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作者】 孟庆芬
【机构】 贵州省独山县麻万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在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有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有明显的转变,从过去单一的传授知识到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及学习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课堂上,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部分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当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及令人担心的问题。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现状
(一)学生的现状: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现状: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三)家庭的现状:
1、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杜绝孩子看“闲书”,课外阅读只是是一个口号。
2、部分学生家长迫于生计,整日忙碌,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闻不问。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和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阅读就是放声读
走进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朗朗书声如春分乍起。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书生朗朗”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三)教师讲得太多
阅读教学过于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多,环节多。有些教师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总是怕有遗漏,怕教少了考试考到怎么办?教多了,即我们常说的把课文教“肿”了,又使教学过程繁琐,内容冗长,造成学生厌烦、老师疲惫、教学效果不高的情况。
(四)重视主体失主导
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
(五)过程分析代替目标落实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
三、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读应该是最基本,最常用而又最重要的训练。从读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使学生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架起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活起来。
(二)以读代讲,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
1.课堂教学要做到精、简。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精”,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选择教学的内容。此外,教学环节要简,不能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师就应本着“浓缩是精华”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做到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讲读结合。
2.要“因材施读”,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有很大难度,范读很有必要。当教材中出现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艰深难读的片段,我们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现状
(一)学生的现状: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教师的现状: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三)家庭的现状:
1、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杜绝孩子看“闲书”,课外阅读只是是一个口号。
2、部分学生家长迫于生计,整日忙碌,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闻不问。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忽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特有的工具性,轻视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只顾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忽视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而有些教师只专注于字词句和内容分析,而不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阅读就是放声读
走进当今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朗朗书声如春分乍起。教师采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对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可以说,发出声音的读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回归,但是不出声的读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出现的频率却不是很高。许多阅读课,大多采用出声读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读的形式,“书生朗朗”成了他们课堂值得炫耀的亮点。
(三)教师讲得太多
阅读教学过于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多,环节多。有些教师在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总是怕有遗漏,怕教少了考试考到怎么办?教多了,即我们常说的把课文教“肿”了,又使教学过程繁琐,内容冗长,造成学生厌烦、老师疲惫、教学效果不高的情况。
(四)重视主体失主导
一些教师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只管让学生尽情地说,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或是不评价,生怕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至于学生误认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
(五)过程分析代替目标落实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和距离的。学生学过了,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忽视了目标的存在,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了。
三、新形势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读应该是最基本,最常用而又最重要的训练。从读入手,以读为本,在读中使学生受到真情实感的熏陶,架起与作者沟通的桥梁,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讲靠分析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这样,才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活起来。
(二)以读代讲,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
1.课堂教学要做到精、简。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精”,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认真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选择教学的内容。此外,教学环节要简,不能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一堂课四十分钟,教师就应本着“浓缩是精华”的原则来组织教学,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做到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讲读结合。
2.要“因材施读”,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文章获得整体印象,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我们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教学,由于学生识字量少,独立通读课文有很大难度,范读很有必要。当教材中出现句子长,结构复杂或文章艰深难读的片段,我们就采用领读的办法,引导学生读通、读顺,突破难点。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