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打造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刘良继 肖 锋
【机构】 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外国语学校 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渗透生态教育,构建绿色校园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于2013年7月被批准立项为省级研究课题。每学期定期组织课题组会议,讨论本学期围绕课题所要开展的工作,部署好每位课题组成员所要开展的工作,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课题方案,先各自深入、细致地学习研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每位成员要对本课题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集中学习,边学习、边讨论商榷,提出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和意见,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揣摩。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每位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的理论和研究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继续认真学习《教育生态学》《生态学原理》《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自然教育》等理论书籍,加深了对本课题的理解,为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题组所开展的工作及采取的措施
一、营造氛围,优化环境,创建绿色校园文化。
1.绿化建设
现在的临沂外国语学校校园内外,绿树成阴,芳草似毯,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时令的花草给美丽的校园锦上添花,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目前校园拥有植物园等大面积绿化带,除了道路及建筑物所在地,所有土地都被绿意浸染。
2.美化建设
学校以高标准、高起点的理念,对校园绿色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目前,我校校园环境中树林、草坪绿篱生机勃勃,俨然一座“花园式”校园,纵观全校环境建设,处处体现其人文性,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环境激发了全校师生对学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掀起了我们积极工作,努力学习的热潮,全校上下一片欣欣向荣。
3.人文建设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警句格言、中国文化选粹等,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审美活动中提升情感。走廊上琳琅满目的学生获奖书画作品,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处处都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为了方便全校上下的联络,及时了解生态教育动态,更快更新地沟通信息,学校在网络建设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引进希沃多媒体设备使网络资源得到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为在课堂中渗透生态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生态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教育工作不是孤立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坚持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针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积极实施生态教育教学,初步形成了学科课程渗透—校本课程强化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渗透,立足主渠道,注重各学科中生态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的渗透
环保教育是绿色教育重中之重,在学科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多。丰富学生环保知识是提高学生环保认识和自觉性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爱护家园的情感是绿色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为此,课题组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整合,在各学科中渗透生态教学,形成庞大的学科渗透体系。例如:对理科学科主要渗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空气污染、安全用火、节约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食物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水土流失等,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用艺术的形式围绕“绿色教育主题”让学生唱、画、演、做,深受学生的欢迎。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科渗透目标和要求,进行有机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了学生的环保行为,大大增强了绿色教育的力度。
2.强化校本课程
课题组集中师资,根据本校的特点,以构建绿色校园为主题,自编《环境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为课题组深入开展绿色校园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有效措施。校本课程由课题组成员亲自执教,每周一节课,每学期两堂校本教研活动课,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3推行“植绿护绿行动”
课题主持人刘良继校长在学校西侧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在课题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各班学生们学习树木的栽种技术,并且记录下栽种的全过程,同时对栽种的植物进行认养、挂牌。各教室里还布置了“生物角”,种养美丽的植物。在学校的“园木专家”李恒新老师的鉴别指导下,校园花木都挂上了牌,我校植物标牌美观实用,知识系统,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学校相应发起了“认认我校的植物”等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学生亲手栽种,亲自参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品尝到了成败的乐趣,增强了我校绿色教育的实效性。
●课题研究所达成的目标及取得的成果
我校历来重视环境教育,一直把环保意识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计划中。近年来我校在创建“绿色生态学校”的活动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形成共识,强化组织管理
我校非常重视绿化和环境建设工作,一贯将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了搞好校园建设,我们成立了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李增明任组长,分管校长刘良继任副组长,成员是总务主任陈玉民、政教主任郁友伦。领导小组定期商议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将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列入学校和有关处室的工作计划中。近年来,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绿化工作,美化校园环境,使校园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文景点把校园点缀得更加亮丽。
我校创绿领导小组多次在校务会上商讨创绿方案,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创绿计划,提出学校创绿的目标:绿色、清静、美化、洁化。校领导曾多次在教师会上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并作“争创绿色生态校园”的动员报告,宣布了学校创绿计划、实施步骤。由于师生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使创绿工作顺利开展。
二、做好人员、经费、制度三落实的保障工作。
1.人员落实
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由分管政教副校长负责,注重培养环境教育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的环保认识和观念,提高环保知识水平。在各块绿化区,学校请专人规划管理,学校重视对全体师生员工的环境意识教育,要求全体师生员工爱护树木花草,保护校园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积极为美化校园环境作贡献。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树木治虫、洒水浇灌、移栽花木等方面的劳动,每年植树节,学校除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外,还要组织党员、干部、教师进行植树,形成全员关心、人人参与校园绿化和环境建设工作的局面。学校有专门从事绿化和环保工作的员工,负责管理、栽植、维护全校树木花草和校园保洁。
2.经费落实
为加强我校绿色生态校园创建工作,我们不等不靠,克服重重困难,多方位筹措资金,投资近二十万元,对校园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等精心设计、规划,不断改善校园环境,扩大校园绿化面积,使校园绿化面积达百分之六十。现在,当你步入校园,会感到春风拂面,绿韵清爽,花带中簇拥着各色花草,色彩绚丽,图案醒目。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都被“挂牌保护”,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3.制度保障
详细健全的创绿制度是有效开展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的切实保障。为此学校以清洁卫生为突破口,强化卫生管理制度,实施“日清”管理,卫生区包干到班,责任到人,坚持每天两小扫制度,组织学生会进行监督。每天学生会成员配上红色的值日袖标,在校园内巡逻检查,使学生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和意识,而且使校园内无纸屑、无果皮、无烟蒂、无卫生死角,环境洁净亮美。通过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教师们做到了不在教学区吸烟,节约用水、用电等,消除了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乱写、乱吐、乱画和攀折花木等现象。
三、培育环境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为了学校长远发展,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墙,校训校规,温馨提示,随时可见,当我们驻足校园时,校园文化的人文寓意将更为深远。而那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腾飞”绿化带,在枝繁叶茂的冬青树辉映下,正以高昂的姿态,盘踞在校园内,跃跃欲飞。
置身在这种充溢着人文关怀和人文智慧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环境中,孩子们学会了生存,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创新,受到了快乐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触景生情,因爱生情,因爱生美,凸显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我校努力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和花卉树木的养护管理,把学校建设成红花绿地,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景色怡人的花园式单位。大力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努力提高绿化水平,尽量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创设浓郁的美化与文化氛围,寓教于景,起到既美化环境,又培养人才的作用。校园绿化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高大落叶乔木与草坪,攀援植物相结合,做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使其既美化环境又能起到降温、滞尘、减噪、增加空气湿度等作用。既活化了环境,演绎着个性,又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充满人文,折射文化的积淀。
四、让环保走进课堂
学校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环境宣传行动纲要》过程中,要求全校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学科教材特点,以学科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如,语文:从写作入手,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歌颂为环保做出贡献的人和事以及在语言上对学生进行环境熏陶;科学:从能量守恒入手,设计教案,教育学生节约能源,培养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对空气、水、土的污染的现实,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迫切性;思想品德课让学生了解破坏环境导致对人类的惩罚和保护环境对人类的回报,从现实生活中某些自然灾害切入教学,告诉学生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本质。这样,我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针对性和目的性就增强了,从而把学生求知的触角引向更深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自觉地运用知识去关心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总之,我们在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中,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力求创新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我们还将继续加大绿色生态校园建设的步伐,加强基础性建设,并培育出一批景点、亮点,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环境,培育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苗子,谱写出更能促进长岭教育发展的更新篇章。
●课题组所开展的工作及采取的措施
一、营造氛围,优化环境,创建绿色校园文化。
1.绿化建设
现在的临沂外国语学校校园内外,绿树成阴,芳草似毯,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时令的花草给美丽的校园锦上添花,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目前校园拥有植物园等大面积绿化带,除了道路及建筑物所在地,所有土地都被绿意浸染。
2.美化建设
学校以高标准、高起点的理念,对校园绿色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目前,我校校园环境中树林、草坪绿篱生机勃勃,俨然一座“花园式”校园,纵观全校环境建设,处处体现其人文性,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环境激发了全校师生对学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掀起了我们积极工作,努力学习的热潮,全校上下一片欣欣向荣。
3.人文建设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警句格言、中国文化选粹等,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审美活动中提升情感。走廊上琳琅满目的学生获奖书画作品,形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处处都享受着成功的喜悦。为了方便全校上下的联络,及时了解生态教育动态,更快更新地沟通信息,学校在网络建设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引进希沃多媒体设备使网络资源得到共享,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为在课堂中渗透生态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生态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教育工作不是孤立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坚持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负担,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针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积极实施生态教育教学,初步形成了学科课程渗透—校本课程强化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1.学科课程渗透,立足主渠道,注重各学科中生态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的渗透
环保教育是绿色教育重中之重,在学科教学中所占比重最多。丰富学生环保知识是提高学生环保认识和自觉性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爱护家园的情感是绿色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为此,课题组根据各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整合,在各学科中渗透生态教学,形成庞大的学科渗透体系。例如:对理科学科主要渗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空气污染、安全用火、节约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食物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水土流失等,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用艺术的形式围绕“绿色教育主题”让学生唱、画、演、做,深受学生的欢迎。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科渗透目标和要求,进行有机的学科环境教育渗透,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加强了学生的环保行为,大大增强了绿色教育的力度。
2.强化校本课程
课题组集中师资,根据本校的特点,以构建绿色校园为主题,自编《环境教育》系列校本课程,为课题组深入开展绿色校园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有效措施。校本课程由课题组成员亲自执教,每周一节课,每学期两堂校本教研活动课,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3推行“植绿护绿行动”
课题主持人刘良继校长在学校西侧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在课题组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各班学生们学习树木的栽种技术,并且记录下栽种的全过程,同时对栽种的植物进行认养、挂牌。各教室里还布置了“生物角”,种养美丽的植物。在学校的“园木专家”李恒新老师的鉴别指导下,校园花木都挂上了牌,我校植物标牌美观实用,知识系统,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学校相应发起了“认认我校的植物”等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学生亲手栽种,亲自参与实践,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品尝到了成败的乐趣,增强了我校绿色教育的实效性。
●课题研究所达成的目标及取得的成果
我校历来重视环境教育,一直把环保意识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计划中。近年来我校在创建“绿色生态学校”的活动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形成共识,强化组织管理
我校非常重视绿化和环境建设工作,一贯将绿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了搞好校园建设,我们成立了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李增明任组长,分管校长刘良继任副组长,成员是总务主任陈玉民、政教主任郁友伦。领导小组定期商议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将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列入学校和有关处室的工作计划中。近年来,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绿化工作,美化校园环境,使校园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文景点把校园点缀得更加亮丽。
我校创绿领导小组多次在校务会上商讨创绿方案,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创绿计划,提出学校创绿的目标:绿色、清静、美化、洁化。校领导曾多次在教师会上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并作“争创绿色生态校园”的动员报告,宣布了学校创绿计划、实施步骤。由于师生积极配合形成合力,使创绿工作顺利开展。
二、做好人员、经费、制度三落实的保障工作。
1.人员落实
学校的环境教育工作由分管政教副校长负责,注重培养环境教育骨干教师,提高教师的环保认识和观念,提高环保知识水平。在各块绿化区,学校请专人规划管理,学校重视对全体师生员工的环境意识教育,要求全体师生员工爱护树木花草,保护校园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积极为美化校园环境作贡献。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树木治虫、洒水浇灌、移栽花木等方面的劳动,每年植树节,学校除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外,还要组织党员、干部、教师进行植树,形成全员关心、人人参与校园绿化和环境建设工作的局面。学校有专门从事绿化和环保工作的员工,负责管理、栽植、维护全校树木花草和校园保洁。
2.经费落实
为加强我校绿色生态校园创建工作,我们不等不靠,克服重重困难,多方位筹措资金,投资近二十万元,对校园教学区、活动区和生活区等精心设计、规划,不断改善校园环境,扩大校园绿化面积,使校园绿化面积达百分之六十。现在,当你步入校园,会感到春风拂面,绿韵清爽,花带中簇拥着各色花草,色彩绚丽,图案醒目。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都被“挂牌保护”,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3.制度保障
详细健全的创绿制度是有效开展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的切实保障。为此学校以清洁卫生为突破口,强化卫生管理制度,实施“日清”管理,卫生区包干到班,责任到人,坚持每天两小扫制度,组织学生会进行监督。每天学生会成员配上红色的值日袖标,在校园内巡逻检查,使学生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和意识,而且使校园内无纸屑、无果皮、无烟蒂、无卫生死角,环境洁净亮美。通过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工作,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教师们做到了不在教学区吸烟,节约用水、用电等,消除了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丢、乱写、乱吐、乱画和攀折花木等现象。
三、培育环境文化,发挥育人功能
为了学校长远发展,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墙,校训校规,温馨提示,随时可见,当我们驻足校园时,校园文化的人文寓意将更为深远。而那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腾飞”绿化带,在枝繁叶茂的冬青树辉映下,正以高昂的姿态,盘踞在校园内,跃跃欲飞。
置身在这种充溢着人文关怀和人文智慧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环境中,孩子们学会了生存,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创新,受到了快乐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触景生情,因爱生情,因爱生美,凸显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
我校努力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亮化和花卉树木的养护管理,把学校建设成红花绿地,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景色怡人的花园式单位。大力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努力提高绿化水平,尽量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创设浓郁的美化与文化氛围,寓教于景,起到既美化环境,又培养人才的作用。校园绿化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高大落叶乔木与草坪,攀援植物相结合,做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使其既美化环境又能起到降温、滞尘、减噪、增加空气湿度等作用。既活化了环境,演绎着个性,又让校园的每一处都充满人文,折射文化的积淀。
四、让环保走进课堂
学校在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环境宣传行动纲要》过程中,要求全校教师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学科教材特点,以学科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选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如,语文:从写作入手,抒发对祖国壮丽山河和大自然的热爱,歌颂为环保做出贡献的人和事以及在语言上对学生进行环境熏陶;科学:从能量守恒入手,设计教案,教育学生节约能源,培养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对空气、水、土的污染的现实,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迫切性;思想品德课让学生了解破坏环境导致对人类的惩罚和保护环境对人类的回报,从现实生活中某些自然灾害切入教学,告诉学生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本质。这样,我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针对性和目的性就增强了,从而把学生求知的触角引向更深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自觉地运用知识去关心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总之,我们在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中,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力求创新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我们还将继续加大绿色生态校园建设的步伐,加强基础性建设,并培育出一批景点、亮点,从而构建更加和谐的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环境,培育出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苗子,谱写出更能促进长岭教育发展的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