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校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 何必繁1,2 王里奥2

【机构】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重庆 中国1,2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 重庆 中国2)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次教改实践研究本着全过程考核理念,摈弃以单一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强调以过程考核为主辅以传统纸笔测试的学业能力鉴定模式。研究选取课堂出勤、实训、互动、期末纸笔测试以及修正系数K等五个能力鉴定模块,通过Origin、SPSS等软件对五个能力鉴定模块数据处理。研究表明,基于全过程考核理念的学业能力鉴定模式实践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校 能力鉴定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642.3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the reform keeps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learning assessment as the concept. To abandon a single examination as the core of the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thods, Emphasis is given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cademic ability of the process and the traditional paper & pencil test method. Research selected classroom attendance, training, interaction, the final paper & pencil test and the modified coefficient K as the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module. Data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of the five ability identification module was carried out by Origin, SPSS and other graphics and mathematical analysis software.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practic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academic ability.
  Key words:college,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精英教育转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正面临飞跃发展的机遇和挑战[1]。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课程考核就是重要一环[2]。课程考核和学业能力鉴定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观念、方式、手段、内容等方面的革新势必导致学生学习观念、方式和方法发生相应转变。有研究表明,以量化评价为主要特征的实证化评价方式(纸笔测试法)在我国高校评价方法中仍然占主导地位[3-4]。这种评价方式以准确、高效、适应性强、说服力强被我国高校广泛采用;但其弊端是重结果、轻过程;重视甄别和奖惩却忽视改进和激励;弱化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对话交流;极易造成评价信息的失真等问题[5-6];也在某种层面上催生了六十分万岁的消极应试心理。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特色的课程考核与学业能力鉴定方式势在必行[7-8]。笔者以某工程技术类专业核心课程学业能力鉴定改革实践为例,探究了全过程考核能力鉴定改革的措施与成效,分析了进一步优化课程考核方式的举措与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鉴定改革实践
  (一)样本选取
  本次课程能力鉴定改革实验样本为重庆某学院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课程采取能力鉴定改革模式开展教学与期终考核。
  (二)能力鉴定改革措施
  笔者摈弃了以单一考试为核心的课程考核,强调以过程考核为主、辅助传统纸笔测试法的综合学业能力鉴定考核方式。该能力鉴定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学业能力鉴定改革架构
  学业能力鉴定改革架构
    






  具体实施方案为:课堂出勤考核K1指标计算方式为全勤100分,缺课、迟到、早退每1次扣5分;课程实训考核K2指标得分计算方式为课程作业评分;课堂互动考核K3指标得分计算方式为起评分50分,课堂互动包括发言、演讲、提问等方式,每1次加5分,直到100分为止;期末纸笔测试成绩量化得分K4为期末卷面得分;修正系数K的取值为K=■÷100。期终课程学业能力鉴定综合成绩(以字母C表示)计算方式为C=(0.1K1+0.3K2+0.2K3+0.4K4)XK。
  三、实践案例讨论与分析
  (一)实践案例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完整获取了该门课程的学生学业能力鉴定改革数据,笔者采用Origin绘图软件、SPSS软件开展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如下:
  1.课堂考勤K1指标
  课堂考勤结果与学生期末综合成绩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K1与C之间的关系
  经SPSS软件计算得出课堂考勤结果K1曲线与学生期末综合成绩C曲线的相关系数为;分析图1得知, K1与C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究其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K1在期末总成绩的权重较低;其二,K1只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出勤不出力的情况,导致学习效果打折扣;再则,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有区别。正是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才导致K1与C之间没有明显相关关系。本次课程教改实践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整体良好,超过75%的同学课堂出勤率在80%以上。
  2.实训考核K2指标
  课堂实训考核结果与学生期末综合成绩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K2与C之间的关系
  经SPSS软件计算得出K2曲线与C曲线相关系数为,分析图2得知,课程实训成绩K2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相关关系较显著。采用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得知两组数据的拟合关系式为,。
  笔者分析认为,课堂实训在本次教改过程中扮演过程考核主要角色,在期末综合评定中占较大权重。学生在课程实训环节较为重视且积极性较高,有超过90%的同学在课程实训环节取得8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图2显示绝大多数同学的实训成绩与期末综合成绩水平一致,仅极少数同学的课程实训成绩要低于期末综合成绩。笔者认为出现这一反常波动的主要于原因是这少部分同学的K4环节得分明显优于K2环节得分,这表明这部分同学的传统纸笔应试能力较强,但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弱。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实践,教师通过过程考核量化数据甄别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探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奠定了实践基础。
  3.课堂互动K3指标
  课堂互动考核结果与学生期末综合成绩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K3与C的关系
  经SPSS软件计算得出K3曲线与C曲线的相关系数为,分析图3得知, K3得分与综合得分C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课堂互动环节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属于鼓励性质的教学环节。图3反映出小部分同学参与课堂互动研讨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分析认为原因如下:其一,课堂互动形式有待进一步优化,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相对容易的参与到互动环节;其二,打消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发言或者观点有误受到师生非议的顾虑。分析图3不难看出,极个别同学甚至出现K3成绩超过90分,而综合成绩C不及格的特例。笔者认为出现这样极端个例的主要原因在于K4成绩太差所致;这凸显了全过程考核理念核心价值所在。
  4.期末卷面得分K4指标
  期末纸笔测试结果与学生期末综合成绩关系如图4所示:





  图4 K4与C之间的关系
  经SPSS软件计算得出K4曲线与C曲线的相关系数为,分析图4得知,K4得分与综合成绩C之间相关关系显著。采用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得知两组数据的拟合关系式为,。
  分析图4不难看出,K4曲线与C曲线的走势基本一致,笔者认为这是由于K4得分在期末综合成绩C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缘故,本次教改实践设定K4的权重为40%,也是基于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实践表明,部分同学K4得分较低,但是K1、K2、K3以及K的过程考核量化得分比较理想,综合成绩C有所提升;然而部分同学纵然K4得分较高,但是基于K1、K2、K3以及K的过程考核得分不太理想,导致综合成绩C有所降低。这就是全过程考核理念的关键所在。这种能力鉴定方式避免了一卷定优劣的机会主义,防止教师漏题、出题喜好所带来的纸笔测试个人倾向给学生能力鉴定带来的种种不公;也防止出现重视过程与实践考核,忽略理论知识考核的片面能力鉴定模式;实现了对于学生的全过程考核。
  5.修正系数K
  修正系数K与学生期末综合成绩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K与C之间的关系
  经SPSS软件计算得出K曲线与C曲线的相关系数为,分析图5得知,修正系数K与期末综合成绩C之间相关关系极显著。采用二次多项式非线性拟合得知两组数据的拟合关系式为,。
  修正系数K是针对全过程考核鉴定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分析图5不难看出,K曲线与C曲线走势近乎一致。考查两条曲线细节我们得知,修正系数K就是对于综合成绩C的微观放大,修正系数的主要作用就是实现“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区别化量化机制;打破“六十分万岁”的惯性思维。举例说明:一方面,如果K1、K2、K3、K4都仅仅及格,那么期末综合成绩C经过修正也许会不及格;另一方面,K1、K2、K3、K4都比较优秀,对应的修正系数K的取值就更高,这将直接导致综合成绩C经过修正会得分更高;实现优生、差生的能力鉴定量化区分,突出了全过程考核机制在本次能力鉴定改革过程中的杠杆调节作用。这促使学生必须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全过程考核理念的重要实践意义。
  (二)讨论
  本次课程学业能力鉴定改革实践研究基于全过程考核理念开展实施。研究显示,期末综合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如图6所示:









  图6 期末综合成绩分布图
  本次教学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首先,基于全过程考核理念的学业能力鉴定方式规避了传统的纸笔测试法重结果、轻过程,重视甄别奖惩、忽视改进和激励之功能的种种弊端;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课后自学的积极性。其次,创造性的引入了综合成绩修正系数的理念,打破了“六十分万岁”的消极应试学习顽疾。最后,全过程考核理念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考量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交流,确保评价信息客观公正,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一)突出全过程考核机制的重要性,强调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能力鉴定模式。
  (二)研究引入了修正系数K的综合成绩评定模式;破除了“六十分万岁”的投机应试顽疾。
  (三)学业能力鉴定改革实践为高等教育全面育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毕宪顺,张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及其战略意义[J]. 教育研究,2014,11:62-71.
  [2] 蔺丽娟. 普通高校课程考核现状研究[D].厦门大学, 2013.
  [3] 高艳. 高职课程考核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4] 庞丽娟,薛小莲,王豪. 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0: 53-54.
  [5] 宗芳,李志瑶,贾洪飞,等. 基于调查的本科课程考核模式优化[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 9: 66, 76-78.
  [6] 王立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S2: 89-91.
  [7] 陈德文. 高等教育改革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 教育研究,2012,12:6-8.  
  [8] 罗小秋. 改进能力鉴定方法 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J]. 中国高等教育,2006,07:49-50.
  作者简介:何必繁(通讯作者),男,汉族,重庆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06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