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生物教学

【作者】 熊 珊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对20世纪末期的世界教育改革和我国现行的新课程改革都起了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高中生物提出"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关键词:建构主义 生物教学
  生物教学具有三大特性: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形成生物概念和掌握知识结构为中心,以生物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为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生物概念和生物规律。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就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生物教学谈几点认识。
  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根据国情,根据生物教学现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照搬该理论,正确的作法是取其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之处,探讨自己的方法,灵活运用。因此,我以为:无论课内课外,无论何种形式的课,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尽可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新情境并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协作讨论;不时提出恰当的问题引起思考和争论,并设法将讨论引向深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纠正错误和偏差。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培养创造性等)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帮助,促进等)得以充分体现。这就达到了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教学中不能生硬地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子,而应从学生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探究出发,自然引出科学概念。
  (二)要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建构科学知识。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主张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认为这是一条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思路。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学习者要不断就当前问题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当前的问题作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所以,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建构科学知识。
  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认为,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的。知识建构是指科学知识不能简单地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作为认识客体的自然现象或科学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主动积极的方式获得。为此,生物学教学必须倡导探究性学习。
  (四)要为学生提供进行科学知识建构的真实情境。
  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观主张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丰富而真实的情境,促使学生进行情境学习。情境教学的倡导者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形成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由此,情境教学理论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应借助于丰富的学习资源,应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
  (五)注重学生的各种合作学习与交往活动,为他们提供建构科学知识的机会。
  建构主义强调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说或学习者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个人设想进行讨论,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学习者在这种意义上才能调节自己的学习,并把学习持续下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采用谈话交流的方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教学中的许多讨论题本身就是开放性问题,只有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与讨论,才能达成共识,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如何通过建构主义理念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还需进一步的实践与探讨。何教授的建构主义核心思想是:“主体—主导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其认识论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在积极倡导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应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创造性的发明,及时修正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十分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当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载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2]参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