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作者】 陈 琳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双翼。
  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也是我们思考的逻辑起点,实践的起跑线;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尝试构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渠道的教学模式。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思维潜能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巧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较为单一,只是语文世界的“沧海一粟”,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架起一座与自然相融、与天地相通的桥梁,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鲜活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广泛涉猎知识,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同时,其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例如:小学语文第六册的20课《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向学生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学生初读课文时,便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很显然,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本所提供的短短几百字的文章、仅仅局限于文中所涉及的恐龙种类,将难以满足不同阅读兴趣、不同个性爱好、不同理解能力与语文程度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求知也无疑是一种伤害。我校校教师针对三年级学生尚不具备快速上网搜索查询及网上信息过于繁杂的现状,教师把事先搜集到的有关恐龙的材料集中于一个文件夹中,并精心设计了一个题为《恐龙世界》的网站,将文中涉及到的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翼龙、霸王龙等做成独立的网页,尽可能地将有关介绍儿童化,并增加了大量图片,同时插入从VCD中剪裁下来的翼龙展翅飞翔及霸王龙捕食猎物的片断。学生在此学习环境中可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网站提供的各种图画、声像信息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说明方法的精当,更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搭设了桥梁,增进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同时,网站还设有友好链接,教师可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到网上搜集素材,到更为广阔的信息世界中了解更多的恐龙。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交流,把对恐龙的探讨深入到学生生活的领域。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其信息素养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巧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学习,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教学信息化策略的实施,增加了课堂信息的容量,超越了语文课本的界限,由于知识的复杂性,学生不可能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就使协作学习成为必然。
  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莫高窟》一文时,我校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主题网站,将课文分为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阅读导航版块,各部分侧重点略有不同,彩塑版块中展现了更多的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壁画版块中呈现了宏伟瑰丽、丰富多彩的画卷;藏经洞版块则链接了一则与之有关的短文。在课堂上,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学习,然后根据要求深化自己的学习感悟。有的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的语句介绍彩塑的特点,既可以总体介绍,也可以抓住某一部分的特点来介绍;有的要求学生在欣赏之余,跟着配乐放声朗读;有的要求学生结合拓展的小短文,畅谈内心的感受。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最后让学生将畅游莫高窟这座艺术殿堂的感触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发表在BBS论坛上。教师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都有所得。学生们通过协作学习达到思维与智慧的共享,共同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效果非常明显。
  四、巧用信息技术倡导自主探究,促进个性发展
  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笔者在指导六年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拓展阅读时,首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同学们,《黄果树瀑布》是大家刚刚学过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黄果树瀑布那壮美的景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学完之后,大家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此,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呢?”
  接着,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自主探究,自设问题,确立了各自的探究点,如:为什么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内会有徐霞客的塑像?徐霞客到底是何许人也?黄果树瀑布在什么地方,它有多宽,那儿还有什么名胜?我想了解还有哪些闻名于世的瀑布?我想品读文人墨客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后给予技术指导,点明学习途径,用什么方法途径进行探究、怎样处理获得的信息,学生在自己确定的“任务”驱动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能飞的飞起来了,能跑的跑起来了,学生在不同层次和维度的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同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的探索,才能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只有各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