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教材为本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探究

【作者】 杨 璇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理念加重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反而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教材其实是训练历史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现成资料。基于此背景,对学生通过教材阅读掌握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进行一些探究。结合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学生阅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专题线索,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在充分掌握课本主干内容的基础上,把目录背下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注意是“背”而不是“看”字,假如学文科真的有点什么必须死记硬背下来的话,首要的就是目录,不要去翻教辅书上整理的五花八门的内容。为什么要背目录呢,历史主观题都是按观点给分,比如一道题目6分,要答3个观点,每个观点2分,可能你写了很长一段但只有一个观点,那么你只能拿到一个观点的分数也就是2分;但如果你短小精悍地写了3句话,每句话却都踩着一个点,那么你的分数肯定要比你只答一个观点更高。目录背熟以后,无论碰到哪一道主观题,首先想到的都应该是那一张目录。依照目录,一节一节去回想内容,去发散,这时候看熟课本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课本看得越熟,你迅速回想、发散到的就越多,短时间内想到的内容就越广。所以我们背目录再从目录发散,目的就是不要漏观点,所有的观点都是可从课本上延伸出来的。有的同学也许会问,可是考场上时间那么紧张,课本又那么多,每本课本都有自己的目录,哪有时间在一道题上花那么大功夫一点点地去回想,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多训练,在做一道主观题前,先不要看答案——假如你每做一道题都没有先思考过而是直接看答案的话,那你很难学会自己应对各类题目,你的思路会只局限在这一道题,这对文科来说弊端尤其明显——自己一点一点地回想目录,第一次、第二次也许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但如果坚持这么训练,你会发现在考场上你的速度会快很多。
  二、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
  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三、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
  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结论性语句和史实。对重点段落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
  1、依据标点符号的;或。用单斜线画出层次
  2、将每一层勾圈出关键点,关键点的勾圈要求是——圈动词+横线划名词
  3、对每一层的关键点用史实论证理解、感悟,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
  四、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
  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
  五、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六、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
  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