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李海清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华尖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根据学情,作为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学段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他们没有多少可以同化新内容的知识或经验,有一定的词汇量,但不够丰富。小学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习惯于形象思维、被动思维,思考的问题多是教师提出的,学习上依赖教师和家长。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学习中经常出现上课不专心、问题回答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根据低年级学生固有的一些特点,我们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生动有趣——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新课标强调: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第一学段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学习欲望也是从兴趣中产生的,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例如,在学习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二、贴近生活——提高课堂实效的基础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我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中一开始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赏月分月饼的动画情境及老师巧妙的问题引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这里我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惊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之感。
  三、直观形象——提高课堂实效的核心
  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现阶段性,要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发展。如:第一学段的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的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直观、借助实验形成完整的知觉,积累丰富的表象,为抽象思维提供依托和支柱。实物直观是在接触、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引导学生观察、触摸牙膏盒、砖、牛奶盒等,来感知长方体的形状;用掂一掂一大袋洗衣粉,体验1千克的实际重量。实物直观便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也有利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满足第一学段儿童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动手操作是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爱动的心理特征。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学具、折叠图形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不同形状的图形材料,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过程感知分数的含义,先后共折4次,并由实物到图形、由指定的图形到学生自选纸形去折,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成功和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也体现了尊重学生,教学民主的思想。
  总之,第一学段儿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是凸显学生主体性、表现学生个性、解放学生创造性的过程;更是学生经历探索新知和体验获得新知的过程。如何把握学段特点提高课堂实效,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不同学段教材的编排,积极创新,灵活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