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我的朴素教育观——留住乡村学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是好样的

【作者】 陈国和

【机构】 福建省漳州市石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教育实践中,每个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形成一些自己对教育的认识、看法和思考,如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教学行为或方法的认可,对某种管理理念与手段的坚持等。这些认识或大或小,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对教育价值的一种判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我们不妨称之为朴素的教育观。
  关键词:教育观 朴素 乡村教师 教学第一线 好样的
  曾几何时,国内教师的流动被比喻为“孔雀东南飞”,意思是说:教师的流动从贫穷落后的西北内陆山区学校流向富裕发达的东南沿海城市学校;从穷乡避壤的乡村学校流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无可厚非。但是,农村教师流动的根源,实际上是在城乡教育改革的严重倾斜所导致的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你知道吗?中国1400万名教师中有800万名乡村教师(我省10万名),他(她)们是乡村基础教育的基石。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是中国教育的希望;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永远不会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远离繁华的都市,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没有抱怨房舍的简陋,没有抱怨工资的低廉,没有嫌弃学生的贫困,只是在默默地坚守,坚守在甚至没有三尺讲台的讲台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乡村教师”①。他(她)们是好样的。我也是800万乡村教师中的一员,我坚守耕耘在乡村教育这片土地上也有二十余年,我无怨无悔。然而,让我感动的是:在我周围的很多同事、同行,他(她)们的教龄比我更长,有的直到退休,他(她)们更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值得尊敬。2013年,海峡都市报与蒙牛乳业集团一起携手,寻找2013八闽最美乡村教师,20名“最美乡村教师”提名人选:“师生之间,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却总有无数温馨的记忆,一直藏在你心底的最深处”②。他(她)们扎根农村,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他(她)们更是好样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优秀教师,为什么要逃离乡村学校呢?条件艰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收入不高、升迁无望……无非就是福利差、没甜头。好教育需要好教师,乡村的教师能飞的飞了,能走的走了,乡村教师对城市学校心仪已久。城市学校有更多的诱惑:拥有便利的交通状况,现代化的教学楼群,设施完备的运动场馆,宽敞舒适的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还有极力配合教育的父母,有家长崭新的教育理念;城市学校教师可以有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接受到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师更容易获得好的教学成绩和升学率,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职称,更容易获得高一级的荣誉称号。在乡村学校:一切条件恰恰相反,有些学生的家长仍然在外长期打工,有些家长还在为生计发愁;在乡村学校艰苦的环境中工作,理应获得优厚的劳动报酬,其实不然。无论是显性的工资收入,还是隐形收入,城市教师要比同等的乡村教师高出一大截,和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乡村学校的教师显得极不自信。总之,城市学校拥有更好的教育基础和教学条件,即使现在的乡村学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是远远赶不上的。
  跳出“农门”进城的优秀教师或改行的教师,待遇好多了,受人尊重了,生活幸福了;遗憾的是还留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却苦了。部分家长往往认为,好的教师都到城市里任教了,留下来的都是“不太好”的老师。扎根乡村学校的教师,常常沦为个别家长心目中“混日子”的教书匠而被冷眼看待。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就容易受到打击,这就加剧了乡村学校教师的隐性流失。我也愤愤不平,个别家长凭什么这样认为!我们勤于劳苦,勇于奉献,有耕耘,就有收获,有劳苦,就有希望。我也理解人生价值中奉献与索取的辩证关系:对于一个无私的人来说,奉献的是青春,索取的是快乐,对于一个快乐的人来说,奉献的是欢笑,索取的是未来,对于一个能干的人来说,奉献的是精力,收获的是成功,所以,没有奉献就不能索取,不想索取就不会奉献,正如奉献而不索取,就会迷惑,索取而不奉献,就会一事无成。我坚信能够留住乡村学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同感。
  中国教育水平的高低还要看农村薄弱学校的这块短板,为了教育公平,为了教育均衡,应该从关键突破,真正突破还是要看政府领导的行动,靠待遇留人。乡村学校的教师待遇低、条件差,“孔雀东南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假如将城市里教师交流到乡村学校任教,他们恐怕也很不情愿,或许迫于行政命令,他们即使来到乡村学校交流,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橘逾淮而北为枳,再优秀的老师如果无心于教学,那也是白搭的。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因事业感召,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乐意长期扎根乡村学校,那才是师资均衡,教育均衡的福音。而这种吸引力,毫不避讳地说,应该首先表现为“物质的激励”。当前是乡村学校教师的津贴必须要足够高到能吸引人的目光,才能的的确确地留住人。人群中确实有精神境界高的乡村学校教师,但国家的政策需要照顾到多数乡村学校教师的心态。奉献了几十年的乡村教师,他(她)们一年到头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奔波在城区与乡村学校的路途中,对乡村学校教育的势情和理想,也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人生保障,才能让他们教得安心。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符合”乡村学校实际,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确保教师稳定,减少社会矛盾的好政策。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长期从教,但城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差距依然较大,优秀教师“稳”和“留”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乡村学校。“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投入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思想和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加强的内容。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现代化,基础在教育、重点在农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可喜的是在今年教师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惠民政策为农村基层教师办实事。据“中国教育报9月7日综合消息:设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为农村教师建公租房,(下转第23页)(上接第72页)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为农村教师办实事。今年教师节前,一些省份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③我们福建省也对乡村教师教龄年满25周年的职称评定给予特聘,这就是对我们坚守在乡村教学岗位的肯定。
  总之,“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影响深远,责任重如泰山。我们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亿万农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④。乡村学校的教师们——我们是好样的!
  参考文献:
  ①②《海峡都市报》2013年5月27日。记者:周德庆
  ③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9日。作者:宗河
  ④《求是》旗号:2013/12 作者:刘延东
  作者简介:陈国和(大学本科),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石亭中学(美术科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