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考散文阅读技巧探微
【作者】 李 军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可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在选材上以散文为主,这种趋势或将延续下去。这是因为散文的特点更适合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浅层阅读;深层解读;会答与理解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提高散文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我看来,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训练,无非是做好两件事情:一是理解,二是会答。
所谓理解,就是要抓住散文的“形”与“神”,然后由“形”入“神”,做到浅层阅读与深层解读的统一。
一、浅层阅读。
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散文创作,往往受环境影响。因此,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理清内容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认真留意各类信息提示语,对理清思路有很大作用。一般来说,考场阅读文本比较规范,文体特征鲜明,在信息提示方面思路都是比较清晰的,其外在形式表现有明显的提示性词语,常见的有几类:“也”“另外”“此外”“除此之外”“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与此同时”等表示列举的词语,给考生提示前后文有并举的事例或观点存在;“因此”“总之”“所以”“由此可知”“可见”等这类表示推断或总括的词语,表明后文将会有新的观点;“其实”“简直是”“从一定意义上说”等语词表示强调观点;“不过”“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语词,表明对前文的否定,引出后文新的观点。
二、深层解读
要求是一边阅读,一边分析思考,深抓要点,提旨炼意。分析思考,首先要分清主次,抓住要点,分辨并提炼出功能性阅读因素:什么是关键性词语、哪些是重点表意句子、哪里是主要表述段落。接着就要深研细究,突破要点,即准确地理解词语,细透地揣摩词语,深刻地解析句子,精确地分析文段,体验表旨达意,明确思想精髓。对于词语,要羊重关注不易理解的词语,分辨并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隐含义等;留心反复使用的词语、感情色彩变异的词语,揣摩作者为何使用这些词语深刻用意,明确指示代词的指代意义。比较常见的是“这(样)”、“那(样)”、“其”、“此”等;把握修饰、描绘、定性事物的形容词语和认知、感知事物的中心词语。对于句子要正确深刻地把握表示段意、文意的句子,表现文章意趣、观点的句子。特别关注段落首句、段落尾句、文章首句、文章尾句;辨清句子的关系:是并列、是承接、是递进、是因果、是转折、是假设、是总分、是对比等。不同句式的关系,形成不同的表意顺序和表意联系,产生不同的表意效果。通过辨清句式关系,明了句群表意的侧重,从而抓住功能性阅读因素。对于文段、文章:正确理解文段、文章意旨,掌握表达的真情实感,明白文段、文章的理趣;理清思路,把握脉络,理解使用材料的用意,清楚重要环节、关键语句的位置、意义和作用;阅读中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使用的材料、涉及的重要人物、文章的主旨等做精简的内心认知和评价;明确使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进而领悟到使用它们的意图、作用。
三、会答与理解
就是答题要有针对性,符合规范。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考查类型:一类主要考查名词性词语。他通常是某一概念或某一类事物特征的总括,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一类主要涉及概括主旨、分层归纳要点。一类是探究性试题等。答题思路:答题的过程,就是从原文筛选信息、加以整合,并进行表述的过程。可以说,所有现代文阅读试题,都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要求。—般方法有:
(1)摘取原文,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词语或句子。筛选信息的方法是:根据提干的指向寻找关键词(从原文筛选);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筛选信息中进行再筛选)。因此,认真阅读原文,思考原文,立足原文进行筛选,是答题的关键。一定要相信,绝大部分题目在文章中都是有迹可寻的,所以,不允许不从原文找依据,只以自己的意思去解释原文意思的瞎猜式答题。
(2)概括、归纳,实际上是对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的方法。整体把握作品的思路,弄清楚文章主要是写的什么内容,主题对象有什么特征或品质,然后弄清楚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逐段、逐层进行分析,合并同类项,提炼出要点。
(3)语言转换。转换法是语言的转换能力,把含蓄曲折的表达变换为明确的直接的表达。把含蓄的、富有暗示性的文学语言,转换成明白直接的一般语言,需要把握文学语言的比喻性、象征性;同时,紧密结合原文,揣摩原文意思,确保转换后原意不变。主旨: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意图)两部分组成,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主旨类命题的变形是分析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4)探究式命题是近年来高考的一种新题型,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这种题型是新课标精神在试卷中的生动体现,代表着未来高考试题的方向。
(5)重视答题规范的训练: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强调三点:A、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B、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C、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6)抛弃满分意识,强化高分意识。现代文阅读试题很难得到满分,有的同学在训练时,总以获得满分为答题的出发点,希望答题尽善尽美,其实,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但是不追求满分并不是不追求高分。只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占到优势,就会比别人高出一招。因此,答题规范就显得尤其重要。
(7)根据理解程度答题,注意把握时间。高考阅读文本难易程度各年并不相同,有时难一些,有时容易一些。阅读较难理解的文本时,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思路内容全部理解清楚之后才做题。一般情况下,22分的现代文阅读题,多数考生在12—16分钟之内就可以做完。但是有的学生用了将近半小时,花费的时间很多可成绩并没有因此提高,反而影响到了整体答题效果。耽误了作文的写作时间。
因此,长期坚持学生进行散文阅读训练,将理解和会答统一起来,学生散文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
关键词:浅层阅读;深层解读;会答与理解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提高散文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我看来,指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训练,无非是做好两件事情:一是理解,二是会答。
所谓理解,就是要抓住散文的“形”与“神”,然后由“形”入“神”,做到浅层阅读与深层解读的统一。
一、浅层阅读。
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散文创作,往往受环境影响。因此,着眼于文章的整体,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理清内容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认真留意各类信息提示语,对理清思路有很大作用。一般来说,考场阅读文本比较规范,文体特征鲜明,在信息提示方面思路都是比较清晰的,其外在形式表现有明显的提示性词语,常见的有几类:“也”“另外”“此外”“除此之外”“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与此同时”等表示列举的词语,给考生提示前后文有并举的事例或观点存在;“因此”“总之”“所以”“由此可知”“可见”等这类表示推断或总括的词语,表明后文将会有新的观点;“其实”“简直是”“从一定意义上说”等语词表示强调观点;“不过”“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语词,表明对前文的否定,引出后文新的观点。
二、深层解读
要求是一边阅读,一边分析思考,深抓要点,提旨炼意。分析思考,首先要分清主次,抓住要点,分辨并提炼出功能性阅读因素:什么是关键性词语、哪些是重点表意句子、哪里是主要表述段落。接着就要深研细究,突破要点,即准确地理解词语,细透地揣摩词语,深刻地解析句子,精确地分析文段,体验表旨达意,明确思想精髓。对于词语,要羊重关注不易理解的词语,分辨并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隐含义等;留心反复使用的词语、感情色彩变异的词语,揣摩作者为何使用这些词语深刻用意,明确指示代词的指代意义。比较常见的是“这(样)”、“那(样)”、“其”、“此”等;把握修饰、描绘、定性事物的形容词语和认知、感知事物的中心词语。对于句子要正确深刻地把握表示段意、文意的句子,表现文章意趣、观点的句子。特别关注段落首句、段落尾句、文章首句、文章尾句;辨清句子的关系:是并列、是承接、是递进、是因果、是转折、是假设、是总分、是对比等。不同句式的关系,形成不同的表意顺序和表意联系,产生不同的表意效果。通过辨清句式关系,明了句群表意的侧重,从而抓住功能性阅读因素。对于文段、文章:正确理解文段、文章意旨,掌握表达的真情实感,明白文段、文章的理趣;理清思路,把握脉络,理解使用材料的用意,清楚重要环节、关键语句的位置、意义和作用;阅读中对作者的观点态度、使用的材料、涉及的重要人物、文章的主旨等做精简的内心认知和评价;明确使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进而领悟到使用它们的意图、作用。
三、会答与理解
就是答题要有针对性,符合规范。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考查类型:一类主要考查名词性词语。他通常是某一概念或某一类事物特征的总括,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一类主要涉及概括主旨、分层归纳要点。一类是探究性试题等。答题思路:答题的过程,就是从原文筛选信息、加以整合,并进行表述的过程。可以说,所有现代文阅读试题,都体现了对这种能力的要求。—般方法有:
(1)摘取原文,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词语或句子。筛选信息的方法是:根据提干的指向寻找关键词(从原文筛选);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从筛选信息中进行再筛选)。因此,认真阅读原文,思考原文,立足原文进行筛选,是答题的关键。一定要相信,绝大部分题目在文章中都是有迹可寻的,所以,不允许不从原文找依据,只以自己的意思去解释原文意思的瞎猜式答题。
(2)概括、归纳,实际上是对有关信息进行整合的方法。整体把握作品的思路,弄清楚文章主要是写的什么内容,主题对象有什么特征或品质,然后弄清楚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逐段、逐层进行分析,合并同类项,提炼出要点。
(3)语言转换。转换法是语言的转换能力,把含蓄曲折的表达变换为明确的直接的表达。把含蓄的、富有暗示性的文学语言,转换成明白直接的一般语言,需要把握文学语言的比喻性、象征性;同时,紧密结合原文,揣摩原文意思,确保转换后原意不变。主旨: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意图)两部分组成,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主旨类命题的变形是分析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4)探究式命题是近年来高考的一种新题型,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这种题型是新课标精神在试卷中的生动体现,代表着未来高考试题的方向。
(5)重视答题规范的训练: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强调三点:A、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B、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C、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6)抛弃满分意识,强化高分意识。现代文阅读试题很难得到满分,有的同学在训练时,总以获得满分为答题的出发点,希望答题尽善尽美,其实,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但是不追求满分并不是不追求高分。只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占到优势,就会比别人高出一招。因此,答题规范就显得尤其重要。
(7)根据理解程度答题,注意把握时间。高考阅读文本难易程度各年并不相同,有时难一些,有时容易一些。阅读较难理解的文本时,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思路内容全部理解清楚之后才做题。一般情况下,22分的现代文阅读题,多数考生在12—16分钟之内就可以做完。但是有的学生用了将近半小时,花费的时间很多可成绩并没有因此提高,反而影响到了整体答题效果。耽误了作文的写作时间。
因此,长期坚持学生进行散文阅读训练,将理解和会答统一起来,学生散文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