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作者】 杨晓燕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贵州省福泉市高中生的消费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学生的主流消费行为及观念是现实的、合理的,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适中、消费结构合理、消费行为较为理性。但因受家庭与社会等不良因素的诱导,部分学生偏重于物质享受,存在攀比消费、随意消费等习惯,费用支出偏高、理财能力偏弱等。针对存在问题,初步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消费现状;调查;对策
  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生作为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对其消费行为及理念的正确引导,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有利于引导其与当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让高中生在消费中学会承担责任,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目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高中生的消费行为及观念、理财能力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对高中生的消费价值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1-4]。本文作者主要针对贵州省福泉市高中生的消费状况,于2013~2014年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找准存在的问题,探索正确引导学生理性消费的教学方法与对策,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升理财能力。
  1 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匿名调查法,设计28个与消费相关的问题作为调查问卷,分别对福泉市一中、三中和四中共3所中学的高中生(高一、高二和高三)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00份。本次调查共计1000人,其中男生427人、女生573人,城镇学生230人、农村学生770人,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各占54.8%、31.6%、13.6%。
  2 现状分析
  2.1 总体消费状况
  由表1可看出,每月消费<300元、300~500元、>500元的学生各占39.1%、50.2%和10.7%,主要用于伙食费、学习资料费、娱乐费等。在低消费(<300元)或高消费(>500元)人群中,男生比例均高于女生、城镇学生比例均高于农村学生。在前述供给费用基础上,部分家庭对子女的伙食费(在家吃饭)、书籍费、通讯费、衣物费、娱乐费等另外支付;从家庭收入来看,月收入<2000元、2000~4000元、>4000元的家庭各占61.7%、33.5%和4.8%,低收入比例农村家庭高于城镇家庭,高收入比例农村家庭低于城镇家庭。根据目前当地的消费水平,结合家庭收入状况,部分学生的月支出费用偏高,以城镇学生表现相对突出。
  表1学生家庭收入与费用支出状况










  2.2学生对费用标准的感知
  根据上述消费标准,分别调查了学生的几种看法(见表2)。在对父母供给经费能否满足消费需求方面,认为太少、合适、太多的学生各占9.4%、87.9%、2.7%;在回答现有消费是否会影响家庭生活方面,有32.5%的学生认为无影响、58.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9.2%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在对他人消费标准的评价方面,认为偏高、正常、偏低的学生各占45.3%、47.6%、7.1%。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有消费标准合适,少数学生觉得偏少或偏多,总体认识比较到位,其中男生或城镇学生的期望值比女生或农村学生要高。
  表2学生对父母供给费用标准的认识








  2.3 消费行为与习惯
  通过对学生的主要消费行为及习惯的调查(见表3),在对购物场所的选择方面,分别选择品牌店、超市或小店、网购方式的学生各占4.7%、80.4%、14.9%,总体趋向于节省式购物;在朋友聚会消费方面,消费方式总体较为理性;在费用不足时,有75.4%的学生选择省吃俭用、18.4%的学生选择向父母要钱、6.2%的学生选择向同学借钱;在消费习惯方面,采取节省消费、计划消费、随意消费等方式的学生各占42.9%、40.6%、16.5%。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消费习惯是较为理性的,但部分学生存在攀比现象,消费随意,这种消费心态在男生或城镇学生中表现相对突出。
  表3学生的主要消费行为与习惯调查


















  2.4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消费习惯一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重点从父母、朋友、社会、个人等4个因素进行了调查(见表4),有11.8%的学生认为父母的影响最大、13.2%的学生认为朋友的影响最大、8.4%的学生认为社会的影响最大、66.6%的学生认为主要取决于个人消费观念。事实上,个人消费观念是在家庭、社会、他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养成的,在良好环境与教育条件下,会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反之,则会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从与他人消费较个人消费的差异调查事例中(偏高的占46.8%、偏低的占13.6%),进一步说明外部条件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社会及他人的消费导向可明显影响个人的消费观念,各因素对不同学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表4影响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调查







  2.5 父母对孩子消费习惯的影响
  进一步从父母的消费观念、费用供给方式、对孩子消费去向的关注度方面,分析其对孩子消费习惯的影响(见表5)。在节俭消费家庭群体中,孩子的消费习惯表现为节省消费、计划消费、随意消费的比例各占56.8%、33.9%、9.2%。在随意消费家庭群体中,孩子的消费习惯表现为节省消费、计划消费、随意消费的比例各占33.0%、45.2%、21.7%,随意消费比例明显增大、节省消费比例明显降低;在按周定额供给、按月定额供给、从不定额供给的家庭群体中,孩子随意消费的比例各占16.9%、10.4%、41.6%,不定额供给方式会明显导致孩子随意花钱;经常关注花钱去向的家庭群体,孩子随意消费的比例有所下降。结果表明,父母的消费观念及其费用供给方式对孩子的消费习惯影响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表5 父母对孩子消费习惯的影响









  2.6 学生理财能力分析
  从表6结果可看出,认为自己理财能力较差、一般、较强的学生分别占18.3%、59.8%、21.9%,理财能力总体偏弱,农村学生略强于城镇学生。进一步分析学生对盈余资金的处理方式及消费记录习惯,对盈余资金主要采取存银行、购物和娱乐消费,三种形式的学生比例各占65.2%、22.6%和12.2%;对消费作记录的学生仅占7.8%、偶尔记录的占57.4%、从不记录的占34.8%,事例调查结果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学生对资金的使用缺乏理财计划与管理,理财能力有待提高。
  表6对学生理财能力的调查







  3结论与问题
  调查表明,福泉市高中生目前的主流消费行为及观念是合理的,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水平适中、消费结构合理、消费行为较为理性。但因受家庭、社会等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消费上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一是费用支出偏高。每月消费300~500元和>500元的学生各占50.2%和10.7%,且部分家庭对子女的伙食费(在家吃饭)、书籍费、通讯费、衣物费、娱乐费等另外支付。根据目前当地的消费水平,结合家庭收入状况,部分学生每月支出费用偏高(注:在对他人消费标准的评价中,认为偏高的学生占45.3%),不利于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
  二是理性消费观念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存在攀比现象,具有随意消费、超前消费习惯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6.5%。其消费行为与观念有待正确引导,使之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
  三是部分家庭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部分家庭存在随意消费的习惯;对孩子的供给费用从不定额,只要提出需求就无限的满足;对孩子花钱的去向也从不过问等。这些因素均会明显影响孩子的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因此,家庭消费观念需改进,以正确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消费习惯。
  四是理财能力偏弱。学生对资金的使用缺乏理财计划与管理,理财能力较差和一般的学生各占18.3%和59.8%,理财能力总体偏弱。
  4 对策
  高中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对其消费价值观的正解引导,首先要充分挖掘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高中生自身“四方合力”的作用,才能取得实效。
  4.1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其关键引导作用
  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浪费之风、享受之风、攀比之风滋长盛行,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们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大人是孩子的老师,孩子们总是喜欢效仿大人们的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高中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大人们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必须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净化社会风气,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
  4.2 培育良好的家风,发挥其基础引导作用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注重勤俭消费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平时消费的时候往往也是比较节俭的;而大手大脚消费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在消费时往往也是大手大脚的。因此,要规范学生的消费行为,必须要注重家风建设,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3 加强学校教育,发挥其主导作用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二环境,好的学校可以成就一批孩子,好的老师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学校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主导作用。应重点从校园文化布置、传统节俭思想教育与实践、感恩教育与实践等方面广泛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消费行为和健康的消费心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习惯。
  4.4 注重个人修养,发挥其自身决定作用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逐步形成,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丰富,判断是非的能力逐步提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但仍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了解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观、避免盲从的理性消费观、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刘益琴.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 李文英.谈谈高中生消费存在的几个问题[J].吉林教育,2013,(4).
  [3] 段畅兵.高中生消费状况及行为原因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4] 赵磊.高中生消费观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J].中学时代,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