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论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作者】 李逢轩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堂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习的方法,提升学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物理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就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分析论述,希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新课标;实验教学;概念教学
  0前言
  新的教学理念以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取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要思考新课改下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教学。
  1重视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许多物理规律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实验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物理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得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科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实验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课堂演示实验。课堂演示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它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未知欲。课堂演示实验即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基础。成功的实验演示不仅能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而且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引领学生亲手演练。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内外探究性实验。分组实验可使学生在讨论实验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增强手脑并用的能力,并能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同时得出实验结论。探究性实验则以问题为核心,它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引领学生多问为什么。在观察实验时,应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下落,为什么我们白天能看清周围的事物而黑夜则不能呢,为什么电动机通电就能转动呢。通过日常现象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某些物理问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4)让学生认真完成实验题。做实验题是检验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和技能是否掌握的最好办法,也是学生对从实验中所学知识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生做实验题,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和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拾遗补缺,学生也能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检测,从而优化教与学的质量。
  2重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是对事物的抽象总结和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应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类比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解析概念的形成。 
  (1)先让学生“懂”。“懂”就是“知道”、“明白”。例如学习压强后,就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压强,压强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建立起压强正确清晰的表象,帮助形成概念。 
  (2)再让学生“透”。“透”就是“彻底”、“充分”。例如学习了速度就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速度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这样就会使学生不但理解了概念的内涵,也了解了概念的外延。 
  3重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教学的成败,对于学生能否学好物理,能否运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些必须抓好规律教学。 
  3.1要注意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 
  有些物理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应用时要特别注意适用条件。如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对所有物体普遍适用,其中“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而实际上,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2要重视公式的适用范围 
  物理公式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只有在适合的范围内才能应用。如公式:p=F/S是压强的定义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而p=ρgh,则只适用于计算静态液体由于自身的重力所产生的压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搞清每个公式的适用范围,以免学生乱套、硬套公式。
  4综合生活实际,教会学生应用知识 
  课改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生活用电后,会安装简单的照明电路;学习简单机械后,会按照要求组装省力而方便的滑轮组等。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充分理解其内涵,把握新方法,学会关爱,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改同行,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伟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观的实践探讨[D];延边大学;2010年11期
  [2]王宁之;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物理》 2015年04期   
  [3]李宏飞;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中学)》2014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