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议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优化——以“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教学为例
【作者】 朱 明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准确把握师生定位、加强学法指导和运用教学机智等角度阐述了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措施,进而提升思品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 结构优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是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和谐发展的主阵地。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教学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优化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师生智慧成长,是课程改革中众多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本文试以《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对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追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教学思想是教师在一定教学实践的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学现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问题的认识或看法。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中,部分老师的教学思想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突出表现在:重道德认识,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体验。这些“知识德育”的严重后果是“知德”与“行德”的割裂,严重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可见,如果我们的教学思想不正确,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优化。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摒弃把思想品德课单纯当作知识课的错误倾向,认真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求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进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认真地研读了对应的课标要求,详细地分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突出了本课对学生在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意义。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提出了“教育学生要以宽容的心待人,善于与他人特别是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的目标。以此为中心,我进一步确定了知识、能力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力求使自己树立“大课堂”观,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树立“大课时”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讨论的体验时空;创设“生活真实”问题情境,使课程内容生活化。
二、准确把握师生定位,寻求“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往往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恰到好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设计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参与性、选择性,要努力把教师的目标引领、引趣激情与学生的感知教材、自主学习,教师的设疑、质疑、启发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解疑,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密切合作的动态平衡状态,达到目标同向、信息输出输入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效果。
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中,我以王刚与李浩的故事(因王刚的恶作剧导致李浩意外死亡)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假如你是李浩的家人,你会怎么做?并设想一下事情的结果。(2)如果这时你是王刚的话,你又会怎么做?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从自己现有的认知出发,纷纷提出了对这件事的看法,有的意见一致,有的意见相左,讨论卓有成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而我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观察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地参与到个别小组的讨论中,给他们提些意见和思路,纠正一些认识的偏差。在随后的分享各小组讨论结果中,大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观点。最后,我进行了引导性的小结:宽容与不宽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利人利己。短短几分钟的讨论,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自主体验中内化了知识。
三、加强学法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的同步优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接受性。所以,教师要将丰富多彩的书本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原有认识基础加以恰当裁剪、组织、改造和创新,化抽象为具体,攻重点能举一反三,破难点能搭桥引渡。我认为,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师要教会学生“会阅读”——通过阅读,在理清教材的线索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提取有效信息,锁定教材的重点、难点;“会整理”——将每次新课的笔记、每次思考问题出现的灵感、每次试卷的题目等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会思考”——要善于从课堂素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会运用”——能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中,我特意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进行了一个“实践宽容”的体验活动——“朋友,我想对你……”。我告诉学生,“我们可能曾在某时、某地,有意、无意中伤害过别人呢?或者受到过别人的伤害。那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希望他跟你说对不起么?如果我们彼此之间还有误会,还有矛盾,还有埋怨……今天就让我们坦诚地请求一次宽容或真诚地给予一次宽容吧!”
“现在我给大家这个机会,你有三种选择。1、鼓起勇气,亲口跟她说抱歉,请求她原谅你。我想她可能很希望你能这么做。2、请你把你认为应该对朋友(同学)说而以前没有说的话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对折,在正面写上他(她)的姓名,再直接走到他面前郑重交给他,通过纸条在你们之间搭起一座宽容的桥梁。3、如果你不好意思,那么请你把纸条放到讲台上,一会我们通过某种方式转交给他(她)。”
在经过几分钟的酝酿后,同学们开始行动了。大多数学生采取了第二种、第三种方式,也有些学生勇敢地尝试了第一种方式。当我看到两位朋友之间在此时此刻化解了相互间的矛盾,甚至抱头痛哭时,我知道这节课的目标实现了。
四、运用教学机智,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的优化,首先要使教学结构的逻辑顺序即活动步骤,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挖掘新知,拓展智慧;其次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各步骤的时间安排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教学艺术,力求做到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1)展与收的统一。展就是思维的拓展,思维要开阔,思路要清晰,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上说明新的知识。收就是思维的聚敛,教学中要主题明确、重心突出,详略得当。(2)动与静的统一。课堂结构的优化反对片面强调动,提倡动静结合。在教学中,既要学生静静地思考和倾听,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的见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感悟、体验、提升。(3)张与弛的统一。一堂课应当有张有弛,张弛结合。张而不弛,持续高度紧张,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弛而不张,则容易使学生逐渐形成拖沓的习气,不得利于学生意志力和快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中,因教学内容较多,我就把整节课进行了整合,教学过程分解成为“感受宽容”、“理解宽容”、“实践宽容”三个环节,并采用了视频欣赏、案例分析、小品表演和行动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整节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始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探索和体验之中。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既要打开思路,又要围绕宽容这个主题。在思考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先思考,理出思路,然后回答,切忌答题的随意性。
总之,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技术问题、手段问题,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可见,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探索过程。只要我们用心揣摩,细心研究,反复实验,必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智慧,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蒋国和:《优化思品课课堂结构刍议》,《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4、裘益惠:《实施简约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2)
关键词:课堂教学 结构优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是落实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和谐发展的主阵地。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合理。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教学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优化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师生智慧成长,是课程改革中众多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本文试以《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对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追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教学思想是教师在一定教学实践的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学现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问题的认识或看法。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中,部分老师的教学思想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突出表现在:重道德认识,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体验。这些“知识德育”的严重后果是“知德”与“行德”的割裂,严重削弱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可见,如果我们的教学思想不正确,就谈不上课堂教学的优化。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要摒弃把思想品德课单纯当作知识课的错误倾向,认真贯彻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求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在进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认真地研读了对应的课标要求,详细地分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突出了本课对学生在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意义。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提出了“教育学生要以宽容的心待人,善于与他人特别是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的目标。以此为中心,我进一步确定了知识、能力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力求使自己树立“大课堂”观,重视与实践相结合;树立“大课时”观,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讨论的体验时空;创设“生活真实”问题情境,使课程内容生活化。
二、准确把握师生定位,寻求“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往往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恰到好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设计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参与性、选择性,要努力把教师的目标引领、引趣激情与学生的感知教材、自主学习,教师的设疑、质疑、启发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解疑,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密切合作的动态平衡状态,达到目标同向、信息输出输入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效果。
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中,我以王刚与李浩的故事(因王刚的恶作剧导致李浩意外死亡)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1)假如你是李浩的家人,你会怎么做?并设想一下事情的结果。(2)如果这时你是王刚的话,你又会怎么做?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从自己现有的认知出发,纷纷提出了对这件事的看法,有的意见一致,有的意见相左,讨论卓有成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而我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观察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地参与到个别小组的讨论中,给他们提些意见和思路,纠正一些认识的偏差。在随后的分享各小组讨论结果中,大家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观点。最后,我进行了引导性的小结:宽容与不宽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利人利己。短短几分钟的讨论,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自主体验中内化了知识。
三、加强学法指导,力求教法与学法的同步优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接受性。所以,教师要将丰富多彩的书本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原有认识基础加以恰当裁剪、组织、改造和创新,化抽象为具体,攻重点能举一反三,破难点能搭桥引渡。我认为,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师要教会学生“会阅读”——通过阅读,在理清教材的线索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提取有效信息,锁定教材的重点、难点;“会整理”——将每次新课的笔记、每次思考问题出现的灵感、每次试卷的题目等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会思考”——要善于从课堂素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会运用”——能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中,我特意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进行了一个“实践宽容”的体验活动——“朋友,我想对你……”。我告诉学生,“我们可能曾在某时、某地,有意、无意中伤害过别人呢?或者受到过别人的伤害。那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希望他跟你说对不起么?如果我们彼此之间还有误会,还有矛盾,还有埋怨……今天就让我们坦诚地请求一次宽容或真诚地给予一次宽容吧!”
“现在我给大家这个机会,你有三种选择。1、鼓起勇气,亲口跟她说抱歉,请求她原谅你。我想她可能很希望你能这么做。2、请你把你认为应该对朋友(同学)说而以前没有说的话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对折,在正面写上他(她)的姓名,再直接走到他面前郑重交给他,通过纸条在你们之间搭起一座宽容的桥梁。3、如果你不好意思,那么请你把纸条放到讲台上,一会我们通过某种方式转交给他(她)。”
在经过几分钟的酝酿后,同学们开始行动了。大多数学生采取了第二种、第三种方式,也有些学生勇敢地尝试了第一种方式。当我看到两位朋友之间在此时此刻化解了相互间的矛盾,甚至抱头痛哭时,我知道这节课的目标实现了。
四、运用教学机智,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的优化,首先要使教学结构的逻辑顺序即活动步骤,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挖掘新知,拓展智慧;其次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各环节、各步骤的时间安排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教学艺术,力求做到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1)展与收的统一。展就是思维的拓展,思维要开阔,思路要清晰,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上说明新的知识。收就是思维的聚敛,教学中要主题明确、重心突出,详略得当。(2)动与静的统一。课堂结构的优化反对片面强调动,提倡动静结合。在教学中,既要学生静静地思考和倾听,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的见解,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感悟、体验、提升。(3)张与弛的统一。一堂课应当有张有弛,张弛结合。张而不弛,持续高度紧张,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弛而不张,则容易使学生逐渐形成拖沓的习气,不得利于学生意志力和快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中,因教学内容较多,我就把整节课进行了整合,教学过程分解成为“感受宽容”、“理解宽容”、“实践宽容”三个环节,并采用了视频欣赏、案例分析、小品表演和行动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整节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始终让学生处于学习的探索和体验之中。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既要打开思路,又要围绕宽容这个主题。在思考问题时,我要求学生先思考,理出思路,然后回答,切忌答题的随意性。
总之,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技术问题、手段问题,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可见,课堂教学的优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探索过程。只要我们用心揣摩,细心研究,反复实验,必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智慧,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蒋国和:《优化思品课课堂结构刍议》,《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4、裘益惠:《实施简约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