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思维导图在《禽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罗佩先 徐 毅 包书芳

【机构】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思维导图是大脑思维工具,平衡左右脑的集中和发散思维,使思维视觉化呈现,提升认知水平。思维导图在中职《禽病防治》课程教学中实践,运用于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等,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 中职 教学
  思维导图是一种大脑思维工具,能充分调动大脑的活跃性能,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思维导图在国外教学、职场等均广泛应用,我国使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一些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学中研究应用,职场也开始应用,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较少应用。为了使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笔者在自己熟悉的课程——《禽病防治》(以下简称《禽病》)教学中大胆实践思维导图教学法,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梳理专业知识,查漏补缺,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有条不紊而又不缺乏生动有趣,积极探索思维导图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 思维导图概述
  1.1思维导图的起源与作用
  思维导图由英国教育家、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先生创立,他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记忆困惑而潜心钻研,发现思维导图能很好地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性和逻辑性更强,便于记忆。随着人们对思维导图的深入研究,发现她能充分调动左右脑思维工作的平衡,充分挖掘大脑发散和集中的思维空间,并使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视觉化呈现,大大提高学生思维认知的表现绩效,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从而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思维导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增强学习的组织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提升创意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解决能力。坚持思维导图训练,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会抓住重点,能提升阅读速度,能使记忆更快更长久。
  1.2思维导图的制作
  思维导图的制作可以手绘和机绘(电脑软件制作),这里以手绘为例。按主题—主干—支干—关键词四要素进行绘制。(如图1)
  1.2.1 准备一张白纸,横放,在中央画一圈,圈内写上中心主题,或绘一图画代表中心主题。
  1.2.2 由中心主题向四周发散画主干,主干由粗到细,按顺时针方向,即从时钟“2”开始,发出的主干不要超过7条。
  1.2.3 根据发散的内容画支干,支干要细。
  1.2.4关键词要精练,字写在线上,从左至右书写。
  1.2.5 不同主干线条颜色不同,色差要强烈,便于记忆。
  1.2.6 配上适当的图,尤其重点部分,图形会引起重视,增强记忆,一图赛1000字。
  








  图1
  2 思维导图在《禽病》教学中的应用
  2.1思维导图在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2.1.1整体备课
  在开课之前或开学前,专业教师通读《禽病》整本教材,整体思考教材内容,对该专业教材知识有了大体了解。教师站在整体性高度构建本教材的知识框架,初步区分重难点,了解教材内容是否具有先进性等。通过思维导图的呈现,便于教师记忆,为后面章节的详细备课和课堂知识联贯串讲打下了基础。教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采用速读粗读的方式,由目录引领,画出章节主要内容和页数,一页纸呈现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标出重难点,十分便于记忆,不必花费过多时间进行细读,更不必进行深入研究。(如图2)



  
  图2
  2.1.2章节备课
  章节备课是任课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每一次授课前对所授课内容进行细致研究,并运用思维导图具体呈现教学设计的过程。章节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和基本能力。备好章节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
  章节备课一般利用假期进行整套章节备课,在上课前再进行第二或第三次复习性备课,这样教师对教材较熟悉,驾驭课堂的能力会大大增强。
  章节备课时,教师根据教材与学生的整体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授课内容及其时间分配,教学互动,反馈,评价和小结等均运用思维导图清晰呈现,便于教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对落后的知识进行删减,补充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确保授课内容跟上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对教材研究,进一步理解的过程;是重新整合、梳理知识的过程;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查漏补缺的过程,让教学更有新意,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运用思维导图开展章节备课,尽可能详细,使教师对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教学内容的遗漏,更能应对课堂的异常问题。(如图3)
  






  图3
  2.1.3教具的准备
  教具的准备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所需的器材预先准备。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思维准备教学器材,会更详细,更明了,避免遗漏,确保教学顺利进行。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经验准备演示用或实习操作用教具,如演示教具有电脑、投影仪、白板、大白纸、彩色卡纸等,实习操作教具有禽类病理模型、标本、手术器械等。实习操作教具更复杂,更易遗漏,因此在绘制实习操作教具思维导图时,级数尽可能多些,注意每一个细节,尤其需要使用手术器械时,更要充分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原理,细致考虑,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2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集体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发生碰撞的最佳场所。传统的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运用思维导图的课堂,教师授课围绕主题,脉络清晰,言简意赅,收放自如;学生学习参与性强,思维方式得到改进,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图4)
  课堂上,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演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组学习、汇报和反馈等,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激发潜能,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调动授课激情,因有思维导图工具之绳,使发散的思维永远不会远离主题,使教学课堂在轻松而又严谨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的布置与总结。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时,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明确各人职责,学生更易领会学习任务和互动学习的流程。当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时,同样使用思维导图,让他们由主动学习提升为研究型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学习积极性会更高涨。(如图5学生作品)
  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手绘思维导图,让知识讲解或理解更透彻,让学生互动参与愿望更强烈。
   








   图4
   
   





   


  图5学生作品
  2.3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后作业
  思维导图运用于课后作业,更利于巩固专业知识,锻炼思维,增强学习能力。
  2.3.1教师把需要掌握的内容以空白思维导图的形式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回忆课堂、查阅教材和资料完成作业。这是相对较易的作业,适合于初学思维导图的学生。
  2.3.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个或多个主题内容,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独自或合作完成思维导图作业,这样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适用于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较熟练的学生。
  3讨论
  3.1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使用者积极改变思考方式,优化思维模式,主动进入应用思维导图的状态,自信坚持使用,才能实现运用自如的目标。
  3.2思维导图应用的效果显现,需要使用者坚持多练习绘制思维导图,多学习相关知识,使思路变得越来越开阔,逻辑分类、关键词的提炼等能力会越来越强。还要多分享,分享是最高级的学习方法,分享的过程是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过程,不必担心没有绘画基础,画不好而羞于展示。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手绘或软件绘,只有量变,才会有质的飞跃。
  3.3思维导图仅仅是一个大脑思维工具,对教学工作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点需要使用者客观地认识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Tony Buzan).2005.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陈资璧 卢慈伟.2012.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M].长沙:中南出版传媒集团 湖南人民出版社.
  [3]罗佩先张天伟.2014.禽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一作者:罗佩先,工作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学位:中国农业大学 农业推广硕士,职称: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