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陈道龙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雪峰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倡导的一种教育学说,是中国新教育创造过程中的一股新力量。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即让社会生活进入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育也应回归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教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变革、生活实践、创新创造的生活过程。
一、走进生活之源
1、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而引出数学问题。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前后左右”时,设计了三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一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二是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做游戏,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听口令做动作,如举起你的右手来,请你向前走一步,请用左手摸摸你右边的耳朵等等。三是课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说说自己房间里的凳子、台灯、床头柜、闹钟等物品分别放在哪个位置上比较合适。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开发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亲切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身边”,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果,一举两得。
2、创设生活化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正是“活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学以致用。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谛和必经之路,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技能,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要注重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并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可以模拟超市购物情境,即教师提前准备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然后让孩子们拿着那种纸质的假钞票到超市里购物,最后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购物情况;也可以模拟拍卖会场,每个孩子准备一两个小物品在课堂上拍卖,然后说说你的拍卖情况或者你的购买情况。在这样的模拟游戏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真实地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和作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创设生活化练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长“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的练习拓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教室的黑板由于使用频率比较多,比较成旧,所以需要重新上层漆,而油漆师傅要按每平方15元收取工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帮忙算一算:我们需要付给油漆工多少钱?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计算付给油漆工多少钱,首先需要算出什么?而计算黑板的面积又需要找到哪些数据,同学们准备怎么办?然后,让大家课后完成,可以合作。通过老师的点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二、走向生活之本
“活教育”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其意义在于培养儿童直接去接触各种“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画面,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中,我用玩具店的场景来引入新课,柜台上摆放了许多玩具,并标出了相应的价格。然后问学生:“如果你去这家商店,你想买哪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迅速地算出所需钱数。通过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总之,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活学、活用知识,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的灵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真正做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地展现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 “活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现行的课程改革需要现代的陶行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继承和发展“活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走进生活之源
1、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而引出数学问题。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前后左右”时,设计了三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前、后、左、右四个位置。一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二是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做游戏,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听口令做动作,如举起你的右手来,请你向前走一步,请用左手摸摸你右边的耳朵等等。三是课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说说自己房间里的凳子、台灯、床头柜、闹钟等物品分别放在哪个位置上比较合适。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开发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亲切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身边”,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果,一举两得。
2、创设生活化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正是“活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学以致用。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谛和必经之路,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我们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技能,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节,要注重引导学生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并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可以模拟超市购物情境,即教师提前准备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然后让孩子们拿着那种纸质的假钞票到超市里购物,最后让学生介绍他们的购物情况;也可以模拟拍卖会场,每个孩子准备一两个小物品在课堂上拍卖,然后说说你的拍卖情况或者你的购买情况。在这样的模拟游戏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真实地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和作用,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3、创设生活化练习。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长“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课的练习拓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教室的黑板由于使用频率比较多,比较成旧,所以需要重新上层漆,而油漆师傅要按每平方15元收取工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帮忙算一算:我们需要付给油漆工多少钱?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计算付给油漆工多少钱,首先需要算出什么?而计算黑板的面积又需要找到哪些数据,同学们准备怎么办?然后,让大家课后完成,可以合作。通过老师的点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二、走向生活之本
“活教育”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其意义在于培养儿童直接去接触各种“活”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画面,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中,我用玩具店的场景来引入新课,柜台上摆放了许多玩具,并标出了相应的价格。然后问学生:“如果你去这家商店,你想买哪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问题一提出,学生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并迅速地算出所需钱数。通过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总之,数学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活学、活用知识,赋予数学知识以生命的灵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真正做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地展现数学自身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 “活教育”理念的根本所在.现行的课程改革需要现代的陶行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继承和发展“活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