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小班化教学中历史模块化教学的运用初探
【作者】 周桂珍
【机构】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第二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但我认为,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我们还要将我们的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运用好各种有利于我们教学的资源。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让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最终通过具体的优化了的教学案进行反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谈谈“学、议、导、练”四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实际运用。下面是我对“学议导练”四步教学法所做的
流程图:
一、学(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可以分为课外自学和课内自学两种。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外资料、搜集相关信息等方式去呈现。一般情况,课外自学内容是在结束上一课内容之后布置,这类预习题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学情。比如在上完第5课之后,我安排学生回去之后搜集与第6课相关的成语,并在下一节课的课堂上请同学讲述相关的成语故事。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学生比较能够接受,学生可以运用网络或身边的书就可以完成任务。通过查找这些成语故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对本课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对下面的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课内自学,首先是教师要根据课标编写特定的预习题,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自学题主要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填空题主要是根据本课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这些内容在课本上一般都能直接找到。编写这些自学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通读课文,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定地了解。课内自学一般安排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再找部分学生上黑板将自己所填写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直接在黑板上进行批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议(课堂讨论):
小组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问题设计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难点层层分解,这样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同时要兼顾到前面的学生自学,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问应该尽量多样化。太浅了,毫无意义,太深了,学生无从下手。否则,这样的讨论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针对《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通过对本课的重点进行分析后,设计了以下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列出。在讨论齐桓公称霸时提出以下问题:(1)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2)齐桓公是如何将这些有利的条件转化成你称霸资本的呢?(3)除此以外,齐桓公为称霸还做了哪些准备?
在讨论晋文公称霸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4)晋文公是如何实现霸权的?(5)晋军在和楚军进行战争的时候,晋军如何能以二万的兵力战胜拥有四万兵力的楚军,关键是采取了一个什么策略?
以上的这些问题,通过前面课前自学和课内自学的准备,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地知识准备,学生讨论起来就有了方向。通过讨论后,每一问题,抽查一个小组,由小组推选代表陈述本小组讨论的结果。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比较容易回答,“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就比较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提醒学生从“称霸”这个角度去分析,既然要称霸,就必须要有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军队,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分析得出“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针对第三个问题,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含义。
三、导(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主要是针对每一课的难点,这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去指明方向,引领学生去学习、探究,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教师自己走过的路,在引导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部分的问题设计也要注意其梯度性,不能有太大的跳跃性。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住一个度,在学生没有出现思维障碍的情况下,教师不“导”,教师引导要在关键处。
在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三道题目:(1)齐桓公和晋文公能够称霸的原因上有什么共同点?(2)从对他们能够称霸原因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认识?(3)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前面学生的课堂讨论,已经为下面进行的继续学习做好了铺垫,将前面所讨论的两个原因通过投影进行展示,学生立刻就能找出。所以对于教师引导部分的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回答出来,“他们都注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通过这样简单地分析,学生能够学会简单对比能力。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的困难就比较大了,学生很难将感性上的认识深化到理性上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从过程中进行引导,我们可以在学生思维上的关节点上进行简单地提示“你认为我们国家现在要想能成为世界强国,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过渡,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的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国家强大需要“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由于学生概括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讨论最后教师需要将这些问题进行小结。关于第三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通过观察图片上诸侯国的数量,学生基本能发现这两种战争之间的不同点。教师最后总结“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四、练(巩固练习):
在课堂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当堂练习,通过检测来巩固知识,对学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评价。所设计的题目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既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深化再教育。
在设计题目时,主要设计两种题型,一是设计一些选择题进行同步训练,二是设计一些材料题对课堂上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的部分进行拓展、提升。可以按照小组进行回答,最好能够让学生回答出解题的思路。
在本课的练习中,我在最后抛出一道题目“你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说怎样做才能强大?”这道题目主要是对前面教师引导部分的强化和巩固。学生可以联系现如今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加强国防增强综合国力”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层次和价值观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流程图:
一、学(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可以分为课外自学和课内自学两种。在课外自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外资料、搜集相关信息等方式去呈现。一般情况,课外自学内容是在结束上一课内容之后布置,这类预习题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学情。比如在上完第5课之后,我安排学生回去之后搜集与第6课相关的成语,并在下一节课的课堂上请同学讲述相关的成语故事。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学生比较能够接受,学生可以运用网络或身边的书就可以完成任务。通过查找这些成语故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对本课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对下面的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课内自学,首先是教师要根据课标编写特定的预习题,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自学题主要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填空题主要是根据本课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这些内容在课本上一般都能直接找到。编写这些自学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够通读课文,对本课所学内容有一定地了解。课内自学一般安排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再找部分学生上黑板将自己所填写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由教师直接在黑板上进行批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议(课堂讨论):
小组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进行设计,问题设计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难点层层分解,这样易于学生消化吸收,同时要兼顾到前面的学生自学,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在问题的设计上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问应该尽量多样化。太浅了,毫无意义,太深了,学生无从下手。否则,这样的讨论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针对《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通过对本课的重点进行分析后,设计了以下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列出。在讨论齐桓公称霸时提出以下问题:(1)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2)齐桓公是如何将这些有利的条件转化成你称霸资本的呢?(3)除此以外,齐桓公为称霸还做了哪些准备?
在讨论晋文公称霸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4)晋文公是如何实现霸权的?(5)晋军在和楚军进行战争的时候,晋军如何能以二万的兵力战胜拥有四万兵力的楚军,关键是采取了一个什么策略?
以上的这些问题,通过前面课前自学和课内自学的准备,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地知识准备,学生讨论起来就有了方向。通过讨论后,每一问题,抽查一个小组,由小组推选代表陈述本小组讨论的结果。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比较容易回答,“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起来就比较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教师提醒学生从“称霸”这个角度去分析,既然要称霸,就必须要有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军队,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分析得出“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针对第三个问题,主要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含义。
三、导(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主要是针对每一课的难点,这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去指明方向,引领学生去学习、探究,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教师自己走过的路,在引导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部分的问题设计也要注意其梯度性,不能有太大的跳跃性。同时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住一个度,在学生没有出现思维障碍的情况下,教师不“导”,教师引导要在关键处。
在本课我主要设计了三道题目:(1)齐桓公和晋文公能够称霸的原因上有什么共同点?(2)从对他们能够称霸原因的分析,你能得出什么认识?(3)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不同点?
通过前面学生的课堂讨论,已经为下面进行的继续学习做好了铺垫,将前面所讨论的两个原因通过投影进行展示,学生立刻就能找出。所以对于教师引导部分的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回答出来,“他们都注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通过这样简单地分析,学生能够学会简单对比能力。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学生的困难就比较大了,学生很难将感性上的认识深化到理性上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从过程中进行引导,我们可以在学生思维上的关节点上进行简单地提示“你认为我们国家现在要想能成为世界强国,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过渡,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的与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国家强大需要“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由于学生概括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讨论最后教师需要将这些问题进行小结。关于第三个问题,教师可以把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通过观察图片上诸侯国的数量,学生基本能发现这两种战争之间的不同点。教师最后总结“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四、练(巩固练习):
在课堂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当堂练习,通过检测来巩固知识,对学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评价。所设计的题目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既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又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再深化再教育。
在设计题目时,主要设计两种题型,一是设计一些选择题进行同步训练,二是设计一些材料题对课堂上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的部分进行拓展、提升。可以按照小组进行回答,最好能够让学生回答出解题的思路。
在本课的练习中,我在最后抛出一道题目“你认为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说怎样做才能强大?”这道题目主要是对前面教师引导部分的强化和巩固。学生可以联系现如今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教育培养人才,加强国防增强综合国力”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层次和价值观得到了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