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尹婵娟

【机构】 新疆阿克苏市第一师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但我们要教会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要合理设置兴奋点、切入点,于关键处质疑,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问、善问、能问。从而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之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关键词:引导质疑 学会质疑 激发思维 突破局限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一个标杆,同时也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新课堂理念的一个尺度。许多老师教学上身体力行,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课堂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学生仍然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或者学生有机会“问”,问的也是无光痛痒的没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有价值的问题既能够体现文本重点和难点,又够激发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实施探究行为,并有所发现,有所创见,有所超越,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问题。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尴尬:本想让学生提出问题来实现课堂生成,以改变教师预设色彩过重的状况,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冷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场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知道该怎么问。所以,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找问题或提问的技巧。
  一、合理设置兴奋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动机,甚至会表现出一种厌倦的情绪,那样他们自然也就不会有质疑问难的欲望了。因此,合理设置兴奋点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不竭动力。
  二、根据学情,合理设置问题切入点。
  我们就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为例,谈谈问题的切入点。此前在学生当中就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顺口溜,由此可看出,中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与苦恼。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回顾中学阶段学习《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等文章的感受,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予我们的启示。在第一课时,我就设置了这样的一些问题,1、标题《记念刘和珍君》里面“记念”一词表明这篇文章是什么性质的文体?(学生答:记叙文。)2、记念的是谁?(学生答:刘和珍。)3、课文一共七个章节,哪些部分是记叙?记叙了什么内容?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作者是如何评价她的?这些问题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的追求进步的为中国而死的青年,让反动政府及文人的“暴徒”“受人利用”的污蔑不攻自破,进而理解作者“有写一点东西”的目的,即悼念死者,揭穿真相。试想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开始就让学生去体味一、二节的写作缘由和悲愤的的情感或者六、七节的教训与意义,学生肯定无从下手,并有些唐突。在这堂课快结束时,我作了这样点拨“记叙文的记叙部分只是手段,记叙的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表现作者对事件的感受和情感,即议论和抒情,因此,我们阅读记叙文除了要弄清事件的脉络外,还应重视文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请同学们下去好好体味开头一、二节和结尾六、七的议论和抒情部分”。合理的切入正如让学生得到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思维的灵感,让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着眼文本,于关键处质疑。
  1、从文章的眼睛“标题”质疑。比如《赤壁赋》,题目中“赤壁”在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会来这里?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又如《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何许人?秦师做了什么?他如何退?结果如何?可见由课文题目寻找疑点,可引申出很多实质性问题,只要稍加点拨,“问题”都不难解决。
  2、从课文的字、词方面质疑。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重点,通过前后比较发现疑问。比如《故都的秋》开头写“清、静、悲凉”,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清?哪些地方体现了静?哪些地方体现了悲凉?
  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更要注意一些带有主观情绪的动词、形容词,这些字词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密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中“愁”指的是哪些内容?
  3、从课文的关键句(包括过渡句、重点句、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质疑。文章的关键句是文章的灵魂,从此处质疑,可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4、从课文的精彩处质疑。文章精彩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学生进入情境,充分品味,有所感悟。
  5、从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上质疑。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关于雪的描写对推动情节有什么作用?假如没有了雪情节又会怎么样?
  6、从已有的经验质疑。如能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唤醒头脑中储存的相关内容,可以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当今的高中生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涉猎信息的范围较广,但认知水平人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问题的能力仍然有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积极去思考。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答”,更要引导学生学会“问”。要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要给学生提供问的空间,让学生能问。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学生思维定势的局限,增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