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克服方法

【作者】 杨晓丹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猴场学前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被否定的教育现象,被要求纠正和防止的错误教育倾向。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越来越多的引入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使得学前园成为了“小学校”,学前成为了“小学生”,学前保教成为了“小学教学”,学前教育成为了“小学教育”。这一教育现象,即学前教育“小学化”。 
  学前教育“小学化”最早的提出需要考究,但这一提法已经在我国学前教育界约定俗成。点击“学前教育‘小学化’”在网上搜索,就可以获得几百条认同这一说法和批评这一教育现象的信息。但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认识不尽统一,许多也缺乏科学性。例如有的认为“学前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学前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学前当作小学生来要求,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有的认为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一些学前园为了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求,提前对学前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虽然如此,但笔者认为有两点可以确定。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教育现象 
  多年来,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学前教育,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学前教育,无论是示范性学前园还是非示范性学前园,都或多或少,或重或轻的存在着这一“小学化”的教育现象。不过,在农村学前教育和民办学前教育中这一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一些。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是一种被否定的教育现象,被要求纠正和防止的教育倾向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在被否定和妥协中逐步消长的。事实上,我国教育界和政府对其一直持反对态度、批判态度,一直要求纠正和防止。 
  1.学前教育界已经主动认识和批判“小学化”问题,并积极进行改革实验,努力纠正和防止“小学化”倾向。 
  2.国家教育科研机构已经正视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2004年8月,在全国“学前园学具教学法课题工作会暨成果表彰会”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曾天山指出:“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让人忧虑,例如‘学前教育小学化’严重,出现了很多怪异的事情”,应当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二、对学前教育“小学化”内涵的初步理解 
  笔者认为,学前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学前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学前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一)学前教育中的“小学”特征 
  学前教育中的“小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渗透小学教育教学观念。 
  有的学前园在中班尤其是大班的教育中,以智育为主,置体育其后,以“教学”代替“保教”,以“知识的积累,行为的规矩”代替学前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严重违背了学前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 
  2.下移小学主干课程资源。 
  有的学前园将小学的算术、拼音、英语等课程下移至大班甚至中班,占用大量的时间教授孩子加减法、拼音书写、英语记诵等,轻视了学前基本的必需的游戏活动。 
  3.采取小学分科教学方式。 
  有的学前园采取分科授课的方式,每周的课表排得满满的,孩子的游戏、自由活动、体育锻炼乃至休息时间都被无情挤占,有的甚至回到家里还要完成书写作业。 
  4.采用小学“传授”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帮助学前反复背诵加法口诀,要求每一个学前都要倒背如流;有的教师教学前认识生字,要求每一个学前记住的生字要达到一定数量等等。这就会使学前丧失探索的兴趣、创造的机会和学习的热情。 
  5.借用小学统一评价标准。 
  有的学前园和教师对学前的作业、制作、图画等评定等级,对学前的写字、算术作业打分,有的还进行期末考试,将成绩通知学前家长。这种划一的“小学化”标准评价,严重忽视了学前的个性差异。 
  6.引入小学纪律管理规范。有的学前园过分强调纪律与常规,要求学前伸直腰板端坐,不准随意走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教师的允许下进行。学前被限制在了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这就将异化学前的生活,压抑学前的主动性,阻碍学前思维的发展。 
  (二)学前教育中“小学化”的特征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从学前园来说,表现为常规化、教学化和状态化。 
  1.常规化。一些学前园借鉴移植小学的管理规范,对学前班级及其学前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具有长效性的学前教育管理常规。这样的“常规化”将使学前的主体性丧失,不利于解放学前,发展学前的自由。 
  2.教学化。“小学化”的学前园一般都实施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的“教学”活动,并且日常化、制度化。这样的“教学化”拔苗助长,异化了学前的智育活动。 
  3.状态化。小学“化”的学前园在管理上“小学常规化”,在保教方面“小学教学化”,由此其学前教育的性质即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或较大程度上呈现出“小学”的状态,使得这些学前园的教育活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再从区域学前教育来说,表现为普遍化和趋势化。 
  1.普遍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小学化”已经不是某一个学前园、某一个地区学前园的现象,它已经在较广大的区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学前教育“小学化”可以说已经成为了许多地区学前园、学前教育的相似特征。 
  2.趋势化。学前教育“小学化”似乎已经成为了学前教育的重症,还有继续漫延纵深的势头。虽然当前各级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但纠正和防止起来比较困难。如果不能树立信心,坚决纠正,有效防控,其“小学化”的趋势将会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