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分层练习
【作者】 施宗文
【机构】 贵州省威宁县哈喇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代教学认为,数学教学应理解为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课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体操。就大多数中学编排的班级中,进校时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已是高低有别,再经过新课的学习后,差别越加明显,如何在复习课中避免讲题而讲题,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组织一个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进行最优的复习呢?同一节内容,可把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尽可能地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各级相应的作业,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或多或少的活动起来。
分层练习的首要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本节内容的基础知识(公式、定理、公理、推论等)。毕竟,双基知识是练习的前提和保障,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复习中以练习为主,故第一环节不应占用学生的太多时间,应花更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分层练习的题类设计为A(基础类)、B(中等类)、C(难度较大类)三类题,其中B类份量较多;学生分为优、中、差三层,其中中等生人数要多一些;教室的座位分小组安坐,完成练习内容:优生做B、C两类;中等生做B、A两类;差生做A类后,可选做B类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知识都有记不清,谈何运用?仅仅是背住了公式,定理等,也不能真正解题。分层练习正是阶层式系统深化知识而做出的尝试,其可行性为:
第一,分层练习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部份教师上课形式上搞“高,大,空”;一些教师又妄自菲薄,借口学生基础差而放弃追求,一个合格的教师应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吃到合适的“知识食粮”。经过新课的学习,已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何苦要生拉活扯地找一道题来“适合”全体学生呢?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就应该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区别教学、分层教学。分层练习的题类设计正体现上述原则:差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现成问题,如立体几何解答题复习中A组题可选择易建立坐标系且数字型的空间距离和角度计算的题目;中等生一方面轻易地完成A组题,另一方面完成“增减角度建立坐标系或含有一个参数的距离与角度计算问题”;优生则应达到解决诸如“不易建立坐标系或含两个参数计算”这样的问题。可见,分层练习是适合学生的适度训练。此外,练习内容还符合学习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差生完成A类,还发必须向B类看齐,中等生在时刻验证自己的基础(A类)的同时,还应该把目光抬高一点(C类);优生做B、C两类,一方面要完成自己水平的基本食粮(好比大米),另一方面也要完成自己的提高食粮(好比菜肴),若还有余地,可加一些有关实际问题、智力游戏、急转弯之类的思维训练,这又未尝不可呢?练习内容呈现台阶式的环扣关系,提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单调到变式,从模拟到创新的学习过程,从心理学上讲,刺激模式与个人认识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两者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分层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适宜的台阶上进退自由,进可提高,退可保底,形成学生差→中→优的良性转化,练习成功越多,成就动机就增强,逐渐转化成学习兴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了。
第二,分层练习可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数学课不能采取注入式或满堂灌的这一单向传递,应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本身的多向信息传递形式。教师十多分钟的指导和精要讲解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产生一个模式,也可避免学生听重复内容的疲倦性。后边的练习过程一方面是座位的安排(同层次相挨),这从空间上防止了差生向同桌或邻近的学生照抄;另一方面,时间的紧凑以及教师的亲自督阵,学生不敢在位子上无所事事,这又从时间和心理上打消了他们偷懒的念头。这样强制性地促使差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当然,中上层次的学生这方面的自觉性自不用再过多干涉了。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活动是受动机调节和支配的”,“动机能推动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分层练习的适度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兴趣正是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最大动机。于是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教师在旁边个别辅导,或者整体加以点拨;学生同层次之间也可以共同商榷,或向其它层次的同学借鉴,这种多方位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巩固深化了基础知识,这正是现代教学的主方向。
第三、分层练习可帮助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为学生复习其它科目赢得更多时间。由于学生进入期末复习阶段,各科齐头并进,如果布置了过多的作业,形同虚设。一方面固然是学生不可能花全力时间来应付该科,另一方面,作业量大而不精,效果未必最佳,作为教师,完全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最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应该是题海战术之流。就算部分踏实的学生能够完成,质量也难以达到要求,更何况多数学生势必以抄袭等方式来应付检查,这与整体教学的原则相悖,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分层练习也区别于那种“甩炸弹”式的复习方法。有些教师一上课就把所有的题出给学生,自己不闻不问,同时也严格限制学生的交流。分层练习必需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结合在一起,有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沟通,是一种多方位的知识学习结构。分层练习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节省,体现了各科应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协调原则,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有了兴趣,又在教师的监督下认真的去做,相信大多数同学一定能达到教学要求。分层练习可组织水平不同的全班学生进行优化复习,同时也促使教师要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教师要实施分层练习,必然要分层备课。其重心工作是题类设计,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后,分清各个知识点对学生是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后,设计的练习题才会有的放矢。对于后进生的A组训练力争放在最低要求,切实要让学生逐步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来,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急于求齐,不能揠苗助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克服后进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努力为后进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景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而对于尖子生必需要让他们‘吃得够’,不能平淡无奇、乏而无味、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数学家波利亚也说过:“你卷进问题的深浅将取决于你解决它的愿望的殷切程度。”所以说,教师大可将一些难题放手在C类问题内,让这部分学生卷进问题的深度更深一些,课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商量来完成。此外,有些题目适合于各类层次的学生。
另外,设计好题目后,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上好分层练习的复习课。这其中也要分层评价各类学生的优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
分层练习的首要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本节内容的基础知识(公式、定理、公理、推论等)。毕竟,双基知识是练习的前提和保障,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复习中以练习为主,故第一环节不应占用学生的太多时间,应花更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分层练习的题类设计为A(基础类)、B(中等类)、C(难度较大类)三类题,其中B类份量较多;学生分为优、中、差三层,其中中等生人数要多一些;教室的座位分小组安坐,完成练习内容:优生做B、C两类;中等生做B、A两类;差生做A类后,可选做B类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知识都有记不清,谈何运用?仅仅是背住了公式,定理等,也不能真正解题。分层练习正是阶层式系统深化知识而做出的尝试,其可行性为:
第一,分层练习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部份教师上课形式上搞“高,大,空”;一些教师又妄自菲薄,借口学生基础差而放弃追求,一个合格的教师应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吃到合适的“知识食粮”。经过新课的学习,已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何苦要生拉活扯地找一道题来“适合”全体学生呢?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就应该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区别教学、分层教学。分层练习的题类设计正体现上述原则:差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现成问题,如立体几何解答题复习中A组题可选择易建立坐标系且数字型的空间距离和角度计算的题目;中等生一方面轻易地完成A组题,另一方面完成“增减角度建立坐标系或含有一个参数的距离与角度计算问题”;优生则应达到解决诸如“不易建立坐标系或含两个参数计算”这样的问题。可见,分层练习是适合学生的适度训练。此外,练习内容还符合学习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差生完成A类,还发必须向B类看齐,中等生在时刻验证自己的基础(A类)的同时,还应该把目光抬高一点(C类);优生做B、C两类,一方面要完成自己水平的基本食粮(好比大米),另一方面也要完成自己的提高食粮(好比菜肴),若还有余地,可加一些有关实际问题、智力游戏、急转弯之类的思维训练,这又未尝不可呢?练习内容呈现台阶式的环扣关系,提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单调到变式,从模拟到创新的学习过程,从心理学上讲,刺激模式与个人认识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两者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分层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适宜的台阶上进退自由,进可提高,退可保底,形成学生差→中→优的良性转化,练习成功越多,成就动机就增强,逐渐转化成学习兴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了。
第二,分层练习可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数学课不能采取注入式或满堂灌的这一单向传递,应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本身的多向信息传递形式。教师十多分钟的指导和精要讲解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给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产生一个模式,也可避免学生听重复内容的疲倦性。后边的练习过程一方面是座位的安排(同层次相挨),这从空间上防止了差生向同桌或邻近的学生照抄;另一方面,时间的紧凑以及教师的亲自督阵,学生不敢在位子上无所事事,这又从时间和心理上打消了他们偷懒的念头。这样强制性地促使差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当然,中上层次的学生这方面的自觉性自不用再过多干涉了。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活动是受动机调节和支配的”,“动机能推动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分层练习的适度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兴趣正是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的最大动机。于是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教师在旁边个别辅导,或者整体加以点拨;学生同层次之间也可以共同商榷,或向其它层次的同学借鉴,这种多方位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终巩固深化了基础知识,这正是现代教学的主方向。
第三、分层练习可帮助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为学生复习其它科目赢得更多时间。由于学生进入期末复习阶段,各科齐头并进,如果布置了过多的作业,形同虚设。一方面固然是学生不可能花全力时间来应付该科,另一方面,作业量大而不精,效果未必最佳,作为教师,完全有责任为学生提供最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不应该是题海战术之流。就算部分踏实的学生能够完成,质量也难以达到要求,更何况多数学生势必以抄袭等方式来应付检查,这与整体教学的原则相悖,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分层练习也区别于那种“甩炸弹”式的复习方法。有些教师一上课就把所有的题出给学生,自己不闻不问,同时也严格限制学生的交流。分层练习必需是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结合在一起,有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沟通,是一种多方位的知识学习结构。分层练习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节省,体现了各科应相互配合,共同发展的协调原则,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有了兴趣,又在教师的监督下认真的去做,相信大多数同学一定能达到教学要求。分层练习可组织水平不同的全班学生进行优化复习,同时也促使教师要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教师要实施分层练习,必然要分层备课。其重心工作是题类设计,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后,分清各个知识点对学生是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后,设计的练习题才会有的放矢。对于后进生的A组训练力争放在最低要求,切实要让学生逐步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来,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急于求齐,不能揠苗助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克服后进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努力为后进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景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而对于尖子生必需要让他们‘吃得够’,不能平淡无奇、乏而无味、老生常谈、毫无新意。数学家波利亚也说过:“你卷进问题的深浅将取决于你解决它的愿望的殷切程度。”所以说,教师大可将一些难题放手在C类问题内,让这部分学生卷进问题的深度更深一些,课后带着强烈的兴趣商量来完成。此外,有些题目适合于各类层次的学生。
另外,设计好题目后,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上好分层练习的复习课。这其中也要分层评价各类学生的优劣,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