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临夏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作者】 王 峰 潘 兰

【机构】 甘肃省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下,结合省委“3341”工程和临夏州经济发展及劳动力转移需求,进一步全面了解经济社会市场发展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对临夏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情况、教学质量和就业状况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度思考,正确认识临夏职业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帮助临夏州政府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职业学校,使临夏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调查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地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临夏州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和历史等因素制约,我国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生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总体数量、规模相对较小。临夏州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总体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整体不高,主要发展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实现跨越发展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本次调查,课题组着重对临夏州“七县一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基本情况、各职业学校招生竞争态势、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意向、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为州委州政府进一步合理规划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加快临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依据。
  1、研究背景与过程
  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GS【2014】GHB1420课题组于2014年10月20日开始对临夏州11所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本次调研以临夏市为中心,辐射“七县一市”所有中职学校,通过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访问座谈等形式对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教师、教育工作者及当地乡镇企业、村委会、部分学生家长等社会群体进行针对性的调查。
  主要调研方法:⑴问卷调查法: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教师问卷300份、学校问卷11份、群众问卷100份、农村职业教育问卷100份。⑵ 访问座谈:与校长、教师、学生访谈,街头随访,村干部访谈,与教育部门有关领导交流;⑶ 查阅地方政策文件及文献资料等。
  2、临夏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临夏州共有11所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州直中专学校2所,即州卫生学校、州职业技术学校,“七县一市”职业高中9所,其中,民办学校2所,即临夏外国语学校、广河外语职业学校。全州中职学校共有教职工915人,其中专任教师630人,“双师型”教师112人,占专任教师数的17.8%。现有接受中职学历教育的学生共5271人,占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1.4%,职普比为1︰9,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图1:高中生与中职生在校学生比例调查统计图:
 




  3、主要发现和讨论
  3.1.关于招生及竞争情况
  在全州所有调研学校,“生源大战”普遍被认为是目前最为困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问题。1998-1999年中等职业学校分配制度全面改革,彻底改变了中等职业学校计划经济时代坐等生源的局面。2000-2001年,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都遭遇了“招生大滑坡”。在某校,1998年招生数为1100人,2000年锐减到200人,2001年只恢复到400人。在另一所学校,1999年计划招生800人,结果只招到300人左右,2000-2014年间,每年也只能招到300-500人。同时,每学年的开学,还有5%—10%左右的在校学生继续流失。
  生源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线。根据课题组对各校的调查访谈,中等职业学校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自2003年前后就开始了。为了赢得生源,各学校纷纷使用多种多样的竞争手段。除了传统的发放招生简章外,学校组织专门的招生人员进行多次招生、常年招生,并要求教职工全员招生,甚至使用招生中介等种种招生手段应运而生。为此教职工纷纷与中学校长、班主任、村干部、熟人、亲戚、朋友联系请求推荐学生生源,学校给教职工每年分配必须完成的招生任务,并且招生任务从2003每位教职工招生1人逐步加大到2014年的2—3人,甚至在某学校按职称或职位定招生任务,对完不成招生任务的教师除了经济罚款外,在评先选优和年终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调查显示:56%的教师平均每年招生1—2人,有35%的教师完不成招生任务。由于招生竞争越演越烈,“有偿招生”成为学校的主要招生手段,招生成本也越来越高。据课题组调研的有关中职学校校长估计,每招1个学生,平均成本在500—1000元左右,如果招生100人,招生成本就在5万—10万元左右。一些学校为了激励老师多招学生,对每招1个学生有明确的奖励规定。如在某校,学校确定每招一名学生奖励300元。
  图2:某校中职教师2012—2014年招生调查统计图(参照平均数): 





  
  由于激烈的招生竞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已经基本没有门槛和标准。在每所调研的学校,学生来源越来越多样化,退伍军人、大龄社会青年(有的只相当于小学毕业程度)、初高中毕业生等都成为中职生的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处于“开门办学”状态。调查中只有54%的学生参加了中考,有差不多30%的学生上过高中或已经高中毕业,大约5%的学生有“半年以上的工作经历”,7%左右的学生没有参加中考,4%的学生根本没有填报志愿书。
   从统计分析看,各学校生源分布情况是,98%的学生来自临夏本地区,只有2%的学生来自本省其他地区(0.5%)和外省外地(1.5%)(主要是阿拉伯语专业)。该数据与公布的官方数据基本吻合,这说明本次抽样调查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图3:中职学校学生生源来源调查统计分析图
  




  图4:中职学校学生生源来源调查统计分析图 
   





  3.2.关于教学质量和就业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竞争并没有促进教学质量的良性竞争,而在各个学校跨越性的规模扩张情况下,教学质量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的情形令人担忧。调查显示:只有38%的学生“对学校教学质量感到满意”;不到一半(49%)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和实用的技术”;47%的学生对目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表示一般和不满意;38%的学生对学校的实训条件不满意,认为理论课太多,实践课太少;有54%的学生表示“如果重新选择,他们不会选择中职”;有差不多1/3的学生(33%)曾经考虑过“退学或辍学”。
  到目前为止,中职生对就业的信心表现不足。93%的学生表示对将来就业的问题“有些担忧”或者“十分担忧”,38%的学生希望在一、二线城市就业,而48%的学生希望留在州内或自主创业,这是由于一方面,州内没有大中型企业,中职毕业生难以在州内就业;另一方面,50%以上的临夏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习惯的局限,无法在外地企业就业,导致家长和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中职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65%的学生希望月薪在3000——4000元之间,只有17%的学生期望值在5000元以上,由此可见,大部分中职生对薪水的要求比较现实,只是希望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图5:中职生对所在学校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统计图1:







  图6:中职生对所在学校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统计图2:







  图7:中职生就业意愿调查统计图:





  图8:中职生对就业月薪期望值调查统计图:






  4、政策建议及措施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和发现,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4.1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多种招生方式齐头并举,切实加大招生力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要积极转变职业学校州内办学和招生工作思路,扩大招生范围,立足本州,面向外省和外地招生,扩大办学的辐射面,提高办学的层次。在充分挖掘本地优质生源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域的联系,扩大招生规模,要坚持常规招生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招生手段。除常规招生外,各种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比如“专人招生”、“常年招生”“全员招生”等形式是目前我州所有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胜”的重要方式,甚至亲戚、朋友、熟人等“招生中介”也在中等职业教育市场中发挥了提供信息的重要作用。对于某些学校招生奖惩制度等激励招生的一些措施应慎重对待,避免一刀切的杜绝政策,一些招生方式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是适应环境和市场调节的结果,各学校实际操作时应把握“度”的掌握。否则,盲目的绝对禁止或无原则的纵恿都会是本地区中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受到抑制。
  其次,必须将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问题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来抓。而在这次调研的学校中,学生实际上都是“宽进宽出”。在“开门办学”的情况下,学生平均的学术素质下降,学生教育和社会背景更加多元化,部分学生在行为纪律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强调就业率的大背景下,要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管理教育。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教育质量为核心,针对社会市场实际需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培养目标要准确定位于真正具有职业特点、应用技能强、能胜任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4.2整合区域教育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突出市场导向,提升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首先,以州委州政府大力支持当地民族职业教育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规模相对较大、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州职业技术学校(原州农校、州民族学校、州农机校已整合)和州卫生学校的优势专业和师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以经贸阿拉伯语、卫生护理、汽车应用与维修、畜牧兽医、园林艺术为主的优势专业,使几个州直职校的教学资源、实习实训场地等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其次,加强硬件建设,临夏地区自身具有许多有待深入挖掘和重新整合的教育资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整体环境亟待改善。一方面,从制度上探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企业化管理理念,探索开放式办学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职业学校要切实调查联系本地区民族行业和民族企业,通过校企合办、校企合作、校办企业、企业办学等多种创新改革,实现学校与教育技能岗位的契合,实现教学相通、理实一体,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紧密接合。另一方面,加大地方财政和行业企业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提升中职校办学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中职学校的专业服务区域、民族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4.3、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行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用人制度。
  全州、县、市各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资源结构,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与教学需要相适应(下转第14页)(上接第8页)的校办产业,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产业单位联姻,组建各类产业的生产经营联合体,走以产促教、以产养校的路子,要推进现有招生制度、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对职业学校农、林、牧等类专业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凡取得初中毕业文凭者,可不限年龄免试入学,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发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
  要建立健全州、县、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学校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对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指导和推荐服务。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并利用劳务市场、人才招聘会等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发送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要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并优先聘用获得双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健全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和完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办法,明确对各类劳动者的岗位要求,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
  同时,社会也要给他们营造良好的求职择业环境与氛围。目前,国家已经制订和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就业促进法》等相应的就业法规,中职教育得以规范和完善,保证毕业生依法求职,求职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临夏州职业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本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临夏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的课题论文之一。
  作者简介:王 峰 男,高级讲师甘肃省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 
  潘 兰 女 高级讲师 甘肃省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