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作者】 张明辉
【机构】 福建省宁化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整个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200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理解中出现过这样一句话:“It can be pretty lonely as the top dog if no one likes your bossy way”。句中的“top dog ”是什么意思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狗的形象历来卑贱。俗话说“狗肉上不了宴席”一语道破了中国人对狗的蔑视。还有诸如“走狗”、“狗腿子”、“丧家之犬”等说法。而英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多含褒义 a lucky dog(幸运儿)、big dog(要人;大亨)、gay dog(快活的人)。由于西方人对狗的喜爱,各种比赛中的“夺魁者,胜利者”也被称作“top dog”,后来就用“top dog”表示“优胜者;领军人物;领导人,首领;主要负责人”的意思,没有任何贬义。了解了“top dog” 的含义,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作为领导者,如果没有人喜欢你的专横,那你就会觉得很孤单了。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否则学生在运用外语时会出现一些让人迷惑不解,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向学生讲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要用各种机会为学生创造感受异国文化的环境。以下谈谈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尝试。
一、发现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在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方面,教师一定要做出适当的说明。
如:名词的单复数是初学英语者感到困难的一个语法点,在英语中说到“an apple, two apples”,前者用apple,后者用apples。也就是说可数名词有单复数的区别,在表示单个人或物时用单数形式,许多名词可以通过词尾加-s或-es构成复数,但也不尽然,有的名词属不规则变化。例如,child其复数形式是children。英语的这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在汉语中并不存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应“入乡随俗”摆脱汉语习惯的影响。
生活习俗也是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同学对课文中多次出现父母对孩子说“thank you”或孩子对父母说“thank you”感受到奇怪,他们一家人怎么这么拘束,其实英美家庭一般民主气氛比较浓厚,儿子可以直称父母的名字,但他们也特别有礼貌,礼貌用语“thank you”在家庭中经常使用。别人为你做了一点小事要道谢,晚辈帮了长辈也要道谢,长辈要求晚辈帮忙也要说“Could you help me, please?”因此英美人从早到晚,只要与人接触,必定“谢”不离口。
中国人与英美人交谈时的话题也往往受文化传统的制约。在我国,不仅熟人之间,而且生人之间也可以互相谈及自己的工作,学习,个人爱好,收入家庭问题。谈多了使双方的距离拉近了,甚至还倍感亲切。而英美人则认为有些话题是属于他们的隐私,别人无权过问。如: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莫如深,也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英美人最大的忌讳是个人的收入与开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宗教信仰,不喜欢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祖籍,不喜欢别人询问其个人政治倾向等等。
总之,与英美人交谈时诸如此类的许多禁忌,我们得充分理解在他们头脑中占据极其重要位置的“私事观念”。因此要注意不能让人家怪你犯了禁忌或让人觉得你没有教养。为了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初次与英美人打交道,最明智的办法是打过招呼之后便谈论天气,电视节目,比如足球赛等等,对方会感觉你是一个相当有文化教养的人。
这些看似简单的差异却造成东西方人交流的障碍,教师应注意适时的讲解,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从而对中西方文化加深了解,才能更好处理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进行有效交际。
二、从语言实践中体会文化差异
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课堂也是学生模拟社会的舞台。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模式。课堂活动可以涉及“Dining customs”,“Dating customs”,“Shopping habits”,“Housing”等各项活动,旨在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要求学生把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并能在处理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时与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更有效的交际。
在进行“Video observation”的活动时,要求学生在观赏完Video的内容后回答“What did he do?”“What did he say?”“Why so?”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来辨别文化特征或差异。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行为方式的意识及敏感性,使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的场合讲英语的人会说些什么及做些什么,而且要意识到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威尼斯商人》之后,我让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模仿其中人物的对白、语音、动作、语气,来培养他们的语感。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对剧中的角色能够产生深刻体验,于英语学习大有益处。
其实,人际交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种形式来进行的。非语言行为同语言一样能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或态度以及标示交际者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如衣着、表情手势、体态姿势和眼神等。由此可见,要达到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单靠掌握外语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了解外语国家的人们所遵循的交际模式包括非语言的交际方式。该项活动可以包括“Analysing TV coversation”,“Observing non-verbal signals”等等。
通过以上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一方面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外语,并能更好地进行不同文化的对比;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外语国家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在交际过程中能轻松自如,语言得体。
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看(下转第54页)(上接第33页)作交际过程,而且把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也看成是交际过程。让学生在交实践中去体会文化差异。
三、课外引导,多渠道提高文化意识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这不仅因为国外大部份电影和录像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中西方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英雄这一形象。不论是科幻片还是历史剧,剧情之中总是少不了一位甚至是几位英雄作为剧情发展的主线。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追求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如超人、蜘蛛侠、钢铁侠等等。他们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拯救世人于苦难中的救世主,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我想每一个美国人都会梦想自己能成为主宰命运的英雄。而中国人的英雄是怎样的形象呢?他们追求团结、和谐,拥有集体主义观念。如张艺谋《英雄》中“无名”等几位刺客,由于国恨家仇与秦王展开较量,但后来被“天下”打动,放弃了刺秦,最后也被秦王所杀。其结局是悲壮而凄惨的。
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借此使学生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活动,并在讨论中结合相应的汉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可让学生阅读一篇介绍英美文化的材料,然后就材料的内容进行扩展讨论,最后再与相应的汉文化对比分析。通过这种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标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标语文化。
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外籍人士进行个人交往,无疑将会大大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加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白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高考英语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对英美文化的考查。如果考生不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做题时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而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中,通过阶段性的训练,学生会潜意识地吸收、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感性认识,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曹瑜瑾.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6);
2.俎媛媛.寻找语言背后的文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8).
一、发现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在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方面,教师一定要做出适当的说明。
如:名词的单复数是初学英语者感到困难的一个语法点,在英语中说到“an apple, two apples”,前者用apple,后者用apples。也就是说可数名词有单复数的区别,在表示单个人或物时用单数形式,许多名词可以通过词尾加-s或-es构成复数,但也不尽然,有的名词属不规则变化。例如,child其复数形式是children。英语的这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在汉语中并不存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应“入乡随俗”摆脱汉语习惯的影响。
生活习俗也是文化背景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同学对课文中多次出现父母对孩子说“thank you”或孩子对父母说“thank you”感受到奇怪,他们一家人怎么这么拘束,其实英美家庭一般民主气氛比较浓厚,儿子可以直称父母的名字,但他们也特别有礼貌,礼貌用语“thank you”在家庭中经常使用。别人为你做了一点小事要道谢,晚辈帮了长辈也要道谢,长辈要求晚辈帮忙也要说“Could you help me, please?”因此英美人从早到晚,只要与人接触,必定“谢”不离口。
中国人与英美人交谈时的话题也往往受文化传统的制约。在我国,不仅熟人之间,而且生人之间也可以互相谈及自己的工作,学习,个人爱好,收入家庭问题。谈多了使双方的距离拉近了,甚至还倍感亲切。而英美人则认为有些话题是属于他们的隐私,别人无权过问。如: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年龄,女性对自己的年龄更是忌莫如深,也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婚姻状况。英美人最大的忌讳是个人的收入与开支,不喜欢别人询问其宗教信仰,不喜欢随便询问别人的详细地址、祖籍,不喜欢别人询问其个人政治倾向等等。
总之,与英美人交谈时诸如此类的许多禁忌,我们得充分理解在他们头脑中占据极其重要位置的“私事观念”。因此要注意不能让人家怪你犯了禁忌或让人觉得你没有教养。为了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初次与英美人打交道,最明智的办法是打过招呼之后便谈论天气,电视节目,比如足球赛等等,对方会感觉你是一个相当有文化教养的人。
这些看似简单的差异却造成东西方人交流的障碍,教师应注意适时的讲解,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从而对中西方文化加深了解,才能更好处理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进行有效交际。
二、从语言实践中体会文化差异
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课堂也是学生模拟社会的舞台。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模式。课堂活动可以涉及“Dining customs”,“Dating customs”,“Shopping habits”,“Housing”等各项活动,旨在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要求学生把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并能在处理不同场合的语言行为时与英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更有效的交际。
在进行“Video observation”的活动时,要求学生在观赏完Video的内容后回答“What did he do?”“What did he say?”“Why so?”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观看有关音像资料,来辨别文化特征或差异。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行为方式的意识及敏感性,使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的场合讲英语的人会说些什么及做些什么,而且要意识到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威尼斯商人》之后,我让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模仿其中人物的对白、语音、动作、语气,来培养他们的语感。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对剧中的角色能够产生深刻体验,于英语学习大有益处。
其实,人际交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种形式来进行的。非语言行为同语言一样能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或态度以及标示交际者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如衣着、表情手势、体态姿势和眼神等。由此可见,要达到用外语进行有效交际,单靠掌握外语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了解外语国家的人们所遵循的交际模式包括非语言的交际方式。该项活动可以包括“Analysing TV coversation”,“Observing non-verbal signals”等等。
通过以上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一方面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外语,并能更好地进行不同文化的对比;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外语国家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在交际过程中能轻松自如,语言得体。
因此,教师不仅要把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看(下转第54页)(上接第33页)作交际过程,而且把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骤也看成是交际过程。让学生在交实践中去体会文化差异。
三、课外引导,多渠道提高文化意识
文化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这不仅因为国外大部份电影和录像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而且通过观看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还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在中西方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便是英雄这一形象。不论是科幻片还是历史剧,剧情之中总是少不了一位甚至是几位英雄作为剧情发展的主线。在美国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追求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如超人、蜘蛛侠、钢铁侠等等。他们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拯救世人于苦难中的救世主,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我想每一个美国人都会梦想自己能成为主宰命运的英雄。而中国人的英雄是怎样的形象呢?他们追求团结、和谐,拥有集体主义观念。如张艺谋《英雄》中“无名”等几位刺客,由于国恨家仇与秦王展开较量,但后来被“天下”打动,放弃了刺秦,最后也被秦王所杀。其结局是悲壮而凄惨的。
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借此使学生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活动,并在讨论中结合相应的汉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可让学生阅读一篇介绍英美文化的材料,然后就材料的内容进行扩展讨论,最后再与相应的汉文化对比分析。通过这种介绍、讨论、对比、分析等有意识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善于发现目标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标语文化。
最后,还可以鼓励学生与外籍人士进行个人交往,无疑将会大大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加他们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白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高考英语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对英美文化的考查。如果考生不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做题时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而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中,通过阶段性的训练,学生会潜意识地吸收、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感性认识,了解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曹瑜瑾.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6);
2.俎媛媛.寻找语言背后的文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