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资源共享,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特色优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

【作者】 张 宇

【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绵阳)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科技资源共享,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一支由学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产学研充分融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实现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平台、车间(工厂)和科技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搭建出释放学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科技潜能、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众多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级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建设特色优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资源共享 区域经济 特色优势 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科
  Abstract: Through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 team of the high level teacher with full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and experts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was established; allo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between schoo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the workshop (factor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yber source was optimized; a bridge which could release schoo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tential service 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bility of the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as improved.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skilled personnel to the nat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were cultivated. Good results were achieved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with advantages.
  Keywords: Resources sharing, regional econom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
  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的体现。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正是创建办学特色的关键之一,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科建设的龙头;是地方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重要方面;是地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优秀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1-3]。
  地方高校在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1)注重学科发展、忽略优势特色构建。在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地方高校扩张,新建学科数量增加,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环境和条件,往往徒有虚名。各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又使多年的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受到冷落和影响,面临发展的困境。最终导致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也下降。(2)学科方向定位不准,缺乏特色内涵。将科研方向作为学科方向,导致学科方向过多且缺乏稳定性,特别是对建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领域关注不够,发展缺乏后劲。(3)资源短缺,特色条件保障不足。地方高校学科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优秀学科带头人严重匾乏,国家重大课题与重大奖项上难有突破,使特色学科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4)科研平台建设落后。地方高校虽然也重视科研平台建设,但由于众多原因,在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国家教学实验基地等方面少有建设。(5)学科建设经费匮乏。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划拨,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办学需要,用于学科建设所需要的科研经费、实验室设备费、图书资料费、科研平台建设费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费等相当缺乏[4-7]。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将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资源与科研院所对应学科资源整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特色优势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等方面独具特色,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术地位、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可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区域经济发展对特色优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需求
  四川具有从科研、生产、设计、施工、加工储存成套成系列,较强的核电工业综合优势,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核电产业有条件成为四川省又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核废物处理处置任务极其艰难和繁重的大省。利用四川核能和核技术应用开发优势,以中国核工业集团在川重点单位和四川大型重装设备制造企业为依托,加快军民两用核动力研发基地建设,打造核能及核技术应用产业链 [8-9]。中国放射性矿物开采及核材料生产加工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放射性核废物数量较大,分布地域较广,治理技术复杂、周期很长。由于核工业的迅速发展,核废物处理的高难度和紧迫性,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巨资进行基础研究[10]。2007年国防科工委批准在西南科技大学建立了唯一的“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瞄准核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核废物处理与环境安全问题和国家核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集团等同内相关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力争5~10年内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出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成果。
  核废物处理关系到国家长久的环境和生态安全,是一个涉及大量基础性科学问题、创新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的重大高科技系统工程。西南科技大学是西部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唯一设置齐全的高校,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方面已形成了稳定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优势。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核废物处理处置材料、核污染环境生物修复方面具有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在西部和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2、科技资源共享,建设特色优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
  学校地处中国(绵阳)科技城,是中国原子弹、氢弹研究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所在地,境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所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其先进的风洞群位列世界第三位,并拥有亚洲最大的风洞。还有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所属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所属24建设公司等国防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32家,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10万人,两院院士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00多名,具有高级技术专业职务的专家8000多人。如何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促进相关学科门类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作用,并借此平台逐步使西部乃至全国更多的高校学生受益,是近年来地处绵阳的西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努力的方向之一,也是西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的特色之一。多年来,西南科技大学与中国(绵阳)科技城的科研院所资源共享,在建设特色优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资源共享,建立一支学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产学研充分融合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近年来,学校就先后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著名专家100余人,参与学校学科规划、发展与建设工作。并通过校外导师、合作导师、兼职导师等方式,建立一支学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产学研充分融合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11-12]。
  (2)资源共享,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车间(工厂)和科技网络优化配置研究,实现共享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学校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联合共建共享实验室16个,其中10个为联合共建实验室,总资产近2亿元。使科技资源的一流仪器设备在更广泛的科技发展战略中,特别是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使用[13-14]。
  (3)资源共享,联合、合作科学研究,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升学科竞争实力
  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多学科优势,整合科研力量合作申报并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合作申报了20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军口配套等高层次科研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4)资源共享,搭建更广泛的释放科技潜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桥梁
  通过资源共享、构建研究生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教育水平是科技发展战略中的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远远强于单独由科研院所或学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 []11-14]。
  3、特色优势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
  资源共享,围绕核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形成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污染环境生物效应与修复、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山区环境规划与治理4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
  面向核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的国家需求,开展了放射性核素富集、转型与固化、高性能缓冲/回填组合体系的优化集成与阻滞效应等研究,特别是在矿渣-粘土矿物复合胶凝固化体的固化机制与放射性核素微波固化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核退役治理、核污染环境恢复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储备。针对矿冶环境污染问题,开展重金属生物质吸附、高效修复植物/微生物品种筛选与优化研究,特别是在利用新型生物质吸附材料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矿冶重金属废水低成本处理提供了新技术。在工业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方面,开展尾矿、工业废渣及电子废弃物成分、,热位生物效应及生物结构、性能、有害有价组分评价及资源化等研究,在固废超细加工与高质化利用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在四川、江苏、河北等大型示范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立足山区聚落生态环境,率先应用生态位理论和“3S”技术开展山区环境综合规划研究,建立了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图谱和聚落空间数据库。开发出山区农村分散型污水低成本处理关键技术,建成四川省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资源共享,通过学科建设,本学科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博士授权一级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师48人,教授15人,博士3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省部重点实验室(中心)4个。近年来,培养研究生82人。承担及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国防军工科研项目等30余项,科研经费64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军工奖13项;发表SCI、EI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5项。
  4、结语
  占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70%以上的地方高校,尽管综合实力不是很强,但拥有数个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创新团队等方面独具特色,其学术地位和学校声誉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就会有显著的影响[15]。因此,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办出特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准确把握学校学科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资源共享,在建设特色优势学科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国家需要、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化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81-84
  [2] 郑海燕.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
  [3] 孔建益,杨军.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发展战略[J].中国冶金教育,2008(2):1-4
  [4] 潘成胜.地方大学科学发展目标定位与学科特色创新发展的思考[J].文化学刊,2010(1): 32-34
  [5] 王先民.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点[J].教育与现代化,2007(4):26-29
  [6] 蒋开东,冯志敏,周伊萍.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培育的若干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5): 39-42
  [7] 徐临阳.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10
  [8] 叶奇蓁.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V26(1):3-8
  [9] 张栋.世界核电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能源技术经济,2010,V22(12):5-10
  [10] 张彪,张晓文,李密,唐东山,吕俊文,谭文发.铀尾矿污染特征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矿业,2015,V24(4):58-62
  [11] 董帆,孙艳娟,傅敏.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243
  [12] 王立新,赵吉,贾志斌,李笑春,刘华民.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J].大学教育,2014,04:13-14
  [13] 杨胜香,胡文勇,彭清静,马陶武,易浪波.产学研合作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探索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13,10:46-48
  [14] 马放,崔崇威,任南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08,04:23-25
  [15] 邱均平,赵蓉英,程斯辉等编著.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08
  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资助(14JGCX04)
  作者简介:张宇(女、1978年1月生、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