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信息技术教学技巧初谈
【作者】 宋刚领
【机构】 山东菏泽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长期以来我们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存在严重的偏见,以为我们上课就是上自习,领着学生玩玩就可以,再加上又不是高考必考科目,拥有这一想法不仅存在于同学心中而且存在于部分教师心中。因此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我们如何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却是令我们一线教师颇感头疼的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此,以我几年来的教学经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利用“玩”性,巧设障碍
同学们对“玩”往往是乐此不彼,玩游戏、玩QQ,以至于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记得有一位同学曾当着我的面喊道:“老师,如果上课时不让我们QQ聊天,那就不如不上的好!”还有不少同学一到机房就扯着嗓子喊:“老师,给连网呗!”“老师,连网吧!”更有调皮的同学大喊:“老板,加两块钱的”。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爱玩,爱上网。我们可以利用同学们爱玩这一天性来巧设障碍。同学们喜欢上网,总想一上课就想让老师把网络给连接上,我们这时不妨先给同学们连接上网络。但是我们对同学们的机器已经做好了手脚,我们已经事先把同学们计算机上上网ip地址给改变或去掉了。然后给同学们一个正确的ip地址,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设置ip地址,只有正确设置了ip地址,就能上网了。在上网利益的驱动下,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绞尽脑汁来克服这一障碍。Ip地址设置这一问题,同学们会很快的掌握。再也不会出现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抓耳挠腮的事情了,家里的电脑有关ip设置等操作也不用好言相请高人了。
二、运用变通,另辟蹊径
在课堂练习后,我们往往会让同学们把完成后的练习、作业交上来,让我们教师进行批改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掌握情况。虽然我们的教学软件大都支持手法作业这一功能,如果使用这一功能来收发作业四很方便,但是同学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提高。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让同学们把作业以附件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电子邮件中的附件的添加其实很简单,但是由于疏于应用,很多同学对这一操作甚是生疏,以至于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手足无措,紧张的满头大汗。我想,把这种问题分解与平时的应用和练习中,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问题得到了解决,要是想不忘也忘不了了。
三、精选主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讲图像处理这一节,我给同学猛讲钓鱼岛的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是小日本一直想窃为己有,那么,同学们你么答应吗?同学们义愤填膺地说“不答应”。“不答应”那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把红旗插上钓鱼岛。看哪些同学最先完成,做的漂亮、设计的精彩。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感召下,同学么的学习热情得到了迸发,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斗劲十足,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把要学习的知识牢牢记住,又能提高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设置任务,合理竞争
同学们爱玩、爱聊天。我们不妨满足他们。但是需要有个前提条件,看谁打字快,在相同的时间内打字最多的为胜利者。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聊天,最后统计谁发言最多,谁打的字数最多,便可得到激励卡一张。这样,我们同学的打字速度和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对待同学们聊天的问题,我们不必敬畏如虎,只需加以合理指引,我们就能变害为利,为我所用。
五、疑难问题,巧用类比
信息技术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其中一些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难以理解。因为这些概念或定义比较抽象,看不到摸不着,更加影响了同学们的理解。这时我们不妨采用类比,帮助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数据库这一定义,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同学们看了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可以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仓库?提起仓库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那就是放东西的地方。数据可就是存放数据的地方。再比如,我们的excel表格,我们的每一个单元格都有一个地址,例如A1、B2、C3、D4等,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和excel表格中的单元格地址一样,也有相应的地址与之相对应。通过这样一解释,我想绝大多数学生也应该明白了。
六、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何为“小老师”,“小老师”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做“小老师”。
同学们正直青春年少期,表现欲非常强烈,如果他做的比其他同学要好的话,你让他来表现,他是非常乐意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也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讲解完,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的时候,肯定有的同学能够比较干净利落的完成学习任务,堪称完美。也有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让他问老师,又不愿意。再说老师一个人也不可能给予每一个同学进行帮助。这时候我们就请“小老师”登场了。“小老师”的指定也有技巧,不可能让大部分同学当,只能让几个别的同学当,否则这个荣誉感就不那么强了,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还有“小老师”需要每节课指定,完成最好、最快的才可以荣任“小老师”,不是你上一节课做了“小老师”下一节课还是。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大家学起来就会斗劲十足。如果每节课的“小老师”再给予特别的奖励,例如多发一张激励卡,那么效果就会更加的明显。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如有不当之处,真诚欢迎各位前辈同行不吝指正,多谢!
一、利用“玩”性,巧设障碍
同学们对“玩”往往是乐此不彼,玩游戏、玩QQ,以至于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记得有一位同学曾当着我的面喊道:“老师,如果上课时不让我们QQ聊天,那就不如不上的好!”还有不少同学一到机房就扯着嗓子喊:“老师,给连网呗!”“老师,连网吧!”更有调皮的同学大喊:“老板,加两块钱的”。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爱玩,爱上网。我们可以利用同学们爱玩这一天性来巧设障碍。同学们喜欢上网,总想一上课就想让老师把网络给连接上,我们这时不妨先给同学们连接上网络。但是我们对同学们的机器已经做好了手脚,我们已经事先把同学们计算机上上网ip地址给改变或去掉了。然后给同学们一个正确的ip地址,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设置ip地址,只有正确设置了ip地址,就能上网了。在上网利益的驱动下,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绞尽脑汁来克服这一障碍。Ip地址设置这一问题,同学们会很快的掌握。再也不会出现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抓耳挠腮的事情了,家里的电脑有关ip设置等操作也不用好言相请高人了。
二、运用变通,另辟蹊径
在课堂练习后,我们往往会让同学们把完成后的练习、作业交上来,让我们教师进行批改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掌握情况。虽然我们的教学软件大都支持手法作业这一功能,如果使用这一功能来收发作业四很方便,但是同学们的信息素养能力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提高。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让同学们把作业以附件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电子邮件中的附件的添加其实很简单,但是由于疏于应用,很多同学对这一操作甚是生疏,以至于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手足无措,紧张的满头大汗。我想,把这种问题分解与平时的应用和练习中,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问题得到了解决,要是想不忘也忘不了了。
三、精选主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讲图像处理这一节,我给同学猛讲钓鱼岛的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是小日本一直想窃为己有,那么,同学们你么答应吗?同学们义愤填膺地说“不答应”。“不答应”那就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把红旗插上钓鱼岛。看哪些同学最先完成,做的漂亮、设计的精彩。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感召下,同学么的学习热情得到了迸发,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斗劲十足,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把要学习的知识牢牢记住,又能提高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设置任务,合理竞争
同学们爱玩、爱聊天。我们不妨满足他们。但是需要有个前提条件,看谁打字快,在相同的时间内打字最多的为胜利者。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聊天,最后统计谁发言最多,谁打的字数最多,便可得到激励卡一张。这样,我们同学的打字速度和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对待同学们聊天的问题,我们不必敬畏如虎,只需加以合理指引,我们就能变害为利,为我所用。
五、疑难问题,巧用类比
信息技术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但是其中一些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甚至难以理解。因为这些概念或定义比较抽象,看不到摸不着,更加影响了同学们的理解。这时我们不妨采用类比,帮助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数据库这一定义,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同学们看了之后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可以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仓库?提起仓库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那就是放东西的地方。数据可就是存放数据的地方。再比如,我们的excel表格,我们的每一个单元格都有一个地址,例如A1、B2、C3、D4等,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和excel表格中的单元格地址一样,也有相应的地址与之相对应。通过这样一解释,我想绝大多数学生也应该明白了。
六、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何为“小老师”,“小老师”就是我们的每一个同学,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做“小老师”。
同学们正直青春年少期,表现欲非常强烈,如果他做的比其他同学要好的话,你让他来表现,他是非常乐意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妨也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课堂讲解完,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练习的时候,肯定有的同学能够比较干净利落的完成学习任务,堪称完美。也有部分同学不能独立完成,让他问老师,又不愿意。再说老师一个人也不可能给予每一个同学进行帮助。这时候我们就请“小老师”登场了。“小老师”的指定也有技巧,不可能让大部分同学当,只能让几个别的同学当,否则这个荣誉感就不那么强了,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还有“小老师”需要每节课指定,完成最好、最快的才可以荣任“小老师”,不是你上一节课做了“小老师”下一节课还是。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大家学起来就会斗劲十足。如果每节课的“小老师”再给予特别的奖励,例如多发一张激励卡,那么效果就会更加的明显。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如有不当之处,真诚欢迎各位前辈同行不吝指正,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