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上好低年级数学课

【作者】 麦小红

【机构】 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梨埠镇梨埠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7—8岁,正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极度膨胀的时期,他们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究心理急切地进入小学的大门,想在这扇门里体验求知的成功和愉悦。老师如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课堂教学、做好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在作业训练中巩固知识。
  一、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纠错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此认为,学生已不再是单一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知识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热情,由于每个学生的潜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的不同,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我们教师要正确理解并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课堂中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用心发掘与引导,创生教学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搭建平台,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探索精神,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我们教师怎样看待,如何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希望学生一学就会,不出差错,那是非常不现实的。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把它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结果,学生的学习错误,是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是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以往对待错误的不正确态度,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其进行整理,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纠错效果会非常明显。这种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变学习错误为学生纠错练习的方法,不仅纠正了学生的学习错误,而且尊重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性地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
  教学中,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等情况,合理地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何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
  1.在课堂导入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朵“小红花”。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三、针对内容做好作业设计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么,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数学作业设计倡导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增强实效的途径。对于如何才能“减负”不“减质”,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许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了“作业设计”。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能用到数学。生活中也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因而,如果作业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经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
  如学习了《认位置》一课后,布置学生回家和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做左手、右手、左脚、右脚的游戏。可以一个人说,另一个指;又如学习了《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回家请家长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乐意去完成,真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课后游戏成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延伸活动。如学了20以内加减法后,可以设计“拿卡片”游戏,在卡片上分别写上1—9各数。小朋友一次去拿两张卡片。,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比比谁算得快,赢者加一分,并累计得分定输赢。这样让学生在“玩”、“乐”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