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县域中职学校翻转课堂模式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作者】 谢 静
【机构】 柳州市鹿寨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探讨“翻转课堂”这样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县域中职教学。并探索在县域中职有限的软硬件条件下,如何以实际任务为着力点,构建、实施翻转课堂。通过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视频化、任务化、考核方式多元化等方法,落实“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课堂结构,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表明,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领域,翻转课堂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根据以上阐述,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规划中的这种精神。
近两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的普通中小学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在县域中职学校中借鉴与推广?笔者将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中职必修文化课进行实践探索。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及实施结构
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根据以上思路,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二、县域中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在实施翻转课堂前必须对翻转课堂的几个必要因素——学生、教师、学校软硬件进行分析。县域中职学校较城市职校而言,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农村,学生数普遍较少,就我校而言,每班人数在30人左右,这样有利于实施小班教学和分组教学。就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孩子更能吃苦,有一定的学习欲望,部分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教师方面,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化,绝大多数县域教师都具备了基本的课件制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能熟练运用多种常用视频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以及一些常用教学软件,尤其年轻教师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县域中职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比较有限,无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平板移动设备,无法做到无线网络全校覆盖,但学校能提供基本的微机房、有线网络和局部无线网络,每班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大部分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县域职校具备了翻转课堂最基本的条件。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学习指导策略
根据翻转课堂的含义可知,翻转课堂要实施成功需要学生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之前有研究者对中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实施不成功的最大因素来自于学生,较普通中学而言,中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不理想,所以他们无法完成“课前知识传递”的环节,从而导致翻转课堂无法进行。笔者总结上述原因后,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了如下策略。
1、异质分组,进行小组式学习。异质分组指的是根据学生的领导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都拥有相同数量或近似数量的具备上述能力的学生。异质分组为小组式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保障。小组式学习容易让各组成员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互动集中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在“课前知识传递”环节中,小组式学习能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具有领导能力的组长一方面需要时时督促组员完成课前环节,另一方面他们要时时与教师沟通,让教师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传、帮、带的作用,由于他们的操作能力较强容易在小组中树立“专家形象”,这有利于他们帮助其他成员顺利完成操作任务。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通过多种途径为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小组成员后续学习提供动力。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同学能用行动感染其他成员加入到小组学习中,这为翻转课堂实施迈出了第一步。
2、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指导,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如图2所示。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要注意几点:
①学习任务单中的用语应该是引导性的而不是命令式的。
②任务单中的任务设置要具体化,大任务要分割成小任务,每个小任务有相应的学习指导和学习方法建议。
③任务要分基础级和提高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④基立问题档案。
(图2)
3、互助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课前环节全权交予学生,而是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才能在课堂解疑环节中有的放矢。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及指导方法进行学习,遇到疑问时先由小组成员间互相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则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小组讨论,但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只适时给予启发与点拨。
4、从教学资源中有效学习。较普通中学学生而言,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理想,因此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这些资源,教师要根据任务点,把它们进行分类,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针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提供一种最常见最常用的解决方案,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几种学习思路,并开通拓展渠道。学习资源除了教师自制外,还要充分运用网络的免费资源及教材配套资源。教师要根据每一个任务点制作或收集3-6分钟的教学视频。提供的视频尽量做到有趣、直观、生动,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原则。
5、在学习讨论中内化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中,课中环节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而翻转课堂需要的则是把课堂设置成课中知识内化的场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展示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学生能通过教师提供的详细指导得到解决方法,针对个别问题,成员可以从其他成员发言中获得启发,或者从教师的个别辅导中找到答案。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同时让学生在助人行为中获得成就感。
(二)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制定有效的学习任务。制定的学习任务是否有效,是教师能否让课堂成功翻转的最关键工作。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因此笔者在设置学习任务时主要从实用性的和经济价值两方面考虑。根据笔者在问卷星上对我校学生喜欢的课程及原因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85.62%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感兴趣,其中89.97%的同学喜欢该科目的原因是该科目具有实用性,实践性较强。这一数据为笔者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研究提供了依据。学生喜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性,所以,在实施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就是布置一个实用的他们感兴趣的任务,促使他们自觉完成课前学习。如认识微型计算机这一节的学习中,笔者从校企合作的方向考虑,设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根据客户需求,完成“电脑配置单”。此任务完成便能成功组装一台电脑,一旦“电脑配置单”被客户采纳,就能获得一定经济报酬。这种实用型任务让学生轻松的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学习任务外,还可根据猪八戒网、任务中国、威客网等一些服务交易平台寻找一些符合主题的实际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种任务用最直接的方式诠释学习的实用性。
2、搭建学习平台和网上沟通渠道。因为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所以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就是在为翻转课堂搭建可见的基本框架。学习平台可以是开放的QQ空间,教师博客或者是自行开发的学习网站。网上沟通渠道则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QQ班级群、微信群或网站论坛等。
3、实施有效的监管。因为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所以对学生课前学习环节进行有效监管是中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最难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研究中采用了两种监管,即小组组长监管和学习平台后台监管。小组组长监控是指教师通过小组组长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要求小组组长监管组员学习情况的一种监控方式。笔者根据实践研究得出小组组长监控结合小组评价机制是实施监控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处于15-17岁的中职生,乐于群体活动害怕被群体排斥,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对小组评价采取组员评价累加制,即个人得分直接影响小组得分。这种评价制有效形成群体压力对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差的同学进行有效监管。学习平台后台监控则是计算机教师团队自行开发的一项网络后台服务,教师通过后台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学习的次数和学习进度。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就能对那些未实施或未完成课前学习的学生进行督促与指导,从而实现有效监管。
4、设置多元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其他能力。翻转课堂能很好的对传统教学评价进行补充,形成多元评价机制。教师通过分组,让学生各司其职,学生在职责中发挥自己的能力,生生评价完成。学生上交学习任务单,教师通过评价任务单,师生评价完成。在课堂讨论展示中,学生的讨论展现他们的思辨能力,成果展示体现他们合作能力,同时也完成了课堂的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后,交予第三方,任务是否被采纳,体现的是第三方评价。这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第三方评价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思考,精心设计。
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笔者通过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两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明显高于同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明显高于学校同级学生。其中,实验班成员中已有2名学生成为专业威客。同时,笔者将上述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实践而形成的教学设计荣获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项目二等奖。
参考文献:
[1]乐璐. 翻转课堂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设计[J]. 锦绣, 2013,(12).
[2]刘桂花,陈智敏. 翻转课堂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3]董敏,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职教通讯,2014, (24).
[4]金陵,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8).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根据以上阐述,翻转课堂充分体现了规划中的这种精神。
近两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省市的普通中小学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并取得很好的成效。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在县域中职学校中借鉴与推广?笔者将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中职必修文化课进行实践探索。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及实施结构
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根据以上思路,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二、县域中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在实施翻转课堂前必须对翻转课堂的几个必要因素——学生、教师、学校软硬件进行分析。县域中职学校较城市职校而言,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农村,学生数普遍较少,就我校而言,每班人数在30人左右,这样有利于实施小班教学和分组教学。就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孩子更能吃苦,有一定的学习欲望,部分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教师方面,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化,绝大多数县域教师都具备了基本的课件制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能熟练运用多种常用视频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以及一些常用教学软件,尤其年轻教师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县域中职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比较有限,无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平台、平板移动设备,无法做到无线网络全校覆盖,但学校能提供基本的微机房、有线网络和局部无线网络,每班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大部分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县域职校具备了翻转课堂最基本的条件。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学习指导策略
根据翻转课堂的含义可知,翻转课堂要实施成功需要学生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之前有研究者对中职学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实施不成功的最大因素来自于学生,较普通中学而言,中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我学习管理能力不理想,所以他们无法完成“课前知识传递”的环节,从而导致翻转课堂无法进行。笔者总结上述原因后,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制定了如下策略。
1、异质分组,进行小组式学习。异质分组指的是根据学生的领导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都拥有相同数量或近似数量的具备上述能力的学生。异质分组为小组式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保障。小组式学习容易让各组成员发挥自己的长处,形成互动集中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在“课前知识传递”环节中,小组式学习能发挥它最大的优势,具有领导能力的组长一方面需要时时督促组员完成课前环节,另一方面他们要时时与教师沟通,让教师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传、帮、带的作用,由于他们的操作能力较强容易在小组中树立“专家形象”,这有利于他们帮助其他成员顺利完成操作任务。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通过多种途径为小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小组成员后续学习提供动力。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同学能用行动感染其他成员加入到小组学习中,这为翻转课堂实施迈出了第一步。
2、根据学习任务单的指导,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如图2所示。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要注意几点:
①学习任务单中的用语应该是引导性的而不是命令式的。
②任务单中的任务设置要具体化,大任务要分割成小任务,每个小任务有相应的学习指导和学习方法建议。
③任务要分基础级和提高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④基立问题档案。
(图2)
3、互助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课前环节全权交予学生,而是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才能在课堂解疑环节中有的放矢。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及指导方法进行学习,遇到疑问时先由小组成员间互相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则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小组讨论,但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只适时给予启发与点拨。
4、从教学资源中有效学习。较普通中学学生而言,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理想,因此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这些资源,教师要根据任务点,把它们进行分类,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针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提供一种最常见最常用的解决方案,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提供几种学习思路,并开通拓展渠道。学习资源除了教师自制外,还要充分运用网络的免费资源及教材配套资源。教师要根据每一个任务点制作或收集3-6分钟的教学视频。提供的视频尽量做到有趣、直观、生动,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原则。
5、在学习讨论中内化知识。在传统的课堂中,课中环节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而翻转课堂需要的则是把课堂设置成课中知识内化的场所,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展示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共性问题学生能通过教师提供的详细指导得到解决方法,针对个别问题,成员可以从其他成员发言中获得启发,或者从教师的个别辅导中找到答案。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同时让学生在助人行为中获得成就感。
(二)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1、制定有效的学习任务。制定的学习任务是否有效,是教师能否让课堂成功翻转的最关键工作。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因此笔者在设置学习任务时主要从实用性的和经济价值两方面考虑。根据笔者在问卷星上对我校学生喜欢的课程及原因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85.62%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感兴趣,其中89.97%的同学喜欢该科目的原因是该科目具有实用性,实践性较强。这一数据为笔者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研究提供了依据。学生喜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因为它具有实用性,所以,在实施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就是布置一个实用的他们感兴趣的任务,促使他们自觉完成课前学习。如认识微型计算机这一节的学习中,笔者从校企合作的方向考虑,设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根据客户需求,完成“电脑配置单”。此任务完成便能成功组装一台电脑,一旦“电脑配置单”被客户采纳,就能获得一定经济报酬。这种实用型任务让学生轻松的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学习任务外,还可根据猪八戒网、任务中国、威客网等一些服务交易平台寻找一些符合主题的实际任务作为学习任务,这种任务用最直接的方式诠释学习的实用性。
2、搭建学习平台和网上沟通渠道。因为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所以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就是在为翻转课堂搭建可见的基本框架。学习平台可以是开放的QQ空间,教师博客或者是自行开发的学习网站。网上沟通渠道则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QQ班级群、微信群或网站论坛等。
3、实施有效的监管。因为中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所以对学生课前学习环节进行有效监管是中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最难解决的问题。笔者在研究中采用了两种监管,即小组组长监管和学习平台后台监管。小组组长监控是指教师通过小组组长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要求小组组长监管组员学习情况的一种监控方式。笔者根据实践研究得出小组组长监控结合小组评价机制是实施监控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处于15-17岁的中职生,乐于群体活动害怕被群体排斥,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对小组评价采取组员评价累加制,即个人得分直接影响小组得分。这种评价制有效形成群体压力对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差的同学进行有效监管。学习平台后台监控则是计算机教师团队自行开发的一项网络后台服务,教师通过后台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学习的次数和学习进度。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就能对那些未实施或未完成课前学习的学生进行督促与指导,从而实现有效监管。
4、设置多元评价机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其他能力。翻转课堂能很好的对传统教学评价进行补充,形成多元评价机制。教师通过分组,让学生各司其职,学生在职责中发挥自己的能力,生生评价完成。学生上交学习任务单,教师通过评价任务单,师生评价完成。在课堂讨论展示中,学生的讨论展现他们的思辨能力,成果展示体现他们合作能力,同时也完成了课堂的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后,交予第三方,任务是否被采纳,体现的是第三方评价。这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第三方评价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思考,精心设计。
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笔者通过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两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明显高于同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明显高于学校同级学生。其中,实验班成员中已有2名学生成为专业威客。同时,笔者将上述研究思路进行整理实践而形成的教学设计荣获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项目二等奖。
参考文献:
[1]乐璐. 翻转课堂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设计[J]. 锦绣, 2013,(12).
[2]刘桂花,陈智敏. 翻转课堂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3]董敏,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职教通讯,2014, (24).
[4]金陵,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