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农村中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的培养

【作者】 张高华

【机构】 贵州省织金县后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的品德因德育环境而养成,培育学生的好的德育习惯,解决德性养成环境。从细处、重现性、习惯性的方面培养学生品行。不同的品行采用不同培养方法,修德养性的培养论证。
  关键词:农村、学生、德育、养成、培养。
  在经济开放时代,外出打工找钱的家长众多,接触教育孩子的机会少。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多,老师培育学生的机会多,那么学生德育养成教育培养的重担就落在老师的身上了。
  学生的为人处事,品行往往在群体中发展,在群体中形成。一个好的群体,好的品德环境可以造就一个品行端庄的年青群体。人的品德习惯一旦形成,一般难以改变,所谓“本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品德习惯形成以后,难以更改过来,那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我们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德育养成教育呢?依我个人拙见,应这样着手培养:
  一、解决养成环境
  老百姓常言:“你这‘德性’咋养成的”。这里的德性就是指道德与性格,养成即形成。百姓都知道一个人的“德性”有个养成过程,形成过程。那青少年儿童的德育养成教育的培养也应有个形成过程。好的德育环境,好的养成过程,会形成好的德性;坏的德育环境,坏的养成过程会形成坏的德性。所谓家教好,主要是家庭德育环境好,长辈教育有方,才能教育出有好德的晚辈。学校是育人园地,老师的德性是育人的楷模,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因此,要净化德育环境,首先必须净化教师的德育形象。学校要形成好的德风,才能影响学生的发展。老师的德性不好,如果要要求学生形成好的德性,学生难道不会评说吗?故让学生养成好的德育习惯,学校必须形成好的德风,老师必须树立好的德性榜样。
  二、从细微的习惯类型培养教育
  在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细微的德育习惯。具体细化为:见人会打招呼的语言习惯、爱劳动和卫生环境的维护习惯、爱集体升华为爱祖国的习惯、爱学习和为国争光的荣誉习惯、动作行为习惯和语言习惯等等来培养。
  1、见人会用规范简洁语言打招呼的习惯。这点小事,谈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有老师常抱怨说,有自己教的学生见到老师时先喊老师名字,再说你好,不会用老师的姓后加你好,或者用老师好来与老师打招呼。我说,人的名字本来就是开来喊的,这没什么奇怪的。学生会喊老师的名字已经不错了。回想一想,这是学生的错吗?是你老师本人引导得不到位,造成的。如果以后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就要正确引导学生,与老师见面打招呼,直接说:老师好!这样引导以后学生还在直呼老师名再加你好,那才怪呢?因此,在教学生时,应向学生讲清楚,在校园内外,不能直呼老师姓名来向老师打招呼。如果是早晨见到老师就用“老师早!”,平时统一用“老师好!”,这样称呼既不别扭,通俗易做,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就会形成用同一语言来打招呼。不管对熟悉的老师、不熟悉的老师、外来的上级领导,统一用“老师好”来向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会乐意接受的。出了学校,对邻居长辈,就用长辈辈分敬词加上一个好字打招呼,简洁,听起来舒坦。
  2、爱劳动与卫生环境的维护习惯
  爱劳动也是学生在校的德育养成教育之一,只有教育学生爱劳动、喜欢劳动,他们才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爱劳动教育应包括参与集体劳动,积极从事个人劳动,学生脑力劳动等,这里仅就体力劳动而言。目前学生在校的劳动仅仅有班级卫生打扫、学校清洁区打扫和清理自己的个人卫生。这些是平常不过的小事了,为什么会与德育养成教育相关呢?因为个别学生可能邋遢、顽皮、不讲卫生、不遵守卫生规章,有乱丢、乱踩、乱踏的恶习,他们不仅不保护别人清理干净的环境卫生,反而进行小破坏,这种行为如果不加以教育引导,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不讲卫生不爱劳动的坏习惯。如果这样就得教育他们应积极参与劳动并保护好自己的劳动果实,同时监督别人维护好环境卫生,形成习惯。针对邋里邋遢不讲究卫生的学生引导其往讲究卫生的方向发展。
  3、集体荣誉升华为爱国情感
  在校学生有小组团体、班集体、学校集体概念,让他们在为这些集体争荣誉,获取成功感的同时,把这种荣誉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维护小组利益,维护班级利益,与维护家乡利益、祖国利益是一致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就要从这些小小的情感利益步步升华,从小团体上升为国家利益。比如一次小小的班级书法赛,习作比赛,手工制作竞赛等,可在开始或总结上进行荣誉感升华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取得的每一次成绩、每一项成功都是在为祖国做贡献。如果这样做了,学生的大脑里就会有为祖国贡献的理念,为祖国繁荣而竞争,养成习惯,形成概念,终身不忘。
  4、爱学习和积极向上的不满足感
  爱学习也是品德养成教育应培养的内容之一。针对懒散、不爱动脑筋学习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满足现状;教育他们学会动脑也是一种本领,是为自己的将来赶超别人创造条件,奠定基石,也是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牢基础。
  5、动作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生的动作行为习惯,在德育养成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环节。没有恶习的学生引导其继续从更好的方向发展,有坏恶习的学生,就要帮助改正错误、纠正恶习。有的学生会在老年人背后做怪动作或者模仿老年人动作,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也是品行不端的表现。如果发现有这种恶习的学生,不许大骂,要向他讲清,像这样做,不礼貌,不是一个好学生。谁人都会老,谁家都有老人,老人的动作行为都差不多一样。在别人老人背后作怪动作、模仿,是不道德的,必须改正,要做一个品行端庄的有道德品质的学生。这也是落实行为美的养成教育。
  针对有这种恶习的学生要时常观察他的动作行为,可向别的学生了解,注意他的发展变化。德育德育,要有德就要教育,在不断教育改正中提升学生品德行为素质。至于乱丢、乱踏、乱踩的学生可用班规条约来约束。
  6、学生的语言美培养
  针对出口成章、乱骂人、用粗话伤人的学生,得纠正其语言行为。所谓语言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知道,低年级的学生,他知道什么美与不美,说出来就是“美的”,但(下转第60页)(上接第74页)好与坏,辨别得了吗?那么在教学时,就要耐心的指导学生区别什么语言是骂人语言,不能乱说;什么语言是美的、好的()语言。不许说骂人的语言,时时警觉自己把语言说美,长时间下去,就会形成习惯。学生的语言美是环境造成的,美的语言环境就会塑造美的语言形象。
  三、德育养成教育的培养方法
  针对不同品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品行好的学生开导其朝德育素养方面升华,采用指导的办法,这类学生教育用力不多。品行差的有恶习的学生,采用矫正法加以引导,教师要多抽时间专门纠正其恶习,引导他从好的方向发展。这类学生毕竟不多,矫正引导用时不会多,但必须耐心矫正。挽救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人才。为什么呢?有坏恶习的学生,如果不加以矫正挽救,恶习形成习惯后,不久的将来这种恶习就会害了这个学生。
  四、修德养性的培养
  修生养性也是德育养成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但对于青少年儿童应先从语言行为动作入手培养。青少年儿童,年少无知,性格刚强,易发怒,易做错事,特别是做了坏事而不知是坏事。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教育学生,不管做什么事,先思考,想一想,区分善恶好坏之后再决定做与不做。
  说话学会“紧开口、慢开言”,所谓想好再说,有条有理的说,说话时不能像“打寡鸡蛋”一样,噼里啪啦滚出来而不分好坏。
  学生行为动作时,一般不会考虑,也不会考虑后果者多。比如玩乐引起的打架骂人,只要一方无意或不注意伤着对方,双方就会立马打起来或者骂起来,不顾后果的做。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德育教育时,就要预设情境教育。低年级的学生老师设定情境做:一个学生不小心,踩了另一个学生的脚,受害方一定产生恶意报复的动机;这时就让“肇事方”马上给“受害方”赔礼道歉,设置受害方马上接受,不报复的情境。像这样引导学生从好的方面发展,学会养性。别人无意中伤害自己,不许发怒,不许马上报复,看看对方的善意;对方不道歉的也不在意,当成“肇事方”不是故意的,不大个事的事情不许计较。针对高年级的学生用口述教育的方式进行,不必演练。
  人的好性格养成,往往是从语言、行为动作两方面表现出来的。至于心灵问题,随着语言行为动作转好,其心灵也会逐渐变好,当然不排除有口是心非的人存在。
  学校德育养成教育应因时、因地、因环境和因人而进行,不能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方式,要灵活。我们要因人而育德、育人德。古代常用“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方式来育人,这桎梏了人的发展。有人又用“人道”来判断人的德性。古今中外,德育养成教育均与当时的教育标准相适应,即德育服务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德育养成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德育养成教育,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培育方式,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拙见,让专家们见笑了。
  作者简介:张高华,工作单位:织金县后寨小学,学历:初始学历专科,25年基层教学经历,小学高级教师。通讯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后寨苗族乡花树村新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