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作者】 陈正艳
【机构】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十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国有着五千多年丰富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尊敬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这些人物或是历史伟人、或是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身处的年代不同,但身上都表现出了一种共同的情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育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可或缺。抓好常规课堂教学,注重爱国主义情感渗透;组织历史课外活动,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利用乡土历史素材,注重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培养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由此可见,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可或缺。
一、抓好常规课堂教学,注重爱国主义情感渗透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特别要发挥好历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生愈是较多地占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爱国主义的自我意识就愈发展,对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的意义理解就愈深刻。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学内容中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许多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例如中国史教材中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等,革命先烈邓世昌、黄继光等,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等,模范英雄人物王进喜等的事迹,还有大量诗文反映的诗人和文学家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爱国激情。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举世无双的艺术奇观,光辉夺目的文化遗产,都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切入点等,爱国主义情感因素比比皆是,俯拾即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是知识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爱国主义情感因素的挖掘与运用,使学生受到深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组织历史课外活动,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都是必要的途径,而课外活动具有特殊作用。不过,历史课外活动对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基础的积极效果不是放任自流、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组织者按照教育规律正确指导学生活动,利用有益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接触情境中的教育因素,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为此,我们可以设置诸如历史专题讲座,节日溯源,重要人物诞辰纪念与生平回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动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情感熏陶,遵循以境激情、知情明理的原则,注重历史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情境性、激励性、趣味性,充分运用历史科学中的奥秘和名胜古迹,以及各种古代文学艺术形式的美感教育作用,促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潜移默化,真正实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效应。
三、利用乡土历史素材,注重爱国主义情感体验
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情感体验非常关键,历史教学中必须创造契机。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探究始终处于一个重要地位,体现其主体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历史,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以及热爱祖国的人文精神。而我们的教学一般都局限在教室里,这难以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到身边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学习、探究,确立好历史探究主题,组织学生访谈调查,要求学生做好提问的充分准备,并做好详实的记录,这会给学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学会了上网。我就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乡土资料,并把它积累整理起来。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甚至指导他们到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党史办公室、五金博物馆等去收集材料。对于所收集到的繁多的材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类、筛选、加工处理。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上生活,体验历史情境,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历史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乡土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领悟知识,知情明理,而且还要善于设计有益的活动环境,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并引导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产生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最终经过实践检验,将知识内化爱国主义的信念和能动力量。
总之,历史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就是一种润物无声而且非常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它在不经意中已经把对民族的认同、对民族的自豪以及对民族的责任植根到了他们的心里,植到哪里都是中国心。当然,对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民族精神的培养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效果的,我们不能因为在短期内没有见效而放弃了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抓不懈,把它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完成。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培养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由此可见,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可或缺。
一、抓好常规课堂教学,注重爱国主义情感渗透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特别要发挥好历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生愈是较多地占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爱国主义的自我意识就愈发展,对爱国主义思想行为的意义理解就愈深刻。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学内容中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许多教材不仅具有知识性和思想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例如中国史教材中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等,革命先烈邓世昌、黄继光等,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等,模范英雄人物王进喜等的事迹,还有大量诗文反映的诗人和文学家忧国忧民的思想和爱国激情。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举世无双的艺术奇观,光辉夺目的文化遗产,都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切入点等,爱国主义情感因素比比皆是,俯拾即是,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利用。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是知识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统一,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爱国主义情感因素的挖掘与运用,使学生受到深刻而生动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组织历史课外活动,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熏陶
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都是必要的途径,而课外活动具有特殊作用。不过,历史课外活动对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基础的积极效果不是放任自流、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组织者按照教育规律正确指导学生活动,利用有益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接触情境中的教育因素,收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为此,我们可以设置诸如历史专题讲座,节日溯源,重要人物诞辰纪念与生平回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动中,我们要十分注重情感熏陶,遵循以境激情、知情明理的原则,注重历史教育的知识性、科学性、情境性、激励性、趣味性,充分运用历史科学中的奥秘和名胜古迹,以及各种古代文学艺术形式的美感教育作用,促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潜移默化,真正实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接受效应。
三、利用乡土历史素材,注重爱国主义情感体验
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情感体验非常关键,历史教学中必须创造契机。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探究始终处于一个重要地位,体现其主体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历史,感悟历史,培养他们的关注人类、关注生命、关注社会现实以及热爱祖国的人文精神。而我们的教学一般都局限在教室里,这难以满足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到身边社会这一大课堂中去学习、探究,确立好历史探究主题,组织学生访谈调查,要求学生做好提问的充分准备,并做好详实的记录,这会给学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情感体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已经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学会了上网。我就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乡土资料,并把它积累整理起来。也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甚至指导他们到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党史办公室、五金博物馆等去收集材料。对于所收集到的繁多的材料,必须进行详细的分类、筛选、加工处理。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上生活,体验历史情境,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历史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乡土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责任感,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我们不仅要使学生领悟知识,知情明理,而且还要善于设计有益的活动环境,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并引导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产生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影响,最终经过实践检验,将知识内化爱国主义的信念和能动力量。
总之,历史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就是一种润物无声而且非常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它在不经意中已经把对民族的认同、对民族的自豪以及对民族的责任植根到了他们的心里,植到哪里都是中国心。当然,对于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民族精神的培养也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见到效果的,我们不能因为在短期内没有见效而放弃了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对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抓不懈,把它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