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打击乐器走进小学音乐课堂的尝试

【作者】 卡列比努尔·艾沙

【机构】 新疆博乐市青得里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深入,器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打击乐器逐渐地开始走入课堂。通过打击乐器引进课堂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本文将从学生感官入手:眼、耳、手三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第一方面,眼:观外形识乐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乐器外部形状来认识打击乐器从而掌握演奏乐器的方法,使他们对打击乐器产生兴趣;第二方面,耳:听声音识乐器,通过乐器本身特有的音色识别乐器,从而掌握其演奏技巧,让学生们尽情玩打击乐器,老师在玩中引导学生寻找节奏,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第三方面,手:摸其形识乐器,通过学生的手去触摸乐器的质感认识乐器,从而掌握为歌曲伴奏的技能。
  关键词:打击乐器 课堂 学习兴趣
  一、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新版本的音乐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龄儿童的特点。教材的更新越来越体现出阶段性各项知识要点,使知识的渗透更有层次性,就像上台阶一样循序渐进,由低到高。如器乐进课堂就成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对于低端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知识及技能训练、欣赏”这一板块内容就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中适当加入律动或表演动作,并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由此可见,乐器进入音乐课堂是必备的一项教学内容。演奏乐器是最好的选择,演奏乐器并不是简单的器官体操,因为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是美的,因此孩子们会在欢悦的音乐体验中,受到美的陶冶。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打击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它把乐器演奏系统、合理的直接编排进我们的音乐课本当中,这样方便了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使用合适的乐器来表现歌曲,丰富歌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愿意参与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从低段音乐教材开始每一册音乐课本上都详细的为我们安排了相应的乐器,并配有演奏姿势的图片,这样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比教师死板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牢记便于接受,准确把握。例如:一年级下册中,就为我们列举出:串铃、双响筒、三角铁、沙槌,这四种乐器,这就引导了授课教师在本册音乐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从认识乐器到正确的演奏姿势的把握最后表现歌曲,这样一个实践过程。合理的把乐器融入到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来充实、丰富音乐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爱好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课堂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总是睁着天真无邪的双眼来认识周边的事物,正是这样,如何吸引他们的目光和抓住他们好奇的心理,这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通过这么几年的摸索,单一、枯燥的教师解说已经完全不能提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那就更谈不上表现歌曲了。为此,我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相应得成效:
  1、观外形识乐器
  带领学生认识乐器的方法很多,通过观察其外形特点来认识乐器就是其中不错的方法之一。
  例如我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第三首歌曲《小雨沙沙》时,沙槌第一次出现在学生眼前,大家显得都很好奇,我灵机一动,何不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通过观察乐器的外形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觉得它像什么?于是,一个个小手举得老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像桃子;有的说像松鼠爱吃的松果;有的说像陀螺;还有的说像没有长大的蘑菇...... 学生的想象力超出了我的意料,我欣喜若狂,一次小小的创新尝试尽然有这么大的收获。
  待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的满足后我揭晓答案---沙槌。这时候我再带领学生使用沙槌为歌曲《小雨沙沙》中小雨声响处“沙沙 沙 沙沙 沙”伴奏就变得容易很多,自然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2、听声音识乐器
  在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总喜欢做些小的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乐器使用的兴趣,听声音识乐器是我的另一项小尝试。
  一年级下册中第八课里的一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我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先闭上眼睛,用耳朵听,然后告诉我你们听到了什么?请举手告诉大家。学生一个个紧闭双眼抿着小嘴巴,认真地竖起耳朵捕捉声音。我立起课前准备好的挡板,在挡板后面摇动起手中的串铃。当一串清脆的铃声响起时,我看到学生的脸上顿时舒展开笑颜,我知道学生已经听出了我手里是什么乐器。不出所料学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小手举得很高很高,有的学生甚至都站起来生怕我看不见他们举起的小手似的。
  3、摸其形识乐器
  “好奇是人的天性”低年级的学生的好奇心尤为突出,他们总是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我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来认识乐器、熟知乐器从而运用乐器,使之为更好地表现歌曲,丰富我的音乐课堂教学---摸其形识乐器,是我做的又一项尝试。
  通过身边打击乐器的进课堂的实践,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改变一直以来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所形成的这样一种局面,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唱什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使他们从小养成一种认真、严谨的作风和学习态度;更好地培养起与他人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意识,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追求思想和顽强奋发的意志品质。
  这次身边打击乐器的进课堂的尝试是小有成效的,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和大力支持。作为一名一线的音乐老师,我的教学工作之路仍然任重道远,我要以此次成功的尝试为契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