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 王金环

【机构】 新疆轮台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举。这将对学生一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让学生从孩提到成人以及今后漫长的岁月中汲取更多的课堂之外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关键词:阅读习惯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语文素养
  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举。这将对学生一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以让学生从孩提到成人以及今后漫长的岁月中汲取更多的课堂之外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忽视了学生的兴趣而用一些“强加式”的方法来引导,会步入形式主义的教学误区。课前阅读,不仅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还要着力培养兴趣。如教《望庐山瀑布》,学生对唐朝诗人李白的诗略有所知,但不完全了解。因此我指导学生课前做好认真的阅读学习,复习阅读《夜宿山寺》、《静夜思》等诗,扩展阅读并搜集你熟悉的唐诗,举行“唐诗诵读赛”,然后评评谁搜集的唐诗多,读得好。这样学生发动起来了。情趣来了,让学生由读促知,由知生情,为授新课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指导科学的阅读方法——会读
  在授课过程中,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阅读。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审时度势,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目标的直奔中心,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因为一篇课文的阅读任务就是能从大量材料中筛选出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并把它集中起来,挑出课文的主干及课文的语言精华。关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区别的阅读重要的信息,而并不是简单的对每字、每词、每句面面俱到的逐一理解。如《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接近学生生活,只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能理解大意。这样,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该在课堂上让学生扎实学会阅读。对于教科书上的每一篇优秀范文,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初读感知,精读诵读,感情积累的时间。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可用默读、朗读、自主读、指名读、范读、引读、快速读、领读、研读、选自己喜欢的句段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课文,使学生读得津津有味,读得有情有趣。通过读,让学生理解课文,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积累材料。又如古诗《鹿柴》,像一幅画,惟妙惟肖,使人看了入境生情;如一首歌,清脆悠扬,听了让人心旷神怡。王维以优美的文笔,写下了深邃幽静的山林,写出了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在初读感知、细读理解课文后,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古诗,看投影,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当学生目观、耳闻、口读时,仿佛置身于“寂静山林”的游览观赏中,头脑里将秀丽的画面与优美的文字联系起来。
  兴趣能激活学生课内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飞扬,个性发展。在教学时,我用热情感染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他们一起学习、阅读、讨论、答疑解难、有乐共享,激起学生阅读欲望,学会阅读。如师生读格言,讲故事,讲笑话,画简笔画,做体态语等活动,用的时间短而收效快。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这何乐而不为呢?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爱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语言实践的用武之地,是学会阅读的阶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地读,是学会阅读的前提。
  首先,要把课前阅读,课中阅读培养的阅读兴趣引渡到课外阅读中来,持续的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其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时间阅读。每天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每位学生都有一个读书笔记本,上面摘抄了好多好词佳句,为习作积累了资料。
  第四,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古诗背诵大赛、诵读定级、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乐意的主动地参与。
  总之,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轻松愉快的学习语文,阅读水平会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会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