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作者】 边金燕
【机构】 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本文从课外知识——课本教学中延伸;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教学手段;旁征博引——教学的杂家;变被动为主动——角色的转换等方面培养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延伸 手段 杂家 转换
现今,语文教学陷入某种怪圈,“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学了九年语文,有的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是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管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求知最丰富的源泉,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来促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课外知识——课本教学的延伸
目前,由于教材的改革不尽如人意,课本思想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加上教学方面的应试教育的指导倾向,致使教师在教书时只重高考、会考、中考、统考,只重分数,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学而生厌;同时,由于现代学生求知欲强,信息接收量广,现在的课本内容很难满足学生要求。相反动画文学(有关电脑游戏知识),明星文学(港台影视杂志)等在学生中倒有一定的读者群。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均来自兴趣,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1. 有益的杂志报纸期刊书籍——兴趣的促发剂。
而今,社会上杂志报纸类包罗万象,不乏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如《读者》《青年之友》《军事天地》《小小说》《科学博览》《纵横》等,一些地方性晚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能收到思想上的熏陶。况且有的栏目里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隽永或发人深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极佳范文。有的栏目还开辟有关社会热点问题探讨。读者群各异,观点各异,让学生学会“同一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辩证思维方式。再者做为老师,可定期向学生介绍推荐本阶段社会上流行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2. 中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深化兴趣
学生中,大多数对祖国悠久的文化还是抱着不同程度的喜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讲一些古代文学史,穿插介绍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深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迪、教育。
二、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 教学手段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话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看电影《三国演义》让学生讨论性格的发展,又辨析原著与剧本的差异。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区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这一切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旁征博引——教学上的杂家
现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的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讲《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时就介绍最新技术的图书存储方式;讲解《死海不死》时,就介绍死海的现状——因环境污染而濒临干涸,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解《向沙漠近军》时,既介绍以色列国的防沙经验,让学生了解沙漠是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利用的,又引入新闻报道“龙羊峡水库遭受沙害”“北京沙尘暴”并联系98年长江洪灾的泛滥原因,给学生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环保知识课,在讲解《眼睛与仿生学》时,介绍了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以及对生物的最新研究开发成果,这些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得学生听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尽头油然而生。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变被动为主动——角色的转换
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能收到奇效,在中学,可以开展“一事一议”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小小的短文,范围题材不限,每天让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登台演讲,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课本剧”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也乐于参加,这些既培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剪报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学生思维明显摆脱了语文教材的桎梏,说话写作素材鲜活,思辨锋芒也逐渐锐利,文化底蕴也逐步深厚,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组材、选稿、编辑、编撰,有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周一评(对周围时事发表评论)提升学生的议论能力,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体会“文章变成铅字”的快乐。反过来,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文学,这也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所乐意见到的。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汶成著:《文学语言中介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继坤主编:《现代阅读学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金振邦著:《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王经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关键词:延伸 手段 杂家 转换
现今,语文教学陷入某种怪圈,“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学了九年语文,有的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是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管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求知最丰富的源泉,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来促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课外知识——课本教学的延伸
目前,由于教材的改革不尽如人意,课本思想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加上教学方面的应试教育的指导倾向,致使教师在教书时只重高考、会考、中考、统考,只重分数,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长此以往,学生学而生厌;同时,由于现代学生求知欲强,信息接收量广,现在的课本内容很难满足学生要求。相反动画文学(有关电脑游戏知识),明星文学(港台影视杂志)等在学生中倒有一定的读者群。一切学习活动的动力均来自兴趣,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已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1. 有益的杂志报纸期刊书籍——兴趣的促发剂。
而今,社会上杂志报纸类包罗万象,不乏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如《读者》《青年之友》《军事天地》《小小说》《科学博览》《纵横》等,一些地方性晚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能收到思想上的熏陶。况且有的栏目里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隽永或发人深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极佳范文。有的栏目还开辟有关社会热点问题探讨。读者群各异,观点各异,让学生学会“同一问题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辩证思维方式。再者做为老师,可定期向学生介绍推荐本阶段社会上流行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2. 中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深化兴趣
学生中,大多数对祖国悠久的文化还是抱着不同程度的喜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讲一些古代文学史,穿插介绍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深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迪、教育。
二、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 教学手段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话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看电影《三国演义》让学生讨论性格的发展,又辨析原著与剧本的差异。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
另外,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带学生走出去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区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这一切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旁征博引——教学上的杂家
现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的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我在讲《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时就介绍最新技术的图书存储方式;讲解《死海不死》时,就介绍死海的现状——因环境污染而濒临干涸,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讲解《向沙漠近军》时,既介绍以色列国的防沙经验,让学生了解沙漠是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利用的,又引入新闻报道“龙羊峡水库遭受沙害”“北京沙尘暴”并联系98年长江洪灾的泛滥原因,给学生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环保知识课,在讲解《眼睛与仿生学》时,介绍了人类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以及对生物的最新研究开发成果,这些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得学生听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尽头油然而生。当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变被动为主动——角色的转换
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能收到奇效,在中学,可以开展“一事一议”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小小的短文,范围题材不限,每天让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登台演讲,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课本剧”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也乐于参加,这些既培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剪报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学生思维明显摆脱了语文教材的桎梏,说话写作素材鲜活,思辨锋芒也逐渐锐利,文化底蕴也逐步深厚,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组材、选稿、编辑、编撰,有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周一评(对周围时事发表评论)提升学生的议论能力,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体会“文章变成铅字”的快乐。反过来,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文学,这也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所乐意见到的。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汶成著:《文学语言中介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继坤主编:《现代阅读学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金振邦著:《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王经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