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论潘天寿艺术思想在当今国际化艺术教育背景下的价值
【作者】 邹湘平
【机构】 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潘天寿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其艺术思想对当代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关专家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艺术成就与思想进行了探究与讨论。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缺乏国际化艺术教育的基本背景与框架,这使得潘天寿艺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明珠蒙尘,客观上降低了其对当下我国艺术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在系统的探究了潘天寿艺术成就以及其艺术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对其与国际化艺术教学特征的吻合程度与思想作用进行了探究。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潘天寿艺术思想的学习与融合不仅能够提高我国艺术教学领域的文化内涵,更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并结合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给出了三条可行的融合通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体系建设与拓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潘天寿;艺术思想;国际化艺术教学;作用;融合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而艺术的发展却离不开国际化交流以及其核心思想体系的构建。潘天寿现代中国画大家以及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艺术教育思想在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甚至国际化艺术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就现阶段的我国艺术教育领域而言,更多的西方思维被融入其中,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样也存在其国际视野的必然要求在内。而缺乏民族特征以及艺术思想根源的艺术作品很难登上国际艺术品殿堂之巅[1]。为此,国内外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查德?斯契米德在内的一系列国际著名画家纷纷表示,艺术作品的灵魂在于其艺术思想,而艺术思想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特征与传承特点。我国著名学者、画家齐白石也曾经表示:“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正是这种艺术根源的生动揭示[2]。然而,众多的学者在这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与研究的过程中忽略了艺术思想在国际化发展与教育背景下的交汇作用以及深远影响。为了更好的开展我国的国际化艺术教育,本文以潘天寿艺术思想为研究对象,在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国际化艺术教学背景探究其思想融合的途径。旨在为我国国际化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的艺术思想传播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及其思想内涵
(一)潘天寿的艺术成就概览
潘天寿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其艺术思想的根源来源于我国的私塾文化,在私塾的求学过程中便独立临摹《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插图,其在晚年也表示,幼年的临摹为其艺术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成年后的他在艺术领域走得更远,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是其走向艺术巅峰的起点。再次,他已经完成了包括《墨猫》、《行书立轴》等优秀艺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潘天寿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并由艺术创作向艺术教育转型,期间发表并实践了若干项艺术教育活动,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其中包括《吴道子的生平概况》、《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记写雁荡山花》、《莹莹山水》等文章与作品对现阶段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不幸的是,潘天寿先生于文革期间(1971年9月5日)病逝,是我国艺术以及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损失。
(二)潘天寿艺术思想内涵
从潘天寿绘画及其研究作品的流传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清晰脉络。潘天寿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又有着清新脱俗的气息,这正是艺术灵魂的表现形式。从其根本思想内涵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灵魂而轻表象的艺术风格。齐白石曾经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5],潘天寿深以为然,并提出神似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是我国艺术创新的根本来源。表面的形似能够让人成为画匠,而神似才是艺术人的追求。与西方艺术不同,我国艺术作品在神似的过程中依旧追求二者的平衡,进而形成了阳春白雪与贩夫走卒共同欣赏的“平民艺术”。
第二,教育是艺术的根本来源。潘天寿在对于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在与技巧相比较而言,他认为思想的教育是产生艺术家的根本土壤。对于艺术教育,他要求既要有埋头学画的精神,有对艺术献身的执着;更要有不存偏见、博采众长的胸襟[6]。艺术从来是没有界限的,无论是不同艺术门类,还是不同艺术流派。其思想的根源是一致的,是一颗种子长出的参天大树。
第三,氛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要想获得新的艺术成就,突破是必不可少的,艺术的重复等于零。而现代人们在从事艺术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一方面,艺术粗制滥造,众多艺术品中难得精品;另一方面,人们无病呻吟,不理解传统艺术的精髓却疾呼传统艺术的衰落。这样的思想当然是不可取的。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我们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民间发现艺术才是当下的艺术发展广阔大道[7]。
三、国际化艺术教育特征及潘天寿艺术思想的作用
在国际化艺术教育的背景下,潘天寿艺术思想依旧有着一席之地,甚至可以将潘天寿艺术思想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未来我国传统艺术参与国际艺术竞争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背景,知己知彼,方能形成有效的发展战略,在对国际化艺术教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其思想与我国艺术教育体系的融合。
(一)国际化教育特征分析
现阶段,艺术领域正在逐步的向国际化转变,而此种现象带来的艺术教育模式变更更为显著。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国际化艺术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舶来而轻传统。国际化的教育背景下,人们容易形成国际的便是国外的错误思维。不可否认,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相关领域确实存在很多我们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东西。而艺术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行为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最适合的,而没有最好的,这句话在艺术领域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其次,重临摹而轻原创。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必须通过临摹来达到技法的成熟,但是不能在临摹中丢掉了自己的本心,更不能以临摹当做艺术。埋头学画是临摹的过程,而我们的教育也要抬头做事。通过自身思想的融合来达到艺术的创新才是艺术的根本。而在国际化艺术教育背景下,这些创新元素正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内所缺乏的。
最后,重形式而轻内涵。为什么艺术家没有一个是从课堂中走出来的呢?潘天寿大师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答案。艺术的创作在于内涵,而教育的本身却重视理论。现阶段艺术的种类有哪些?流派特征是什么?你的画风是这样?这样的问题在国际化艺术教学体系中十分常见,人们也习以为常。而谁能够想到先做艺术,才有流派,这才是国际化艺术教学的根本所在。
(二)我国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及存在问题
从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存在着逐渐磨灭的传统、缺乏原创精神、缺少艺术内涵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艺术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更是无从谈起。传统文化被逐渐遗忘有着客观的思想根源。不可否认素描学习一个月成功、油画创作一年也可以看出端倪。而在国画领域崭露头角,没有十年的沉淀都只能算作“学生”。客观的困难带来的传统文化缺失,而高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也是一个推波助澜的推手。除此之外,原创精神作为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也逐渐被丢弃。人们在临摹的过程中逐渐的忘记了艺术的本源与根本。
(三)潘天寿艺术思想对我国艺术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区域人文文化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艺术领域,往往相关的技法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承,而创新与灵感仅能够依赖于个人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素养。而现阶段我国艺术发展正是缺少了对文化的共同认同以及传承体系,过多的强调技法在艺术体系中的应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也正是此种现象的存在而导致了我国艺术领域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很难得到普遍的认可。针对潘天寿艺术思想的研究与传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从根本的艺术产生层面上提出更为合理的艺术教学体系,其具体的作用与价值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其在艺术领域上的标杆作用能够指引后来者前进的方向;其次,潘天寿艺术体系以及其艺术来源均处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灵感根源,同时为我国艺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根基;最后,潘天寿的艺术创作不单单作为艺术品而单独存在,其中蕴含的艺术哲学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艺术发展具有更大的价值。
四、潘天寿艺术思想融合的途径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针对潘天寿艺术思想的探究有助于我国艺术领域在当今国际化交流背景下的发展。而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可以从其根本特征出发,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融合。
(一)“史”“艺”结合的教学体系
从潘天寿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是具有独到见解与独特视角的。而艺术正是作为当下社会的写照而存在的,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对社会的承载、对历史的描述、对人文的歌颂是艺术产生“灵魂”的根本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的对此种“史”“艺”结合的方式进行融合。在具体的国际化艺术教学背景下的我国艺术教学构建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此种思想,从历史中找寻灵感,用艺术表征历史。并变更教学目标与考核机制来适应此种教学体系的变更。同时利用艺术的载体为艺术中的我国传统文化承载提供必要的土壤,也为后续的我国艺术体系在国际化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史”“艺”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教学,尤其是脱离表面而直达内心深处的国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艺术的系统工程下,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的高度。
(二)跨领域的艺术思维培养
艺术从来就不是某一个领域的创作,也是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在充分的表达作者思想的前提下,对若干个学科与领域充分理解与表达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艺术教育要想在国际化教学背景下崭露头角,便不能够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参与到国际化、跨领域的教学体系中去。在具体的思维传导与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构建:一方面,是积极的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接触机会与成长土壤,鼓励学生的跨领域创作。尤其是在艺术的包容性方面要有所改变。艺术是不存在失败的,用博大的包容行为跨领域创新思维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在技法以及思维层面为学生构建出跨领域思维锻炼的平台。该方面主要表现为跨领域交流平台、跨领域评价平台、跨领域互通平台、跨领域创作平台的软硬件条件,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树立其学生的跨领域艺术思维,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学生艺术灵感与灵魂的培育。
(三)亲民的艺术灵感来源
潘天寿艺术之所以成功,其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体系是关键要素之一。而此种生活在艺术中的体现则是从亲民的艺术灵感中获得的。现阶段我国艺术教学中更多的基于西方舶来的技巧与思维,固步自封,无法形成对当下社会的客观表现,也就缺乏了我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将此种艺术作品置于国际化艺术教学体系中去,其可信竞争力的缺乏可见一斑。在后续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对潘天寿艺术思维进行融合,学习其艺术灵感的根本来源,走入民间、走入基层,从最为根本的文化元素做起来逐步的完成艺术教学的升华。在具体的体系构建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走入民间,获取身边的文化信息与元素,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进行表达。简而言之是改变过去为创作而寻找素材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利用艺术思维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描述的先进模式;另一方面,学生走入民间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亲民的艺术灵感来源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拔苗助长,只能够通过相关体系的建设来完成逐步的提高、逐步的体会。另外,在亲民的艺术灵感创作过程中也应该允许差异化的存在,及包容必要的艺术淘汰,也需要对相关的整体创新予以必要的支持。
五、总结
潘天寿作为我国著名的艺术家,其一生的成就除了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艺术作品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其艺术思想的传承。在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下,要想突破我国艺术教学的瓶颈,我们应该对相关的思想进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潘天寿一生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概括,并客观的总结了其艺术思想的精髓,结合当下我国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国际化艺术教学竞争中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三点融合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得人们正确认识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并为此种思想在当下艺术教学环境下的应用与融合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吉. 潘天寿美术实践及其艺术思想探析[J]. 兰台世界,2015,04:59-60.
[2]何婷. 潘天寿艺术的现代性解析[J]. 美与时代(中),2011,06:27-28.
[3]赵成清,鲁苗. 一意孤行铸大吕——潘天寿艺术思想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3:81-83.
[4]杨阳. 浅谈潘天寿艺术中的民族精神[D].曲阜师范大学,2013.
[5]杜强. 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之于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1.
[6]赵伟乾. 潘天寿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J]. 文艺研究,2009,08:154-155.
[7]卢炘,卢轶. 黄钟大吕 贵在自律——潘天寿艺术简论[J]. 荣宝斋,2010,03:44-61.
作者简介:邹湘平(1970-),男(汉族),湖南新化人,硕士研究生,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美术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美术学与美术教育。
关键词:潘天寿;艺术思想;国际化艺术教学;作用;融合
一、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而艺术的发展却离不开国际化交流以及其核心思想体系的构建。潘天寿现代中国画大家以及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其艺术教育思想在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甚至国际化艺术教育领域大放异彩。就现阶段的我国艺术教育领域而言,更多的西方思维被融入其中,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样也存在其国际视野的必然要求在内。而缺乏民族特征以及艺术思想根源的艺术作品很难登上国际艺术品殿堂之巅[1]。为此,国内外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查德?斯契米德在内的一系列国际著名画家纷纷表示,艺术作品的灵魂在于其艺术思想,而艺术思想的源泉是民族文化特征与传承特点。我国著名学者、画家齐白石也曾经表示:“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正是这种艺术根源的生动揭示[2]。然而,众多的学者在这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与研究的过程中忽略了艺术思想在国际化发展与教育背景下的交汇作用以及深远影响。为了更好的开展我国的国际化艺术教育,本文以潘天寿艺术思想为研究对象,在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国际化艺术教学背景探究其思想融合的途径。旨在为我国国际化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相关的艺术思想传播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及其思想内涵
(一)潘天寿的艺术成就概览
潘天寿的一生是艺术的一生,其艺术思想的根源来源于我国的私塾文化,在私塾的求学过程中便独立临摹《三国演义》等名著的插图,其在晚年也表示,幼年的临摹为其艺术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成年后的他在艺术领域走得更远,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是其走向艺术巅峰的起点。再次,他已经完成了包括《墨猫》、《行书立轴》等优秀艺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潘天寿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并由艺术创作向艺术教育转型,期间发表并实践了若干项艺术教育活动,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其中包括《吴道子的生平概况》、《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记写雁荡山花》、《莹莹山水》等文章与作品对现阶段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不幸的是,潘天寿先生于文革期间(1971年9月5日)病逝,是我国艺术以及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损失。
(二)潘天寿艺术思想内涵
从潘天寿绘画及其研究作品的流传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清晰脉络。潘天寿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又有着清新脱俗的气息,这正是艺术灵魂的表现形式。从其根本思想内涵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灵魂而轻表象的艺术风格。齐白石曾经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5],潘天寿深以为然,并提出神似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是我国艺术创新的根本来源。表面的形似能够让人成为画匠,而神似才是艺术人的追求。与西方艺术不同,我国艺术作品在神似的过程中依旧追求二者的平衡,进而形成了阳春白雪与贩夫走卒共同欣赏的“平民艺术”。
第二,教育是艺术的根本来源。潘天寿在对于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在与技巧相比较而言,他认为思想的教育是产生艺术家的根本土壤。对于艺术教育,他要求既要有埋头学画的精神,有对艺术献身的执着;更要有不存偏见、博采众长的胸襟[6]。艺术从来是没有界限的,无论是不同艺术门类,还是不同艺术流派。其思想的根源是一致的,是一颗种子长出的参天大树。
第三,氛围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要想获得新的艺术成就,突破是必不可少的,艺术的重复等于零。而现代人们在从事艺术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对此有着清晰的认识。一方面,艺术粗制滥造,众多艺术品中难得精品;另一方面,人们无病呻吟,不理解传统艺术的精髓却疾呼传统艺术的衰落。这样的思想当然是不可取的。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我们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民间发现艺术才是当下的艺术发展广阔大道[7]。
三、国际化艺术教育特征及潘天寿艺术思想的作用
在国际化艺术教育的背景下,潘天寿艺术思想依旧有着一席之地,甚至可以将潘天寿艺术思想是我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未来我国传统艺术参与国际艺术竞争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背景,知己知彼,方能形成有效的发展战略,在对国际化艺术教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其思想与我国艺术教育体系的融合。
(一)国际化教育特征分析
现阶段,艺术领域正在逐步的向国际化转变,而此种现象带来的艺术教育模式变更更为显著。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国际化艺术教育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舶来而轻传统。国际化的教育背景下,人们容易形成国际的便是国外的错误思维。不可否认,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相关领域确实存在很多我们需要学习与借鉴的东西。而艺术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情感表达行为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最适合的,而没有最好的,这句话在艺术领域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其次,重临摹而轻原创。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必须通过临摹来达到技法的成熟,但是不能在临摹中丢掉了自己的本心,更不能以临摹当做艺术。埋头学画是临摹的过程,而我们的教育也要抬头做事。通过自身思想的融合来达到艺术的创新才是艺术的根本。而在国际化艺术教育背景下,这些创新元素正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内所缺乏的。
最后,重形式而轻内涵。为什么艺术家没有一个是从课堂中走出来的呢?潘天寿大师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答案。艺术的创作在于内涵,而教育的本身却重视理论。现阶段艺术的种类有哪些?流派特征是什么?你的画风是这样?这样的问题在国际化艺术教学体系中十分常见,人们也习以为常。而谁能够想到先做艺术,才有流派,这才是国际化艺术教学的根本所在。
(二)我国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及存在问题
从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艺术的国际化发展存在着逐渐磨灭的传统、缺乏原创精神、缺少艺术内涵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了我国艺术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更是无从谈起。传统文化被逐渐遗忘有着客观的思想根源。不可否认素描学习一个月成功、油画创作一年也可以看出端倪。而在国画领域崭露头角,没有十年的沉淀都只能算作“学生”。客观的困难带来的传统文化缺失,而高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也是一个推波助澜的推手。除此之外,原创精神作为艺术创作中的核心也逐渐被丢弃。人们在临摹的过程中逐渐的忘记了艺术的本源与根本。
(三)潘天寿艺术思想对我国艺术发展的作用与价值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区域人文文化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艺术领域,往往相关的技法可以通过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承,而创新与灵感仅能够依赖于个人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素养。而现阶段我国艺术发展正是缺少了对文化的共同认同以及传承体系,过多的强调技法在艺术体系中的应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也正是此种现象的存在而导致了我国艺术领域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很难得到普遍的认可。针对潘天寿艺术思想的研究与传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从根本的艺术产生层面上提出更为合理的艺术教学体系,其具体的作用与价值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其在艺术领域上的标杆作用能够指引后来者前进的方向;其次,潘天寿艺术体系以及其艺术来源均处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灵感根源,同时为我国艺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根基;最后,潘天寿的艺术创作不单单作为艺术品而单独存在,其中蕴含的艺术哲学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艺术发展具有更大的价值。
四、潘天寿艺术思想融合的途径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针对潘天寿艺术思想的探究有助于我国艺术领域在当今国际化交流背景下的发展。而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可以从其根本特征出发,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融合。
(一)“史”“艺”结合的教学体系
从潘天寿的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是具有独到见解与独特视角的。而艺术正是作为当下社会的写照而存在的,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对社会的承载、对历史的描述、对人文的歌颂是艺术产生“灵魂”的根本来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的对此种“史”“艺”结合的方式进行融合。在具体的国际化艺术教学背景下的我国艺术教学构建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此种思想,从历史中找寻灵感,用艺术表征历史。并变更教学目标与考核机制来适应此种教学体系的变更。同时利用艺术的载体为艺术中的我国传统文化承载提供必要的土壤,也为后续的我国艺术体系在国际化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在“史”“艺”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教学,尤其是脱离表面而直达内心深处的国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艺术的系统工程下,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的高度。
(二)跨领域的艺术思维培养
艺术从来就不是某一个领域的创作,也是某一方面的创新。而是在充分的表达作者思想的前提下,对若干个学科与领域充分理解与表达的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艺术教育要想在国际化教学背景下崭露头角,便不能够固步自封,而是应该参与到国际化、跨领域的教学体系中去。在具体的思维传导与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构建:一方面,是积极的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接触机会与成长土壤,鼓励学生的跨领域创作。尤其是在艺术的包容性方面要有所改变。艺术是不存在失败的,用博大的包容行为跨领域创新思维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在技法以及思维层面为学生构建出跨领域思维锻炼的平台。该方面主要表现为跨领域交流平台、跨领域评价平台、跨领域互通平台、跨领域创作平台的软硬件条件,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树立其学生的跨领域艺术思维,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学生艺术灵感与灵魂的培育。
(三)亲民的艺术灵感来源
潘天寿艺术之所以成功,其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体系是关键要素之一。而此种生活在艺术中的体现则是从亲民的艺术灵感中获得的。现阶段我国艺术教学中更多的基于西方舶来的技巧与思维,固步自封,无法形成对当下社会的客观表现,也就缺乏了我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将此种艺术作品置于国际化艺术教学体系中去,其可信竞争力的缺乏可见一斑。在后续的教学体系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对潘天寿艺术思维进行融合,学习其艺术灵感的根本来源,走入民间、走入基层,从最为根本的文化元素做起来逐步的完成艺术教学的升华。在具体的体系构建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走入民间,获取身边的文化信息与元素,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进行表达。简而言之是改变过去为创作而寻找素材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利用艺术思维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描述的先进模式;另一方面,学生走入民间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亲民的艺术灵感来源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拔苗助长,只能够通过相关体系的建设来完成逐步的提高、逐步的体会。另外,在亲民的艺术灵感创作过程中也应该允许差异化的存在,及包容必要的艺术淘汰,也需要对相关的整体创新予以必要的支持。
五、总结
潘天寿作为我国著名的艺术家,其一生的成就除了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艺术作品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其艺术思想的传承。在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下,要想突破我国艺术教学的瓶颈,我们应该对相关的思想进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对潘天寿一生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概括,并客观的总结了其艺术思想的精髓,结合当下我国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国际化艺术教学竞争中的基本要求提出了三点融合方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使得人们正确认识潘天寿的艺术思想,并为此种思想在当下艺术教学环境下的应用与融合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吉. 潘天寿美术实践及其艺术思想探析[J]. 兰台世界,2015,04:59-60.
[2]何婷. 潘天寿艺术的现代性解析[J]. 美与时代(中),2011,06:27-28.
[3]赵成清,鲁苗. 一意孤行铸大吕——潘天寿艺术思想研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3:81-83.
[4]杨阳. 浅谈潘天寿艺术中的民族精神[D].曲阜师范大学,2013.
[5]杜强. 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之于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1.
[6]赵伟乾. 潘天寿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J]. 文艺研究,2009,08:154-155.
[7]卢炘,卢轶. 黄钟大吕 贵在自律——潘天寿艺术简论[J]. 荣宝斋,2010,03:44-61.
作者简介:邹湘平(1970-),男(汉族),湖南新化人,硕士研究生,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美术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美术学与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