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刘高堂 李雪莹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曹庄镇中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策略是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关节,焦点,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关键,创新教育课堂教与策略包括确立目标、优化结构、选择材料、创设倩境、收集信息、指导探究、反馈调节等。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以自己的学习努力达到每个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抓住了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就是抓住了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策略是指在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依据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对课党教学的程序以及方法进行拾向性调节和控制操作,以逐步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其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确立目标的策略 
  确立目标的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创新教育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挖掘教材、教法、教学环节中的创新因素,对其加以细化、筛选、甄别,列出每次教学活动中优先考虑的目标。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等等,都可称得上创新,这种过程创新和自我创新是结果创新和超群创新的基础。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尝试,创新教学目标也应定位于此层次上。 
  1.确立总体目标。即确立各年段、各科、各课的总体教学目标,使目标既包含学科目标,又有创新目标。教学中要坚持情感教育渗透始终,因材施教体现始终,反馈矫正贯穿始终,注意六个结合:(1)教育与教养结合;(2)学识与学力结合;(3)主体与主导结合;(4)教法与学法结合;(5)苦学与乐学结合;(6)课内与课外结合。 
  2、确立分类目标。创新教育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制定分类、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照顾差异进行教学。(1)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将教学目标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在教师启发下,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和解答问题;攸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在现解题意的基础上判断一道题是一步题还是两步题;使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能用分析法分析问题,找出题目隐蔽条件,确定解题步骤,独立解答多步题。(2)课堂训练分类要求。学生练习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际分类要求,操作则可采取以下步骤:同一练习内容,分类要求;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中差生优先回答;创造条件,让中差生有参与课堂练习的机会;把分类要求的策略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3)作业分类要求。(4)评价分类要求。 
  二、优化结构的策略 
  优化结构的策略,是指凸规创新教育目标,任教学过程内部诸因素的组合设计。L结构状,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产生出积极的整体效应,激活学生创新能力。这种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横向组合方式,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的纵向活动程序。 
  1.优化纵向结构。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智能发展水平出发,对教学、对学生进行调控,尽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并按学生认识过程将每节课分为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阶段:传授知识——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调动积极性——激活创新能力。教师要在传授知识中调动思维,在启迪思维中开发智力,通过开发智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主动探索、总结、归纳、推理、提炼的创新性学力。教师主导作用在于传授知识中精心设疑、巧妙点拔、激励思维、鼓励创新。每节要设计1——2次思维高潮.开展1——2次创新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既受到德育的熏陶,又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2.优化横向结构。即课堂教学进行到纵向的每个阶段时,教师把全班教学、小组或成对学习、个别学习的师生交际形式恰当地组合起来,以保证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最适合于他的教学要求的学习时间,最终达到上、中、下三类学习水平的学生部有较大收获的教学目标。 
  三、选择材料的策略 
  选择材料的策略,是指教师围绕确定的创新教育目标精心选择、设计、制作、组合具体适川的教学材料的策略。在传统教学体系中,教师并不需要设计或开发教学材料,相反,材料是由别人提供的,教师只需将其溶人自己教学中去。这样做的危险是教师有时为了”方便而选择现成材料,甚至改变教学目标以适应他可利用的材料,学生就可能接受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信息或学习技能。材料是学生感知和动手实践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硬件,教学材料中要让学生运用材料进行操作实验,培养其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必须善于选择教学材料。 
  四、创设情境的策略 
  创设情境的策略,即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学生学生兴趣的“易起反应”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的策略。它适用于课堂教学各环节,包括物化情境和人化情境的创设两个方面。 
  1.物化情境。物化情境系指让学生自己觉察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通过问题得到体现。物化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广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找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情境: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行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体验学习情境、潜科学情境和不完全问题情境等。 
  2.人化情境。人化情境系指教师、学生作为亨加教学活动的人相互作用的情境。创设高效的人化情境,首先教师要以自己饱满的教学激情激发学生激昂的学习热情,要以自己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激励学生孜孜以求的精神,要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没激起学生内在的旧知与学习新知的矛盾,有目的地则造一种强烈认识情感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诽”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当在理智闪光的同时给予情感投入,采取与一生悄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人振的情感基调,运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感情、精神、毅力、想象、语言、能力、技巧的感染,与学生产生情感调效应;再次,在教学中应增加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促进学生思维相互启发,让同龄人之间更多地交流经验,使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