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 刘金玉

【机构】 山东昌乐朱刘街道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因此,根据本地、本校和学生的需要,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教育时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重要策略。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巧妙地运用书中的图例。《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图片撷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虽是静态的,但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细节。这就要求教师用图片去“引发”儿童对自己真实生活回忆,“激发”儿童对真实问题的反思、探究。同时,教材中的图片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但不强求教师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从儿童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切入,把生活场景遭遇进行重组,以儿童自己特有的形式来叙述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如教学《保护水,节约水》一课,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由欣赏青山绿水之美,引出“水姑娘”的形象,并以此为主线,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水姑娘”为什么愁眉苦脸了呢?怎样做才能让她重现笑容呢?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一些细微的现象,从身边的小事和细节入手来讨论切实可行的节水计划并付诸行动,从而提高学生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 
  2、灵活地选择教学的内容。教材向儿童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社会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取舍,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主题。新编教材虽然十分注意兼顾城乡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别,教学就需要面对不同地区不同状况有所侧重。
  3、精心地处理教材的留白。教材留白,是新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蕴涵着多重意义:留白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拓展,使教材成了儿童交流的拐棍、对话的平台和实践的园地,它能够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对别人的评价、对自已的反思、对过去的总结、对未来的展望……对于留白,有的只需口头讨论,有的可以让学生书写,有的可以让他们绘画,有的还可以把实践活动时的照片、查找到的各种图文资料进行剪贴展示。   
  二、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挖掘校内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小记者站、少先队广播站、校刊小报、和图书馆、电脑室等专用教室,让《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时间在与其他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在年段、班级和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中,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德育空间。
  2、挖掘家庭资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有意识地创设从家庭生活中提炼的课堂情境,让生活事件、生活问题参与到课堂中,让孩子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认真地找一找,仔细地想想解决方法,让他们在模拟的课堂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如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父母很注意他们的个人卫生,在教学《我很整洁》这一课,我注重孩子对个人卫生的养成教育的体验。课堂上,我创设一个整洁小天使从小朋友的衣服、身上和书包中找它愿意交的好朋友的情境,被找到的孩子脸显出幸福和自豪的表情,没被找的的孩子连忙叫着“老师,老师我也要学,回家我自己来”。学生马上有了要参与体验的兴趣,接着我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家”,让“哥哥和姐姐”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做的,并模拟孩子的生活情境让在孩子在(刷牙、洗脸、洗手、洗脚和剪指甲)中选择一项来完成,把生活带进了课堂,很多孩子在自己做好的同时还教会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整个课堂就象是在一个家的兄弟姐妹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挖掘社区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让山山水水、让社区中各种公共设施都能成为鲜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受到生动的教育。《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方便》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了解一些常见的服务机构和公用设施并能正确使用,进而培养自觉保护公用设施的意识。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吃、住、行、购物、通讯、娱乐几个方面的内容去开展调查,学生在课前按照要求,分别到大街上、菜市场、小区、超市、公园、餐馆……这些地方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师甚至还带学生秋游,去熟悉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机构,去感受、去体验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机构给自己和人们带来的方便,从而油然而生喜爱、保护这些公共设施的情感。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在教学活动上,尽可能地借助网络环境和使用多媒体手段,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保护环境》这一节教学前,我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状况。除了亲自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去调查实践外,学生们通过网络搜集到许多信息。如:1、(计算机出示黄果树瀑布的照片)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雄伟、壮观的瀑布,可现在,它变小了,水也不干净了;2、现在人口增长,生活垃圾也以每年10%在增长,污染了农田。3、(计算机出示塑料泡沫盒,一次性纸碗)这些泡沫快餐盒,几百年不会腐烂。网络学习,丰富了课程资源,丰富了学生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四、人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人是更好的教育资源,因为人具有能动性和智力因素,他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对教育情景进行即时的加工处理,发挥其最佳的教育功效。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人的作用,除了教师要发挥其组织者、指导者、合作伙伴的作用外,我也十分重视学生家长和一些特殊身份人士的作用,时常邀请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如教学《我爱我家》这个主题活动时,我请来了两位同学的家长进课堂:一位是特困生方方的家长,一位是父母离异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明明的家长。请家长讲讲他们在家中孝亲敬长的事情。当明明的奶奶讲述明明与她相依为命的生活中如何孝敬照顾奶奶时,我和许多同学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同学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愈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只要我们能努力把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与活动性,从多角度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相信未来的《品德与生活》课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