才能提高认知能力、应变能力、处事能力,才敢于接受新的挑战。
四、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如一个球的传接,传球者要尽可能将球传到位,接球者也要尽可能地跑到位,只有双方协力配合和合作,这个球的传接效果才会最好。但在教学中,一个球没有传接好,传球的人往往怪接球人没有接好,而接球人则怪传球人没有传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具备高超技术的NBA球员,在进行传接球特训。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合作,传接球的效果才会更好,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体育技能,又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
2.把握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留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及空间,实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体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在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3.精心设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水平,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发现、解决问题。如在接力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探讨交接棒的方法,去选择最适合自己合作小组的一种方法,不必过分追求技术要领、技术的完整和动作的细节。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吴健、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词:体育教学 问题行为 情感
一、问题提出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从而干扰教师的预先设计与构思。如学生上课穿牛仔裤和皮鞋、吃口香糖、配戴饰品、练习中讲废话、与同学吵架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等,遇到上述问题,会使很多教师感到尴尬、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如果教师采用过激的手段和不理智方法,结果会损害师生间情感,影响课堂教学。
二、原因分析
1.自我意识。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依据自己本身的探求和反思导向发现自己的时期。他们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是非评价,从中产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尊心等,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如追求时尚——表现在课堂上要穿好的、有品牌的运动服,认为学校统一发的运动服穿着不舒服,在外观上更是不够好看,比不上耐克、阿的达斯、李宁等名牌服装好,于是做出了与体育课常规要求不相符的事。
2.情绪、情感。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变得多愁善感,情绪体验强烈且不深刻及两极性显明。教师一次善意的批评都会使他们思绪万千,无限感慨,甚至是怨恨,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如情绪高涨时踢球、打球、跑步,觉得干什么都行,做什么事都顺手;当情绪低落时,就什么都不顺,没兴趣,觉得无聊,练习中碰到有难度、有危险、脏的累的教学内容就在旁边做“观众”,女生会以例假为由向教师请假,很多意志不坚强的学生遇到测试就以“反正我不及格”等语言,放弃了考核测试机会。
3.同伴关系。初中学生间关系成“横向”结合外,还组成若干非正式小团体,特别是性别小团体,如哥们、姐妹们等。他们平时学习、生活、锻炼中经常三五成对在一起,生活中琐事和学习中问题都是他们涉及和议论的话题。不可避免将一些问题带入体育课堂中。
4.个性。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其核心是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初中学生的性格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日益接近成人,对周围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性格逐渐定型。
体育课堂中问题行为大多是个性缺陷的学生,如狭隘、偏激、暴躁、敌对、孤僻等。教师在处理此类学生时,如果不注意克制自己情绪和冷静分析问题、动用合理策略,难免会激发学生间、师生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师生情感。
三、处理策略
1.积极关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了问题行为,教师首先做的就是关注他,直至给予相应的信号刺激或反馈。重点关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言行。如,教师讲解时他听吗?示范时他观察吗?组织练习时他认真参与积极练习吗?关注学生,即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能及时教育和处理,并有说服、劝导的充分而正当理由。我们教师坚决摒弃没有根据地乱猜疑和批评。教师的关注让学生感到虽然自己在课堂中犯了错,甚至违了纪,应当接受批评和教育,却是在教师充满温暖、亲切和关爱的氛围中进行的。
2.适时接触。课堂中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要注意与学生的第一次交锋,即第一次接触。体育课堂是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尝试运动成败、满足运动需要、进行情感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特别是男女生合班教学情况下,学生在同学、异性前显得要“面子”、自尊心强、不屈服,此时若当场训斥、责备,学生的情绪会低沉、不安、害怕,有的更是愤怒、敌对。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隐蔽性和即时性,选择好时机。可在整个教学组织、示范讲解、指导纠正、教学比赛过程中渗透。如学生在练习跳箱时,便可在保护和帮助中对他暗示提醒或简要交流。如此方法,学生肯定能接受,而不会表现出厌恶、拒绝、对抗。
3.真诚会谈。通过师生会谈使双方的信息交流对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这是相当重要和具有实际意义的。对于问题行为的发生,自然有其原因和背景,教师仅以课堂中观察到,那是极其表面和浅薄的,是没有有力依据的,不应该乱猜测、推断和评价。
4.及时反思。不管在对每件事、每个问题处理上是否做到完满和顺心,具有良好预期效果。作为教师仍应进行深刻反思和及时总结。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当解决一个问题后,也许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只有不断“实践——学习——再实践”进行总结和积累经验与得失,才能提高认知能力、应变能力、处事能力,才敢于接受新的挑战。
四、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善于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如一个球的传接,传球者要尽可能将球传到位,接球者也要尽可能地跑到位,只有双方协力配合和合作,这个球的传接效果才会最好。但在教学中,一个球没有传接好,传球的人往往怪接球人没有接好,而接球人则怪传球人没有传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具备高超技术的NBA球员,在进行传接球特训。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只有双方共同努力合作,传接球的效果才会更好,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体育技能,又达到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目的。
2.把握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留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及空间,实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个体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在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促使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3.精心设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水平,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发现、解决问题。如在接力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探讨交接棒的方法,去选择最适合自己合作小组的一种方法,不必过分追求技术要领、技术的完整和动作的细节。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吴健、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