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时期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实践与适用
【作者】 滕秀梅 林亦平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选择与认定,在本质上表现为如何坚持与发展的问题。围绕着该问题的实质、内容讲解与适用范围的认识与研究,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更是在实践中深化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和阵地的应有要求;在内涵上,该问题涉及到从历史到现实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在范围上则涉及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体系。
关键词:实践,适用,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先进分子
Content abstract: the selection and recognition of marxist theory, in essence is how to insist and development. Around explaining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the content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research, not only i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but also in practic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main channel and position should be required; On the connotation, the issue involves the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from history to reality, on the scope, involves the basic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 words: practice, applicable, marxism, the May 4th movement, advanced molecular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关“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内容,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就其内涵而言,既涉及到青年学生对历史上我党的组织建立与指导思想确立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到对现实中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就其范围而言,几乎涉及到现有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以此问题为核心,以大学教学要求和目标为背景,结合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运用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讲解,具有推广与借鉴意义。
一、问题的实质
“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时期选择与认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的研究,本质上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价值的研究。
一方面,历史上选择与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必然性。这种选择与认定过程是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征为基础,结合在特定条件下国际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与苏俄十月革命的实践的借鉴为依据,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综合分析与比较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进行认识与选择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另一方面,现实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科学性。在逻辑意义上,坚持与发科学理论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与方法。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间上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在空间上基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社会背景;立足于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在研究的重点需要从批判资本主义的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转移,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开放与发展的理论品质所决定,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价值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效能充分得以体现的基础。
二、问题的讲解
就问题的结构而言,“选择”作为该问题的核心词语,串联了该问题的三层逻辑涵义:谁在“选择”、何时“选择”与“选择”了什么,即“选择”的“主体”、“时间”与“内容”三个层次内容。因此,在具体认识和探讨中,拟从三层内容及其辨证关系展开分析和论述:
(一)“主体”的结构与属性决定了科学“选择”的可能性
从逻辑上看,主体思想与组织上的先进与否是科学“选择”过程与内容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属性与阶级构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两大主体)的先进性特点,则为科学“选择”奠定了基础,形成一种可能。
首先,就“选择”主体的阶级属性而言,与其他阶级特别是有产阶级相比,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具有“公共”性的群体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群体习惯从“公共利益”的维系的角度和立场来认识和审视社会问题。如果结合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抑强扶弱的侠义文化的历史背景,则不断强化与发展其维系社会正义与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特征,如同电视剧《亮剑》中台词所说,“我不懂也不了解政治。但我总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应该是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是少数人欺负多数人的。国家是大家的,应该平等坐下来协商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与前途的问题。”突出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这种朴素而又不失理性的政治情怀。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理性的“公共性”的人格特点,往往是其能得出理性选择与决定的思想与认识基础。
与欧洲工人阶级相比,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在具有纪律性和革命性共同特征的同时,更具有自身的阶级属性的特点。一方面,基于历史和文化上与农民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中国工人阶级更具有实现和加强工农联盟并且进一步扩大其群众基础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结合以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历史背景,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则赋予了更繁重、更复杂的内涵。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工人阶级在具有革命特性以外,更具有政治基础的广泛性,因而更具有阶级的先进性。
其次,就“选择”主体的结构而言,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尽管在历史上有过“问题”与“主义”之争,但群体之“坐而论道”以及对社会诉求缺乏准确与现实性把握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对中国工人阶级而言,历史使命的繁重和复杂,以及社会底层的弱势性特点,固然决定其革命的彻底性,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具有高度的革命素质和能力。在此,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有系统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思想的指导加以支撑。而五四运动的兴起,则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理论指导与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提供了结合的时间契机,阶级与阶层优势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是主体先进性得以体现的组织基础。
(二)“五四运动”的性质决定了科学“选择”的现实性
从历史到现实,任何科学理论的选择和认定都应该是“应运而生”的结果,这是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效能得以彰显的现实依据。如果说,“选择”主体的先进性为科学“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话,那么,“五四运动”的时间节点及其性质则为这种科学“选择”提供了一种现实性。在历史上,这种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国内外革命局势综合作用上。
首先,就“五四运动”前后的国际革命局势而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的成功。作为西方科学理论与东方国度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对中国革命将具有重大的启迪与示范意义。一方面,俄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封建农奴制)、经济结构与水平(农业大国与大多数的农业人口)与地理、文化(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等社会存在方式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借鉴与学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苏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相结合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更是中国先进分子借鉴和学习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现实参照;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并非是一个简单复制与移植的过程,而是在有机结合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苏俄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中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经验,对中国民主革命则具有现实启示与指导价值。
其次,就“五四运动”前后的国内革命局势而言,“民主”与“科学”两个基本口号以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因其客观上是为资产阶级的正常发展而开辟道路的任务,必然决定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结合以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与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则使民主革命具有新的涵义,因而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就发生的时代而言,它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相联系,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就革命的指导思想而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以前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相比,是最新的、最革命的也是最科学的;就群众基础而言,工人阶级的主力军结合以学生、小资产阶级和爱国人士,奠定了广泛的政治基础;就革命的结果而言,作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综合“五四运动”前后的国际与国内的政治局势,一方面,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无产阶级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夺取并建立政权提供了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已具备和形成了选择和认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和一定的实践基础。外部环境的示范、启示结合以内在的需要,则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应运而生”并扎根的现实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决定了科学“选择”的必然性
如果说主体特征与“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分别决定了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与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能性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则决定了“选择”必然性。就本质而言,思想理论的科学性既要体现在认识和揭示问题上的“切实”,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更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的“可行性”即具有可操作性。依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则体现在:
首先,在认识和揭示问题方面,在继承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以经济学为实证支撑,以辩证法为哲学指导和概括的历史观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的结论,并依此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动力与主体力量作了十分完备和严密的分析。其理论立足于当时的历史现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得出合理的推论,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特征。
其次,在解决问题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的特点。作为一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不仅在巴黎公社的经验、十月革命及各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历史中经受检验,更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事实上,任何科学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而成功的实践的历史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和思想上的碰撞,最终之所以“选择”和认定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其理论自身的科学价值,更在于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前后选择与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东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更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是“选择”主体、时期和内容的可能性、现实性与必然性有机结合的最终结果。
三、问题的适用
有关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研究,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就问题本身涉及范围而言,是广泛而深刻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看,几乎都以不同的角度与领域贯穿并使用于不同课程内容。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可以适用于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历史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与认识方法。在分析与认识中了解与深化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理论发展过程。
其次,从理论的角度,可以适用于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哲学、经济学等方法来认识与选择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的思维习惯,逐步塑造与深化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再次,从现实的角度,可以适用于本科《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就问题着重点可以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展开,就“为什么能够”、“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等问题进行论述,培养学生分析的逻辑思路,在分析与理解中深化其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与观念。
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可以适用于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该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一方面着力于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着力于训练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固然,教无定律是常态,不仅体现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也反映在教学主体和过程之中;但是,就同样的教学内容,有机运用历史与逻辑规律,从不同角度、领域来展开分析与研究,不仅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与价值所在,这同样也是一种常态。
作者简介:滕秀梅(1966-),女,助理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农村经济等;林亦平(1965-),男,法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农村经济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7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瞿秋白,瞿秋白诗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4]陈独秀,谈政治[J],新青年,1917年1月1日
[5]列宁,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J],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J],新青年
[7]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宣言[M],中央文献出版社,1968
[8]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社会》[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9]张冬冬,论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D],南京师范大学,2010
[10]涂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1]曹富雄;郭淑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求索》2009(4)
[12]张冬冬,中国共产党构建马克思主义观之科学方法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关键词:实践,适用,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先进分子
Content abstract: the selection and recognition of marxist theory, in essence is how to insist and development. Around explaining the essence of the problem, the content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research, not only i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but also in practice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of main channel and position should be required; On the connotation, the issue involves the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marxism from history to reality, on the scope, involves the basic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Key words: practice, applicable, marxism, the May 4th movement, advanced molecular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关“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内容,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就其内涵而言,既涉及到青年学生对历史上我党的组织建立与指导思想确立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到对现实中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就其范围而言,几乎涉及到现有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以此问题为核心,以大学教学要求和目标为背景,结合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运用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对该问题进行讲解,具有推广与借鉴意义。
一、问题的实质
“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时期选择与认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的研究,本质上是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价值的研究。
一方面,历史上选择与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必然性。这种选择与认定过程是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征为基础,结合在特定条件下国际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与苏俄十月革命的实践的借鉴为依据,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综合分析与比较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进行认识与选择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另一方面,现实中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科学性。在逻辑意义上,坚持与发科学理论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与方法。19世纪40年代在欧洲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间上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在空间上基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社会背景;立足于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在研究的重点需要从批判资本主义的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转移,在研究方法上需要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背景。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开放与发展的理论品质所决定,也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价值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效能充分得以体现的基础。
二、问题的讲解
就问题的结构而言,“选择”作为该问题的核心词语,串联了该问题的三层逻辑涵义:谁在“选择”、何时“选择”与“选择”了什么,即“选择”的“主体”、“时间”与“内容”三个层次内容。因此,在具体认识和探讨中,拟从三层内容及其辨证关系展开分析和论述:
(一)“主体”的结构与属性决定了科学“选择”的可能性
从逻辑上看,主体思想与组织上的先进与否是科学“选择”过程与内容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属性与阶级构成(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两大主体)的先进性特点,则为科学“选择”奠定了基础,形成一种可能。
首先,就“选择”主体的阶级属性而言,与其他阶级特别是有产阶级相比,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具有“公共”性的群体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群体习惯从“公共利益”的维系的角度和立场来认识和审视社会问题。如果结合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抑强扶弱的侠义文化的历史背景,则不断强化与发展其维系社会正义与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特征,如同电视剧《亮剑》中台词所说,“我不懂也不了解政治。但我总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应该是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是少数人欺负多数人的。国家是大家的,应该平等坐下来协商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与前途的问题。”突出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这种朴素而又不失理性的政治情怀。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理性的“公共性”的人格特点,往往是其能得出理性选择与决定的思想与认识基础。
与欧洲工人阶级相比,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在具有纪律性和革命性共同特征的同时,更具有自身的阶级属性的特点。一方面,基于历史和文化上与农民的天然的血缘关系,中国工人阶级更具有实现和加强工农联盟并且进一步扩大其群众基础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结合以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历史背景,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则赋予了更繁重、更复杂的内涵。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工人阶级在具有革命特性以外,更具有政治基础的广泛性,因而更具有阶级的先进性。
其次,就“选择”主体的结构而言,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尽管在历史上有过“问题”与“主义”之争,但群体之“坐而论道”以及对社会诉求缺乏准确与现实性把握的特点仍然比较突出;对中国工人阶级而言,历史使命的繁重和复杂,以及社会底层的弱势性特点,固然决定其革命的彻底性,但并不意味着必然具有高度的革命素质和能力。在此,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有系统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理论与思想的指导加以支撑。而五四运动的兴起,则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理论指导与工人阶级运动的结合提供了结合的时间契机,阶级与阶层优势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是主体先进性得以体现的组织基础。
(二)“五四运动”的性质决定了科学“选择”的现实性
从历史到现实,任何科学理论的选择和认定都应该是“应运而生”的结果,这是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效能得以彰显的现实依据。如果说,“选择”主体的先进性为科学“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话,那么,“五四运动”的时间节点及其性质则为这种科学“选择”提供了一种现实性。在历史上,这种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国内外革命局势综合作用上。
首先,就“五四运动”前后的国际革命局势而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的成功。作为西方科学理论与东方国度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对中国革命将具有重大的启迪与示范意义。一方面,俄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封建农奴制)、经济结构与水平(农业大国与大多数的农业人口)与地理、文化(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等社会存在方式与中国具有相似性,因而具有借鉴与学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苏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相结合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和价值所在,更是中国先进分子借鉴和学习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现实参照;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并非是一个简单复制与移植的过程,而是在有机结合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苏俄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中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经验,对中国民主革命则具有现实启示与指导价值。
其次,就“五四运动”前后的国内革命局势而言,“民主”与“科学”两个基本口号以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因其客观上是为资产阶级的正常发展而开辟道路的任务,必然决定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而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结合以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与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则使民主革命具有新的涵义,因而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就发生的时代而言,它使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相联系,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就革命的指导思想而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以前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相比,是最新的、最革命的也是最科学的;就群众基础而言,工人阶级的主力军结合以学生、小资产阶级和爱国人士,奠定了广泛的政治基础;就革命的结果而言,作为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综合“五四运动”前后的国际与国内的政治局势,一方面,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无产阶级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夺取并建立政权提供了借鉴作用;另一方面,“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已具备和形成了选择和认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和一定的实践基础。外部环境的示范、启示结合以内在的需要,则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应运而生”并扎根的现实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决定了科学“选择”的必然性
如果说主体特征与“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分别决定了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与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能性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则决定了“选择”必然性。就本质而言,思想理论的科学性既要体现在认识和揭示问题上的“切实”,即揭示事物的本质,更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的“可行性”即具有可操作性。依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则体现在:
首先,在认识和揭示问题方面,在继承18-19世纪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以经济学为实证支撑,以辩证法为哲学指导和概括的历史观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的结论,并依此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动力与主体力量作了十分完备和严密的分析。其理论立足于当时的历史现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得出合理的推论,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科学特征。
其次,在解决问题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的特点。作为一种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不仅在巴黎公社的经验、十月革命及各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历史中经受检验,更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事实上,任何科学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而成功的实践的历史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和思想上的碰撞,最终之所以“选择”和认定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其理论自身的科学价值,更在于其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运用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前后选择与认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东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更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是“选择”主体、时期和内容的可能性、现实性与必然性有机结合的最终结果。
三、问题的适用
有关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运动”时期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依据研究,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就问题本身涉及范围而言,是广泛而深刻的。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看,几乎都以不同的角度与领域贯穿并使用于不同课程内容。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可以适用于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之中。通过历史观的教育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与认识方法。在分析与认识中了解与深化对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理论发展过程。
其次,从理论的角度,可以适用于本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哲学、经济学等方法来认识与选择马克思主义等科学理论的思维习惯,逐步塑造与深化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再次,从现实的角度,可以适用于本科《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就问题着重点可以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展开,就“为什么能够”、“为什么需要”以及“如何”等问题进行论述,培养学生分析的逻辑思路,在分析与理解中深化其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与观念。
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可以适用于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该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一方面着力于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着力于训练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固然,教无定律是常态,不仅体现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也反映在教学主体和过程之中;但是,就同样的教学内容,有机运用历史与逻辑规律,从不同角度、领域来展开分析与研究,不仅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与价值所在,这同样也是一种常态。
作者简介:滕秀梅(1966-),女,助理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农村经济等;林亦平(1965-),男,法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农村经济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7
[2]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瞿秋白,瞿秋白诗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4]陈独秀,谈政治[J],新青年,1917年1月1日
[5]列宁,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J],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J],新青年
[7]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宣言[M],中央文献出版社,1968
[8]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社会》[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9]张冬冬,论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D],南京师范大学,2010
[10]涂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11]曹富雄;郭淑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求索》2009(4)
[12]张冬冬,中国共产党构建马克思主义观之科学方法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