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归级交叉分层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课的理论研究

【作者】 周超先

【机构】 湖南平江县金龙学区龙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以主体性教学和因材施教原则为指导而创设的“归级交叉分层教学”是近年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文章通过理论的视角来探讨“归级交叉分层教学“在中学体育课中实施的可行性,为归级交叉分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一、前言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来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身体形态、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实施同一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及评价标准,造成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后进生不易接受,优生没有得到提高,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极分化现象和被动的学习局面,客观上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归级交叉分层教学。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课中实施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的理论研究,来寻找一种既符合学生身心特征,既体现现代体育教学思想和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二、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1.关于人的个体差异性理论
  个体差异又称个别差异,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心理上表现在性格、兴趣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同样。古今中外许多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是首先对学习对象进行不同层次的界定,进而采取分类教学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身上既有共性,同时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差异任其存在与发展下去,则逐渐形成学习上的层次群体,即一般意义上的上、中、下不同层次的学生。
  2.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人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主体,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它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对主体性教育的探索,贯穿人类整个历史进程。哲学家康德全面提出和论证了主体性原则,他把思维着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理解为主体,认为主体的主动性和自决性是全人类的普遍能力。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著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关系时,要使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他人的帮助下,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正确对待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的可能。
  三、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方法
  所谓“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是指以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为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发展趋势和心理特征,在维持传统班级建制的基础上,采用班级内部明分层、隐操作的组织方法,分层配对,交叉流动进行分层次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配对班级
  按归级交叉原则选定实施“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的班级数为双数,并确定好配对班级(1班与2班,3班与4班,… …依此类推)。
  第二步:学生定级
  各班学生编定后,以基础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态度等测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进行分层次定级。定级时,将两班级中素质较强的三分之一部分学生定为A级学生,综合素质较中等学生定为B级学生,综合素质较弱等学生定为C级学生。然后,再按归级交叉原则进行配对分层次教学,即把两个平衡配对班的A、B、C三级学生分别集中起来交叉上课。以配对班级1班和2班3班为例,1、2、3班的A级学生合为A班学生,1、2、3班的B级学生合为B班学生。1、2、3班的C级学生合为C班学生。
  第三步:调配教师。一般采用双教师授课制,即教师每人只教一个项目,A、B、C班等时轮换。
  第四步:教学实施。(1)教学目标分层:对A类学生要求在能够熟练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及培养自学能力。对B类学生要求在能够完成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培养和激发学习热情。对C类学生要求在基本完成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培养和激发学习信心,培养终身体育思想。
  (2)教学内容分层:对A级学生着重于对体育知识、技能、创新的拓宽与提高。对B级学生着重于基础教学,提高身体素质及弥缺补漏。对B级学生着重于基础教学,培养其运动积极性。
  (3)教学方法分层:对A级学生采用以“启发、研究、讨论、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其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对B级学生则采用以“重基础,多练习,步步清”的教学方法为主,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够掌握每一节课所传授的内容。对C级学生则采用以“多鼓励,重表现,课课练”的教学方法为主,激发练习热情,使其能够基本掌握每一节课的内容。
  (4)教学评价分层:引用异步共进法、体现层次差异性,结业评价内容、标准相同,单元评价内容、标准不同。①单元评价时,根据A、B、C三级学生的实际,进行体现层次的评价。第一,采用“不同标准,分层评价”的评价方式。第二,采用同样考评内容,要求、评分标准不同的评价方式。第三,采用增设附加考评内容的评价方式,多层次评价。②为提高B、C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两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设置内部激活各级别的学生升降竞争机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实施,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在:
  1.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比较
  (1)班级合而不合,分而未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即用归级交叉法对原班级先按综合素质进行内部分层,对两个平衡教学班实行归级重组,实施交叉上课。
  (2)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班级阶段内不变的弱点,引进良性竞争流动机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的两个群体互动竞争机制,使A级学生不敢松懈,B级学生刻苦努力、迎头奋进,C级永存希望,抛却自卑。比较传统班级授课制,归级交叉分层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升降”,在于激励机制。
  (3)教学班级亲和力增强。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将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较接近的同学相对集中起来,让他们产生“惺惺相惜”的亲和力,从中找到自信,引发展示自我的冲动,主动地参与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做”的合一。
  2.与其他分层次教学的比较
  (1)便于操作和管理。其他分层次教学一般把学科教学分成三个等级,分得过细,给课堂教学、师资配备和教学管理带来很大麻烦。而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只分A、B、C两个等级进行教学,教学、师资安排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困难相对较小。在层次差别不是很大的学生群体中,将学生划分成等级,无疑会对学生脆弱的心理造成伤害。
  (2)保护学生自尊心。因为采用了在不变中求变的隐性操作手段,更能照顾到各层次间青学生的敏感心理。特别是对处于个性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没有谁愿意承认比别人差。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明分层、隐操作的做法,解决因多种因素而导致目前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的“面子”和“自尊心”问题。
  五、建议
  据现有的资料表明,目前“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只是在中学的英语、数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中得以应用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尚未发现将其迁移至体育教学中的研究。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具有的直观性强、精确度高、可测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为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引入“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对于解决传统班级授课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有益的,对它的研究与应用必将成为今后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 简焕镇,戴明生.归级交叉分层次教学模式概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 陶振华.“分层次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2).
  〔3〕 肖尔盾.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归级交叉分层次的教学”理论性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7,(7).
  作者简介:周超先(1987~ ),中教二级,湖南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