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教学策略导航,穿越高中化学电化学学习误区
【作者】 韦翠兰
【机构】 广西省桂林市荔浦县荔浦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两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深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习时还会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挫。本文就精心引入、设计自主探究实验、发挥多媒体功能等教学策略谈帮助学生彻底走出学习该部分内容误区的体会。
关键词:电化学 原电池 电解池 教学策略 穿越误区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两池”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深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习时还会感觉枯燥、乏味、并因理解不透而对“两池”产生混淆。无疑,电化学是学生的难点和易混点、错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挫。因此,教师在电化学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教学策略的优化,并以之为导航帮助学生彻底穿越学习时的迷茫和误区。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首抓新课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让学生对一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引入教学是关键。本章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学素材丰富,充分、合理利用素材进行引入。良好的新课引入,能让学生对一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为学习电化学知识作好铺垫。如用“1870年,当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电极插入熔融的氢氧化钾并接通直流电源”的背景资料引入电解池新课等
二、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载体,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事实是最具说服力的。合理处理教材内容,突出实验的载体地位,充分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可将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识的引入融为一体、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方式有: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如实验4—1锌铜原电池、实验4—2电解CuCl2溶液。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深刻挖掘教材,在教科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探究性实验,以加深对“两池”原理的理解。如:
【补充实验4—1—1】学生分组实验,将锌片和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并使锌片和铜片直接接触,然后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
【补充实验4—1—2】学生分组实验,将锌片和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并使锌片和铜片不直接接触,再同时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
【补充实验4—1—3】将上述实验装置中的硫酸铜溶液换成相同浓度的稀硫酸,观察并比较产生电流的大小。
【补充实验4—3—1】电镀铜,并将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作对比。
这样方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三、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突破“两池”原理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有“活泼生动,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的视觉特点和优秀的互动操作功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不仅能使教学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两池”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虽然已通过上述的自主探究实验已获得,至于为什么是这样?即真正的本质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还是很有疑惑的。如何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于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功能,在教学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时,均配以【微观动画演示】,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示“两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法学习,强化对“两池”原理等知识点的理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方法。”使用归纳对比法不仅可教给学生化学知识,通过言传身教,还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鉴别知识,提高归纳学习能力。
“两池”在装置、原理和电极反应等很多知识点上都有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恰恰是最困扰学生的地方。为强化学生对“两池”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区分、辨析记忆,则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归纳。如下表所示: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另外,为方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加深理解,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金属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等内容都可以进行列表比较归纳。
五、利用记忆方法技巧,让学生走出含糊不清的概念误区
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便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趣味记忆的方法有多种,在电化学中,我建议学生利用谐音记忆法和浓缩记忆法记忆“两池”原理。
(1)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记忆为“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两相反”,为“两池”原理的记忆打下了基础。
诗解: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
(2)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对“两池”原理的记忆为“阳氧(痒痒);阴还(银环)”、“负氧(富养)”、“负阴(妇婴)”。谐音记忆法要根据自己的悟性和知识水平,在学习实践中创造。
诗解:
①电解池中:“阳氧(痒痒)”——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还(银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②原电池中:“负氧(富养)”——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则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负阴(妇婴)”——阴离子移向负极,则阳离子移向正极。
③“两池”中:“负阴(妇婴)”——电解池的阴极与电源(原电池)的负极相连接,则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原电池)的正极相连接。
将对“两池”原理的谐音记忆法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浓缩记忆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则可让学生在电化学的学习中走出含糊不清的概念误区。
六、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学习成效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做电化学的习题时对某些内容常常含糊不清,甚至无从下手。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应加强解题指导,强调做题时要始终把握两点:
(1)强调遇到原电池问题时,首先找自发进行的那个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原电池原理实际上是将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在两个电极处来完成,故当遇到原电池问题时,首先应去找到谁才是那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点最为关键。
(2)强调遇到电解池问题时,首先看阳极材料是否为活性电极。当活泼金属作阳极材料时,就应是它自己放电。
掌握这种方法后,学生做题后便不会再有“粗心了”等之类的话语了,学习成效也提高了。
本文对电化学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实践结果证明本文中的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使用价值,学生学习难度和混淆度得到大幅降低,教学效果初显成效。而随新课改的深入,实验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策略2”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教师不断更新的教学策略定然会焕发异彩,导航新课改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邵益君.《高中化学电化学教学案例分析》.2010年
〔2〕徐荣国.《例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的作用与技巧》. 2008-11-19
〔3〕大海的博客. 《浅谈归纳对比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2007-03-25
〔4〕《化学记忆方法技巧》.2011-09-16
作者简介:韦翠兰,女,1977年9月出生,瑶族,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毕业,学士学位,先后担任荔浦二中、荔浦中学高中化学教师,具多年高三化学教学经历,曾荣获桂林市中学化学优秀教师、 桂林市中学化学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区、市“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员”、荔浦县“教学质量优秀奖”、校“优秀班主任”、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参加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教材复习课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顺利结题。
关键词:电化学 原电池 电解池 教学策略 穿越误区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两池”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深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习时还会感觉枯燥、乏味、并因理解不透而对“两池”产生混淆。无疑,电化学是学生的难点和易混点、错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挫。因此,教师在电化学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教学策略的优化,并以之为导航帮助学生彻底穿越学习时的迷茫和误区。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首抓新课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让学生对一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引入教学是关键。本章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学素材丰富,充分、合理利用素材进行引入。良好的新课引入,能让学生对一节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为学习电化学知识作好铺垫。如用“1870年,当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电极插入熔融的氢氧化钾并接通直流电源”的背景资料引入电解池新课等
二、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载体,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事实是最具说服力的。合理处理教材内容,突出实验的载体地位,充分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可将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识的引入融为一体、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处理方式有: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如实验4—1锌铜原电池、实验4—2电解CuCl2溶液。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深刻挖掘教材,在教科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一些探究性实验,以加深对“两池”原理的理解。如:
【补充实验4—1—1】学生分组实验,将锌片和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并使锌片和铜片直接接触,然后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
【补充实验4—1—2】学生分组实验,将锌片和铜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并使锌片和铜片不直接接触,再同时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
【补充实验4—1—3】将上述实验装置中的硫酸铜溶液换成相同浓度的稀硫酸,观察并比较产生电流的大小。
【补充实验4—3—1】电镀铜,并将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作对比。
这样方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三、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突破“两池”原理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有“活泼生动,内容丰富,形象直观”的视觉特点和优秀的互动操作功能。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不仅能使教学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增加了感知深度,培养起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两池”的化学反应原理,学生虽然已通过上述的自主探究实验已获得,至于为什么是这样?即真正的本质上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还是很有疑惑的。如何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于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功能,在教学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时,均配以【微观动画演示】,借助现代媒体生动直观地展示“两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四、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法学习,强化对“两池”原理等知识点的理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方法。”使用归纳对比法不仅可教给学生化学知识,通过言传身教,还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鉴别知识,提高归纳学习能力。
“两池”在装置、原理和电极反应等很多知识点上都有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恰恰是最困扰学生的地方。为强化学生对“两池”等知识点的理解和区分、辨析记忆,则引导学生采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归纳。如下表所示: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另外,为方便学生形成理性认识,加深理解,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金属的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等内容都可以进行列表比较归纳。
五、利用记忆方法技巧,让学生走出含糊不清的概念误区
趣味的东西能引起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起学习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便于记忆,并能牢固保持。趣味记忆的方法有多种,在电化学中,我建议学生利用谐音记忆法和浓缩记忆法记忆“两池”原理。
(1)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记忆为“升失氧,降得还;若说剂,两相反”,为“两池”原理的记忆打下了基础。
诗解:
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氧化剂。
(2)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对“两池”原理的记忆为“阳氧(痒痒);阴还(银环)”、“负氧(富养)”、“负阴(妇婴)”。谐音记忆法要根据自己的悟性和知识水平,在学习实践中创造。
诗解:
①电解池中:“阳氧(痒痒)”——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还(银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②原电池中:“负氧(富养)”——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则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负阴(妇婴)”——阴离子移向负极,则阳离子移向正极。
③“两池”中:“负阴(妇婴)”——电解池的阴极与电源(原电池)的负极相连接,则电解池的阳极与电源(原电池)的正极相连接。
将对“两池”原理的谐音记忆法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浓缩记忆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则可让学生在电化学的学习中走出含糊不清的概念误区。
六、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学习成效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做电化学的习题时对某些内容常常含糊不清,甚至无从下手。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应加强解题指导,强调做题时要始终把握两点:
(1)强调遇到原电池问题时,首先找自发进行的那个氧化还原反应。因为原电池原理实际上是将一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分在两个电极处来完成,故当遇到原电池问题时,首先应去找到谁才是那个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点最为关键。
(2)强调遇到电解池问题时,首先看阳极材料是否为活性电极。当活泼金属作阳极材料时,就应是它自己放电。
掌握这种方法后,学生做题后便不会再有“粗心了”等之类的话语了,学习成效也提高了。
本文对电化学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实践结果证明本文中的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和使用价值,学生学习难度和混淆度得到大幅降低,教学效果初显成效。而随新课改的深入,实验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策略2”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教师不断更新的教学策略定然会焕发异彩,导航新课改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邵益君.《高中化学电化学教学案例分析》.2010年
〔2〕徐荣国.《例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的作用与技巧》. 2008-11-19
〔3〕大海的博客. 《浅谈归纳对比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2007-03-25
〔4〕《化学记忆方法技巧》.2011-09-16
作者简介:韦翠兰,女,1977年9月出生,瑶族,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专业毕业,学士学位,先后担任荔浦二中、荔浦中学高中化学教师,具多年高三化学教学经历,曾荣获桂林市中学化学优秀教师、 桂林市中学化学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区、市“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员”、荔浦县“教学质量优秀奖”、校“优秀班主任”、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参加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教材复习课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研究并顺利结题。