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重视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陈丽娜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店头镇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教学都是担任德育教育的渠道,但有的老师一直有个误解,学生德育是政治老师的事,至多加上语文学科,自己的学科,传授知识就行。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的孩子,教师在抱怨教学困难的同时,在抱怨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的时刻,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德育教育了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执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已成为中学课程中的主要课程,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特殊身份和作用,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任务和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适可而止原则
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根据英语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德育教育的规律提出来的,但并不是要求教师牵强附会的在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中都要附加德育的内容,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不同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强弱的不同情况,确定恰当的德育点和适当的德育量,把德育内容自然地、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机械灌输,把英语课上成德育课。
(二)合规律性原则
合规律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一定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律:1.要遵循英语学科教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2.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及其生命成长的需要,3.必须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英语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出发,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不同层次的需要,创造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特点相适应。
(三)引导性原则
就个人的道德发展而言,它既不是外部强制或灌输而形成的,也不是个体在成长中自然发展的,而是与生活在其中的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建构起来的,这是一个道德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的功能一般来说正向性和负向性是同时存在的,隐性课程一旦产生就很难保证其方向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教材中的隐性内容,给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
三、具体方法
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德育表现形式有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明显,因此,在英语的实际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必须掌握以下方法:
(一)情境法
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孤立地灌输干巴巴的理论和抽象的大道理,缺乏感性材料和真实案例,学生会非索然无味,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情趣激励法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老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种种类似的活动情景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如在设计的例句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摒弃以前从字典,资料中摘抄现成例句的作法,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例句,在例句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样在英语作文教学中也可渗透德育,教师可布置一些内容与德育有关的书面作文,也可在班上让学生就某一德育主题进行口头作文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方法,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将讨论法引入英语课堂,使课堂讨论成为学生明辨是非,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机会。如:在教文学名著时,可让学生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在教环保话题的课文时,让学生探讨废物的危害性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可以使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引申法
引申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引申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阅读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具有时代感,内容贴近生活,既有趣味性,知识性,又有思想性,实用性。英语老师若能做个有心人,在讲解中慢慢渗透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体会,完全可以起到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收效果。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例如在学习单词flag,national,star时,可以和我们的国旗联系起来,从国旗引申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申法可以打破外语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框框,把外语教学与适当的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应是合理的引申,并不是乱联系,生搬硬套,其中有较强的操作艺术。
(四)言传身教法
教师的行为即身教,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教是胜于言教的,之所以这样讲,是由于身教比言教来得具体、生动、形象,甚至身教是对言教最生动最逼真最权威的解释,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英语学科的实践活动多,每节课都有大量的操练,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如遇学生读错、拼错或不敢开口说话的情况,教师如果采取耐心鼓励、细心指导、具体点拨等方法,教师的身教和言教定会感染学生,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们是教师,要做传播知识的教学能手,更是人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言传身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具体的语言教学之中。
在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教学都是担任德育教育的渠道,但有的老师一直有个误解,学生德育是政治老师的事,至多加上语文学科,自己的学科,传授知识就行。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的孩子,教师在抱怨教学困难的同时,在抱怨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的时刻,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在课堂上我们进行德育教育了吗?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执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已成为中学课程中的主要课程,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特殊身份和作用,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任务和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适可而止原则
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根据英语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德育教育的规律提出来的,但并不是要求教师牵强附会的在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中都要附加德育的内容,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不同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强弱的不同情况,确定恰当的德育点和适当的德育量,把德育内容自然地、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机械灌输,把英语课上成德育课。
(二)合规律性原则
合规律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一定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律:1.要遵循英语学科教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2.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及其生命成长的需要,3.必须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英语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出发,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不同层次的需要,创造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特点相适应。
(三)引导性原则
就个人的道德发展而言,它既不是外部强制或灌输而形成的,也不是个体在成长中自然发展的,而是与生活在其中的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建构起来的,这是一个道德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的功能一般来说正向性和负向性是同时存在的,隐性课程一旦产生就很难保证其方向性,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教材中的隐性内容,给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
三、具体方法
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德育表现形式有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明显,因此,在英语的实际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必须掌握以下方法:
(一)情境法
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孤立地灌输干巴巴的理论和抽象的大道理,缺乏感性材料和真实案例,学生会非索然无味,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情趣激励法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老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种种类似的活动情景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如在设计的例句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摒弃以前从字典,资料中摘抄现成例句的作法,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例句,在例句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样在英语作文教学中也可渗透德育,教师可布置一些内容与德育有关的书面作文,也可在班上让学生就某一德育主题进行口头作文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方法,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将讨论法引入英语课堂,使课堂讨论成为学生明辨是非,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机会。如:在教文学名著时,可让学生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在教环保话题的课文时,让学生探讨废物的危害性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可以使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引申法
引申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引申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阅读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具有时代感,内容贴近生活,既有趣味性,知识性,又有思想性,实用性。英语老师若能做个有心人,在讲解中慢慢渗透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体会,完全可以起到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收效果。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例如在学习单词flag,national,star时,可以和我们的国旗联系起来,从国旗引申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申法可以打破外语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框框,把外语教学与适当的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应是合理的引申,并不是乱联系,生搬硬套,其中有较强的操作艺术。
(四)言传身教法
教师的行为即身教,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教是胜于言教的,之所以这样讲,是由于身教比言教来得具体、生动、形象,甚至身教是对言教最生动最逼真最权威的解释,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英语学科的实践活动多,每节课都有大量的操练,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如遇学生读错、拼错或不敢开口说话的情况,教师如果采取耐心鼓励、细心指导、具体点拨等方法,教师的身教和言教定会感染学生,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们是教师,要做传播知识的教学能手,更是人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言传身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具体的语言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