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八步教学法”让学生学好文言诗文
【作者】 韩宝福
【机构】 甘肃省华亭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陆续问世的语文新教材中文言诗文所占比例明显加大,高考以及各地中考试卷中文言诗文所占分值也明显增加,文言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好古诗文,增加语言储备,借鉴古文构思,提升写作水平,领悟历史文化,增加人文积淀,体味古人操行,提高道德修养,在感知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塑造人格,提升审美情趣,让学生受益终身呢?我以为“八步教学法”,可以收到事倍功半之效。这一教法可归纳表述为八个字:预、引、比、联、理、读、练、摩。
预 加强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生字、通假字,用笔“圈”出来,弄清音、形、义;把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等用着重号“点”出来,体会其含义和用法;把特殊句式“划”出来,体会它的作用;在课本上写“评”语;把不懂的和应该积累的两类语句,分别“摘”抄下来。
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思维方法,做到由已知引出未知,温故知新。
比 进行比较,启发思考,领悟和巩固所学知识。包括古今词义相比,多义词相比,同义词相比,同类虚词相比,词义交叉相比,选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和教材中课文相比等。
联 在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新旧课文的联系,让学生温故知新,收到互相印证、举一反三的效果。
理 一是指点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二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
读 文言诗文,凝练含蓄,言简义丰。要提高学习效率,理解其精髓要义,赏析其美妙华章,“读”的功夫不可或缺。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视诵读训练,增强文言语感,以范读、领读带动诵读。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在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语音现象。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些都注明了读音,教师要做好指导,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二是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甚至可以达到背诵的程度。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穿越时空与古代仁人志士、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
练 有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标点训练、释词练习、翻译练习、改写练习等。各类练习题必须精选,要计划安排,切忌盲目杂乱,贪多求全,目标不清。
摩 “相观而善之谓摩。”即指导学生,互相切磋琢磨,使认识和理解趋于完善。可采取小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全班讨论,课外自由讨论等方式进行。
预 加强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生字、通假字,用笔“圈”出来,弄清音、形、义;把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虚词等用着重号“点”出来,体会其含义和用法;把特殊句式“划”出来,体会它的作用;在课本上写“评”语;把不懂的和应该积累的两类语句,分别“摘”抄下来。
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课内外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思维方法,做到由已知引出未知,温故知新。
比 进行比较,启发思考,领悟和巩固所学知识。包括古今词义相比,多义词相比,同义词相比,同类虚词相比,词义交叉相比,选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和教材中课文相比等。
联 在教学中要注意新旧知识、新旧课文的联系,让学生温故知新,收到互相印证、举一反三的效果。
理 一是指点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二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
读 文言诗文,凝练含蓄,言简义丰。要提高学习效率,理解其精髓要义,赏析其美妙华章,“读”的功夫不可或缺。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视诵读训练,增强文言语感,以范读、领读带动诵读。读,首先要听老师范读。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也正要获得对文章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文字所蕴藏的意义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读得出来的,它是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在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读准字音。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等语音现象。一般来说,课文注释中对这些都注明了读音,教师要做好指导,依据注音,认真读准。这里要着重提“破读”的问题。所谓“破读”,就是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不过现在有的破读音已经进入现代汉语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词)读hǎo,爱好的“好”(动词)读hào,难易的“难”(形容词)读nán,灾难的“难”读nàn等等。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加特别区分,如叶公好龙的“叶”,旧读shè,现在可以读为yè了。掌握破读,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二是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在对词句含义理解的训练中,通过诵读来实现。此外,还要注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等等。实际上,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甚至可以达到背诵的程度。诵读古诗文,应该是十分愉悦的学习过程,穿越时空与古代仁人志士、贤者智者对话,从而了解我们的国家、了解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历史,把历史文化的积淀化为我们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部分。
练 有单项训练、综合训练、标点训练、释词练习、翻译练习、改写练习等。各类练习题必须精选,要计划安排,切忌盲目杂乱,贪多求全,目标不清。
摩 “相观而善之谓摩。”即指导学生,互相切磋琢磨,使认识和理解趋于完善。可采取小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全班讨论,课外自由讨论等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