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乡村学校教师如何上好新课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 肖 龙

【机构】 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电尕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门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通过对我县乡村《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发现乡村《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结合我县存在的实际情况,现就乡村《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1.经过调查整理,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
  其一,我在乡村小学教书已经有十余年了,在乡村很多学校任教过。但回想这十余年的教学生涯,感触最深的是所有乡村学校几乎没有《品德与社会》课专职教师,学校基本上是把《品德与社会》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一般情况下,乡村学校把语文、数学、外语(英语、藏文)等任课教师确定后,把《品德与社会》课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在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多由语文、数学教师或一些面临退休的过渡人员兼职。还有的乡村学校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因此,普遍教师感到精力不够,备课时间少,课前准备不充分,上课比较随意。
  其二,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展教师学习交流活动甚少,《品德与社会》课基本上不开展教研活动,加之乡村小学教学条件限制,很多乡村小学没有配足配齐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由于所谓“主课”占有多媒体设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无法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其三,由于目前大部分乡村学校将学生的所谓的“主课”成绩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唯一指标,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评优选先挂钩,从而导致教师利用《品德与社会》课补习语文、数学课成为乡村小学普遍现象,从而得不到教师应有的重视。虽然学校课程安排表上有《品德与社会》课,但实际上语文、数学等课挤占了这些课时间。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其四,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既不考虑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不看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解决了哪些问题。而目前在乡村小学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所谓“主课”期末成绩来衡量教师成绩。凡此种种,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不能很好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这一现状严重违背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也违背了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理念。
  2.乡村学校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需改进的方面。
  其一,《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我认为除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育投入,需配备现代教学设备,还希望要求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乡村小学校长及任课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品德与社会》课当成所谓的“副课”,从而要确保《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科地位。
  其二,进一步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尽可能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使学校没有主副课之分的思想扎根学校,扎根教师,学校组织人员要经常到课堂中去,督促教师严格按照规定课程表进行授课,督查课程的实施情况。
  其三,学校要尽花一定代价培训在职教师熟练《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和技巧,使部分在职教师能够胜任《品德与社会》课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彻底转变观念,把《品德与社会》课应语文、数学同等对待,不轻视,不挤占。只有这样,乡村小学只重视“主课”这一现状才会改变。
  其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教材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不是要看教师如何教给学生社会生活常识和技能的,而是要看学生自己是如何发现和学会社会生活常识和技能的。我们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教学评价要素,既要重视课堂的教学效益(质量),又要重视教学进程的结构,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课程特征。所以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要用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的感受评价和其他人员的观摩评价,来解析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教学进程和课程特征三个要素,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得失,这样的评价模式才是较为客观合理全面的。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是一门打破传统的课程,我们应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情感认知多于知识认知。作为小学教师,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作者简介:肖龙,工作单位:迭部县电尕小学,学历:本科,职称: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